回覆列表
  • 1 # 明起鵬晟

    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夕,滿朝文武都是主戰的,因為日本在他們眼裡自古以來都是“蕞爾小國,不堪一擊”。

    但此時的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秉承“脫亞入歐”的理念,日本國力日漸強盛,已與滿清不分上下,工業,商業發展甚至更強於滿清。無疑李鴻章是最清楚的。而滿朝文武對李鴻章嗤之以鼻,都罵他通倭,怯戰,賣國賊。而在海陸兩線全部潰敗後,與甲午海戰前一邊倒的主戰輿論相比,大清朝廷上的官員相對收斂了許多。不過他們仍然沒有放過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而是換了一種罵法,李鴻章之所以在甲午海戰消極避戰,是因為他想擁兵自重,是因為他任用私人,培植私黨。甚至時任湖南巡撫的陳寶箴恬不知恥的說“李鴻章,明知道打不過日本,為何不以死相爭,多說幾回,或許皇上就不會跟日本來戰了?”。歷史沒有如果,沒有假設,但是我想說甲午戰敗,非李公一人之過,同僚排擠,朝廷遙控,甚至有的從中作梗。我認為甲午戰敗第一罪人便是山東巡撫李秉衡,

    此人隔岸觀火,拒絕出兵增援李鴻章,導致日兵登陸。

    而翁同龢更是因私怨對北洋水師五年未撥一兵一餉。而北洋水師五年未添一槍一彈,直接導致北洋水軍兵敗,翁同龢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二人都是因私人恩怨而廢國家大事。最後背黑鍋的竟然是李鴻章。結語還是那句話,文忠公實有再造滿清之功。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李鴻章完全可當的此美稱!!!

  • 2 # 密探零零發

    甲午中日戰爭之敗,可謂直接打了李鴻章的臉,同時也標誌這轟轟烈烈地洋務運動的失敗,李鴻章成了頑固派的笑柄,李鴻章也就逐漸失寵;

    甲午戰爭之戰,看則是兩國之戰,實際上中國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兩種變革之間的一次較量,中國的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武器技術等方面,不改變國家整體,整個滿清的統治依然是腐敗無能,並且洋務運動又收到封建頑固派的重重阻擋,洋務運動舉步維艱,即使學習西方的武器技術也不順利,甚至在甲午中日戰爭時,守舊派還拆臺,以犧牲國家之利益而看政敵李鴻章的笑話,本是一場決定中日兩國國運之戰,最後又淪為一場滿清統治內部的權力之爭,為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的戰敗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而日本透過明治維新,改變國家之政體,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全面學習西方的方方面面,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更是在甲午戰爭中,上下同心,擊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朝,從而踩著大清一躍成為帝國主義列強,開啟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勿忘歷史,落後就要捱打!滿清政府真的是太腐敗無能了,在民族危亡面前,還有內鬥,這樣的朝廷就應該早一點被推翻。各位,你們說呢?

  • 3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人生的分水嶺。在這之前,他是很多人討好巴結的物件,比如丁汝昌本來要到西北當“騎兵師師長”,找了李鴻章,順利當上北洋海軍司令。甲午戰敗後,幾乎所有人都唯恐避之(李鴻章)不及。連外華人都看出“他的敵人一直在北京忙碌”,朋友則和他劃清界限,弟子們更是紛紛轉投他人門下。李鴻章倒下了,官場要進行新一輪洗牌和重組。

    李鴻章一輩子最上癮的事是兩個字——做官,這也是他老師曾國藩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個要害位置做了那麼多年,因為甲午戰爭沒了,黃馬褂也被褫奪了,還被停薪一年。

    不過,李鴻章也不是一無所有,他保留了兩個頭銜:一個頭銜是總理衙門大臣上行走,需要說明的是,能保住這個位置,是他花了3.9萬兩白銀(哪裡來的?)打點的結果;另一個頭銜是“文華殿大學士”。

    很多人勸李鴻章“裸退”,什麼都不要,袁世凱就是其中一個。結果,李鴻章把袁世凱狠狠罵了一頓。可見,中堂大人的官癮是戒不掉的。

    甲午戰敗,李鴻章資本盡失,要職也丟得差不多了。大臣們還在虎視眈眈盯著他,只要他犯一點小錯誤,立馬舉報,小事變大。不要說大臣,連小小太監都敢欺負中堂大人。一次,李鴻章想去圓明園轉轉,守門太監不讓進,一定要李鴻章給“買路錢”,李鴻章沒給,結果被舉報,然後通報批評。

    什麼叫人走茶涼?李鴻章在那一刻一定深深體會到了。還好,慈禧比較關心他,知道他受委屈了,所以安排他出國,避避風頭,省得一天到晚被同僚們攻擊,被老百姓臭罵。所以有1896年李鴻章出洋,見到了俾斯麥等大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無論在工作還是感情上非要遇到對的人才能一起相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