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琢磨

    我算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小時候,家裡的書很多,老媽也非常鼓勵我多讀書,中學時《紅樓夢》看過十遍以上,甚至能背過關於林妹妹的所有詩詞。以為大學會選擇中文,尤其是古典文學。但是陰差陽錯的學習了經濟學,那時候叫“國民經濟管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經濟學學士學位。

    我所讀的陝西師範大學,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圖書館,我和老公(那時候的男朋友)四年都泡在哪裡,帶動的宿舍同學全都在讀外國名著,《飄》、《簡愛》、《琥珀》、《傲慢與偏見》、《小婦人》、《少年維特的煩惱》、《基督山伯爵》、《約翰克里斯朵夫》、《三個火槍手》、《十日談》、《唐璜》、《飛鳥集》、《浮士德》……從愛情文學到文藝復興的詩歌,最終落點到盧梭、黑格爾的哲學,這些讀過的書,伴隨著我的青春,以及懵懂的愛情一起成長,才有了後來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婚姻基礎,所以年輕時多讀書是很好的怡情。

    畢業結婚時,好多朋友送我的結婚禮物都是書,最好的朋友送了一套精裝《紅樓夢》和一套《莎士比亞全集》。

    畢業後書就讀的少了,似乎也有那麼一段時間,大約十年,書房的書很少更替,更多的吸取知識是依賴看電影(各類國際大片光碟)和看雜誌以及網路(當年的天涯)……

    直到四十歲以後,又恢復了讀書的時光,這個時候孩子開始上小學高年級,也是為了“言傳身教”,每天空餘的時間,都在讀書,一年大約40-50本。

    讀書的方向大約有四類,一是麥肯錫、奧美、廣告人等系列的策劃人創意類書籍,以及經濟管理類的專業書,這些是不斷提高業務知識,瞭解世界同行格局的書;第二類是成熟以後比較偏重的心理學、社會學書籍,第三類是現代小說或雜記,比如餘華、王小波、木心、蘇童,楊絳、李碧華,包括網路小說桐華、艾米等,第四類是朋友推薦的一些書,例如吳軍、何帆、陳春花、林清玄、南懷瑾等。

    書越來越多,把原先客廳的隔斷也改裝成了書架,以便孩子在家時習慣性的隨手翻閱,更在辦公室添置了六個書架。

    四十歲後重新開卷已堅持十年,最大的收穫是,帶動全家都沉浸在學習的狀態,會有“家庭讀書日”,一家人帶著各自喜歡的書,在茶室或者田園烹茶讀書。對自身而言,最大的收益是心安靜了許多,更加包容和平和。也實現了最終的目標,孩子的閱歷非常豐厚,上大學以後,也很喜歡他校園的“圖書館”

    前天整理書房,感慨什麼是成長?中學時最愛的書是《紅樓夢》和《張愛玲》,大學時喜歡的是拜倫的《唐璜》、盧梭的《懺悔錄》,還有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現在臥榻邊放滴是《金剛經》和《易經》還有網路言情小說《何以笙簫默》,到了現在這個年紀,誰都不想再取悅了,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遠一點。這也是一種恬淡的生活方式。

    往事濃淡,色如清,已輕。經年悲喜,淨如鏡,已靜。

  • 2 # 董江波

    問主真相了,不得不說,最近五年,購買紙質書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也是為何,你的書櫃裡,全是十幾年前的書,最近幾年新書幾乎沒有的情況:

    第一,休閒書失去市場,工具書依然好賣。

    休閒書,其實就是文學小說類、社科心理類,這兩大類買來閒餘時間興趣讀的書。而第三大類就是兒童教輔類,不得不說,這個兒童教輔類,一枝獨秀啊。

    給幼兒看的書,輔導孩子學習的書,那叫賣得一個好。

    第二,閱讀介質轉移。

    你肯定可以發現,現在出門,或者在家,就是人人抱著一個手機,當然,大部分人,是在刷劇,或者看短視訊。

    少部分閱讀的人,轉到了自媒體和電子書上邊。

    不是沒有人閱讀了,而是,人家用手機閱讀了,不再購買紙質書閱讀了。

    第三,紙質書很貴,消費是真的降級了。

    紙質新書很貴,基本上買一本都在25塊以上,加上郵費,30出頭。這個價格,看似不高,但你看平均可支配月收入中位數,只有2600元啊。一本書,佔一個人月收入的百分之一還要多,確實貴。或者不如說,月收入低。

    二是,舊書,二手書也沒有人買。都是質量比較高的書,15元3本,10元3本,也沒有人買。像北京的幾個圖書舊書市場,也少有人問津,在苦苦支撐,淪為大家閒逛的地方了。

    沒有了紙質書閱讀習慣,加上能不花錢就不花錢的消費習慣(因為,錢買房還房貸了,沒錢了),紙書已經昨日黃花,再過幾年,就變成收藏品了。

  • 3 # 米奇as859

    恰巧我也是最近幾天整理了書櫃,淘汰掉了一部分書,剩下的還是舊書多。

    我的舊書被老婆全盤否定,老婆稱我讀的全是“雜書"。這些"雜書"主要購買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有四大名著,《沫若戲劇選》、《魯迅雜文選》、巴金的《家》、《春》、《秋》、《古代白話文小說》、《前漢演義》、《聊齋志異》等古代文學名著。還有一些外國文學名著,如《契訶夫小說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私舒拉的故事》、《歐也妮•葛朗臺》、《巴黎聖母院》、《月亮與六便士》等等。

    當時這些書價格便宜,有幾角錢或一兩元錢一本。存放到現在也近四十年了,棄之可惜,留下也沒時間再讀。每次整理書櫃時,都會遇到楊修對雞肋的說法:"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個問題。有時寧願淘汰掉裝幀精美的雞湯類軟文書,也要保留下那些帶有歲月留痕而紙頁發黃的老書。

    最近十年新書買的少了,原因是一部手機在手,可以閱讀各類想讀的書籍。電子業的迅速發展,使讀書變的方便快捷,紙質書也離我們漸行漸遠。不過,我感覺紙質書讀起來還會有昔日讀書的味道,而且,年代久遠的老書更是百讀不厭、歷久彌新。

  • 4 # 小道乾貨

    新版圖書,少之又少,肯定是最近這些年買書少了。

    至於為什麼少?我想不外乎:

    一是讀書少了,不讀也就不買或者少買了。

    二是書價大漲啊,單論圖書的漲幅,估計差不多能跟二三線的房價一個速度。

    三是最近這些年,除了再版圖書,新版中的好書確實不多。這十幾年,看似全國每年出新書幾十萬種,除了買賣書號出的職稱晉升應景書、迎合市場的跟風書、印完之後就拉家存地下室的自費書,真正承載文化、張揚人文理想的原創圖書,似乎寥若晨星。

    我做過圖書編輯,有些作者出來書,簽名蓋章非要送我,我假意應承,過後一本也沒有帶回家珍藏。

    有時候,我覺得現在的圖書編輯,就像垃圾無害化處理工,對有些文化垃圾進行編輯加工,只能去除其錯別字、病句或政治錯誤、常識性錯誤,保證其無害,卻不能為其增加文化含量、知識價值。

    罪過啊。

  • 5 # 水木人生413

    再舊的書,人生我都捨不得扔掉。書是用來讀的。讀一遍一個意思,有的書讀一遍兩遍不知所以,也許讀三遍四遍就明白了。讀書千遍,其意自見,其言不虛!

  • 6 # 手機使用者漢唐

    一個藏書者的獨白:藏書是一種心理滿足的追求,這是一種興趣,根本無法“斷舍離”。愛書之人,大多也是愛生活之人,愛生命之人。每本書,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書,藏著,書的生命就在延續。看著書架上的每一本書,似乎都是一個故事的承載者,每本書的故事又是那麼的富有活力,從你的記憶里根本無法抹去。用“愛書如子”、“愛書如命”形容藏書人的心情,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有時候,儘管書已發黃,猶如暮年老人,但是,書在藏書者心中的形象卻依然偉岸挺拔,屹立不倒。書,就象滷菜的“百年老湯”,時間越久,書味越濃,價值越高,越來越不想丟,越來越丟不了。

  • 7 # 典茗齋主

    都是十幾年前的書說明你多年前還喜歡讀書,經常閱讀,心懷理想,還想在世界上有一番不同的作為。這些年漸漸被生活的洪流淹沒,每天都是在為養家餬口奔忙,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直至某一天停止然後一停好多年。停止或者不讀書沒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丟掉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 8 # 柴郎2019

    渠道轉移,現代社會資訊獲取方式很多,學習娛樂的渠道很多,不只是書本一條渠道。電視、電腦、手機都是資訊獲取途徑,而且快捷,書漸漸忽略了。電子書籍,愛書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讀書,書籍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是現在電子書籍很流行,攜帶方便、需要摘錄、價效比高等,大量取代紙版書籍。讀書筆記,我讀得電子書籍較多,工具類書籍我都做了讀書筆記;古書類書籍我都摘抄了一遍;消遣類書籍我純屬為了娛樂,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讀書好處,最近四年我讀得書比較多,主要是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我一般在書中尋找答案。讀一些學以致用的書,比不靠譜大師強多了。愛書之人,誠心分享。

  • 9 # 張賀安

    自己每年都會添置些新書,數目不定壯大了隊伍也融入了新鮮氣息,不跟風隨緣而定由心而置,不限制體材不固定種類,興趣是首選,有所收穫有所觸動惑深惑淺,在歲月中思索在生活中體驗,有這份熱愛也有這份情懷,溫暖著自己也陪伴著自己!

  • 10 # 李大郎Seanlee

    “小弟曾讀過幾年書,塵世間一個迷途小書童。”

    我是舊書都在,但不斷補充新書

    我從小是特別愛看書,特別寶貝,特別珍惜,特別愛護書的那種所謂的“愛書人”。

    小時候條件不行,只能看一些盜版書,不僅質量差,而且數量也極少。

    有一本精裝版的《上下五千年》,是新華書店買的正版,是那個年代堪稱“奢侈”的一本書,被我寶貝的無以復加,至今仍珍藏在老家的書房中。

    如今,雖然也買書,但更加註重,一定是那種非買不可的,譬如喜歡的書出了修訂版,或者一本書自己特別想看,才會買。

    但即便如此,去年和今年都各買了一個書櫃。老家一個,城裡的家中一個。

    我想,對於愛書人來說,這是最正常不過的可愛的煩惱了。

    世界上最愛讀書的猶太民族,有資料這樣形容他們:

    猶太民族人均讀書量、圖書館、出版社均世界第一。

    猶太人把讀書作為傳承教育、傳統、知識的手段,被譽為“讀書的民族”、“教育的民族”、“記憶的民族”以及“學習和思考的民族”。

    以色列孩子從小就牢記《聖經》訓言“人不能只靠麵包活著”。猶太人眼中,讀書不可或缺,文學、藝術、音樂、詩歌如水和糧食一樣不可缺少。生命會結束,讀書卻無止境。他們說,金錢裝在口袋裡,智慧卻裝在自己腦袋裡。猶太傳統中,書櫥要放在床頭,放在床尾被認為是對書不敬。猶太人從不焚書——即便是攻擊自己的書。他們搬家時,會把自己不需要的書刊擺放街頭,任行人挑選贈送。

    這個民族,最終成為人類最獨特的偉大民族——只佔世界人口的0.2%,卻獲得過29%的諾貝爾獎;為人類奉獻了《聖經》;在各領域都大師輩出,群星燦爛;全球流散2000年,甚至連語言都丟失了,最終說著85種語言、從115個國家移居以色列立國;戰火中一代人就建成現代經濟強國,建立起融合宗教、傳統的現代民主社會。

  • 11 # 孟122814981

    跟上時代!

    因‘東野圭吾’喜歡上‘日系作家’‘雷米,紫金陳’……

    因高陽喜歡歷史,‘林達’‘易中天’……

    光看老書落伍了

  • 12 # 虛室餘閒

    好巧,我今年也是大大地整理了一番自己的書籍。

    具體的數量實在是沒辦法計算。因為有的書薄,有的書厚,有的厚的簡直頂薄的十多本的厚度。所以單純說自己有多少書,實在是一個不好估量的難題。

    我的書十幾二十年前,三十幾年前的書都有,新書也不少。去年網購的速度控制不住。越是書多,越想買新書。這是為啥呢?因為書太多了,到處堆得都是。買了好幾個書架,可還是擺不開,幾乎每個屋子不管明處暗處都是書。所以想找到某本書,基本上就是一番抄家似的大活動。真是費時費力,到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仍然沒找到。

    所以今年痛下了決心,把早就不看的書都處理掉了,處理了大約兩三個月才見了成效。如今只剩下滿滿一個書櫃的書。

    處理的書不光是一些年代久遠的舊書,也包括近些年通過各種途徑得來的書,還包括自己近兩年買來的新書。

    賣書也是經過了一重又一重的心理考驗的。

    對於愛書的人來說,賣書大約相當於割肉。

    可是今年仔細地想過了這個問題,覺得書與其放在家裡積灰,不如送給那些想讀而不肯買新書的人。有的賣有的送,大約送了怎麼也有兩千本吧。

    說實在的,以前我以為這本書也有用那本書也值錢,一拿起來就捨不得放棄。可是真的放棄後,我並沒有過多的難受,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因為留給自己的,都是精選出來的最為喜愛的書籍。大致數了一下,大約還有六七百本吧。

    我覺得就這剩下的一大批書,就算是每天讀一本,也得讀兩年。所以決定不再亂買書了。還是把手中的書當老朋友一樣,仔細地重複地閱讀,才是對書籍最好的尊重。

    剩下的書中,只有少部分是多年前的書。

    第一套得到的書,第一本自己買的書,極為重要的朋友送的書,這種都是有紀念意義的,保留了一些。

    特別喜歡的,深深打動過我的,保留。

    符合自己寫作興趣範圍的,挑質量上乘的,保留。

    看了一眼自己的書架,新書比舊書多。因為後來的日子裡,自己網購沒有節制,買書消費這一塊比較大,但是確實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書。以前沒有錢,逮到什麼看什麼,現在則是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書,自然心儀的就比較多。

    不過真正的好書,往往都是有歷史年代的,在它們身上,時代已經幫我們極難過了。說它們老,因為它們是經典。說它們新,是因為自己剛剛遇到它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跟你一起讀過書的同學現在是你上司,你會自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