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青年啊

    從結果來看,更有條理性,規劃性,統一性的就是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期間,以中下級武士,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主,他們頒佈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改革措施,掌握了軍隊,以確保維新運動的進行,加之他們思想開放,更加能接受新生的觀念,運動的活力更大,自由資本主義萌芽找到孕育成功的土壤。

    反觀晚清的戊戌變法運動,由於中國是傳統的封建社會國家,舊思想的存在根深蒂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被最大限度的抑制,新的運動更像是去小疾,而不是治大病。這就決定了運動在具體的實施上,缺少強有力的措施。皇帝沒有實權,反對的一方實力更強,加上西方列強的介入,失敗彷彿是註定的。

  • 2 # 歷史軍魂

    當然是日本的明治維新。

    中國的洋務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因此,洋務運動並不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而只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日本明治維新就比較全面。在倒幕成功之後將大政奉還給日本天皇,開始實行明治維新。政治上學習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是日本的君主立憲有自己的特色,在二戰之前它都是二元制君主制,即日本天皇的權力大於很大。文化上全面學習西方,實行文明開化。軍事上富國強兵,建立皇軍,實行義務兵役制。經濟上殖產興業。經過這一系列全面學習西方,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很快走上強國之列。

  • 3 # 津城沐雨

    雖然不願意說,但是不得不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建設的更有條理性、規劃性、統一性。

    晚清的洋務運動,是由中央的恭親王和幾個地方大臣牽頭進行的,中央大多數都是守舊官員,始終反對。而洋務運動只是對外國兵器的學習,以及後來為了軍需開辦的近代民用企業,其它方面如社會制度等,仍然沒有改變。洋務運動的開展,更多的是被迫的(被動無規劃)、因現實需要逐步開展(沒有條理性)、以地方大臣各自督辦的(沒有統一性)。

    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則不同。日本的明治維新直接由天皇和中央政府直接由上而下進行,具有較強的統一性、規劃性和條理性,是全國上下全面開展的改革運動,具有強有力的執行力。日本明治維新不單單是軍事上像西方學習,也派出大量的大臣去西歐各國學習法律、制度、文化等等,是一場全面的各個方面的學習和改革。

  • 4 # 青言論史

    很明顯當然是明治維新啊,那是整個國家的自上而下的一場改革,而洋務運動只是清朝少部分有識之士自己的努力而已。

    明治維新是在黑船事件以後十年,整個日本上下的有識之士都已經看到了:倘若再不變法,西邊那個外強中乾的帝國就是他們的下場。因此,在經歷兩次廢藩戰爭以後,睦仁天皇正式頒佈詔書,以一系列的改革開始了他的維新之路。他先後廢藩置縣、開設文部省、釋出徵兵令、開選民主議員等,以一系列有條不紊的舉措使得日本走上了一條全盤西化但是又“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的道路。而二十二年《明治憲法》的頒佈,更是標誌著日本進入了一個全面的君主立憲時代,其近代化基本完成。

    明治維新的成功,雖然在制度上是從上而下,但在實施上卻是從下而上的。民間早就有積極向西方學習的理念和傾向,政府無非是利用民心而已。而在制度層面,他們先保證教育,再改良政治制度,最後以憲法確立改革成果,至於富國強兵只是這一系列制度改革的副產品而已。但就是這樣的副產品,已經足夠他們打敗中國了。

    反觀清政府,從“同光中興”開始,就一直摸不清一個改革的方向,一直處於沒頭蒼蠅團團轉的格局。早期要強軍,後期要富國,對於政治制度的各項改革基本沒有。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有堅船利炮就可以對付外來侵略者,根本就輕視對文化和制度的改良。取得了一點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得很。這樣的改革,不失敗就真的見鬼了。

  • 5 # 遊戲頑竹

    首先,洋務運動失敗了,明治維新成功了。再者說,雖然日本這次變法叫維新,但事實上是一次流血革命後的產物。由中下級武士組成的倒幕軍聯合推翻了統治日本幾百年的德川幕府(也叫江戶幕府)首先解釋一下,那個年代,日本雖然有天皇,但是基本相當於周天子,大權都在幕府將軍手裡。熱熱鬧鬧的所謂日本戰國時代,繼承了織田信長的豐臣秀吉終於基本統一了日本。然而平民出身的秀吉既不是平氏後代,也不是源氏後代,因此無法建立幕府,只能自封太閣。此時膨脹的他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那就是攻打北韓企圖染指中國(當時是明朝)。被大明擊敗後的秀吉鬱鬱而終,又因為繼承人年幼被德川家康抓住了機會奪了天下,建立了德川幕府。日本自黑船事件被美國強籤不平等條約後,最先覺醒和震驚的也是中下級武士。他們意識到了幕府統治嚴重的阻礙了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於是進行了倒幕運動。等到明治天皇繼位後,基本上權利都集中於天皇手裡。於是在一系列思想家(如坂本龍馬)等建議下,明治天皇有了變革的想法。最讓他們震驚的則是看到一直以來學習的中國居然也在歐美列強的炮火下不堪一擊,更堅定了他們學習西方的想法。這個時候有一個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的“與其和亞洲一樣被歐美侵略,不如自身崛起,脫亞入歐”的觀點被天皇認同並執行。(日本人很尊重福澤諭吉,至今鈔票上還印著他)於是天皇決定變法改革。改革的重點不僅僅是經濟方面,還包括了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於此相比洋務運動僅僅只是引進西方科技,沒有進行制度變革。)開礦,鼓勵扶植工業工廠,加強西方教育文化,仿製德國制度設立半君主立憲制國家。不要小瞧這個半君主立憲制國家,那就已經比封建制度先進許多了。現代化國家最大的優點就是讓人民都有歸屬感和民族感。因此在甲午戰爭中,我們為什麼輸了?武器不如嗎?不可能的,那個時候中國海軍世界第八亞洲第一,日本海軍遠遠不如我們。那為什麼輸了呢?就是因為沒有歸屬感和民族感。百姓往往覺得這是朝廷的事,甚至於覺得這僅僅是李鴻章和日本人之間的戰鬥。以至於威海之戰結束,幾個南洋水師的人跟日本人說,我們幾個是被李中堂借來的,我們的船要還給南洋水師。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個人覺得雖然明治維新也不徹底,但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日本民眾覺醒為一個現代型國家公民,因此才會有凝聚力的上下一心。以上是個人不成熟的觀點。

  • 6 # 歷史春夏秋冬

    很明顯明治維新啊,中國是不改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基礎 上,學習西方的技術,主要是軍事。日本是全方位的 學習,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律等。中國學西方是清政府同意並得到支援的個人行為。日本則是政府行為。 中國學西方與中下層民眾無關。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 爭取民眾的支援。

  • 7 # 惡魔的糞叉

    晚清洋務運動的思想起源,來自一鴉前後,也就是所謂的“睜眼看世界”,代表人物是魏源,核心理念為“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套觀念在整個洋務運動中也未有根本性進化,後期的“富國強兵”和“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都在這個範疇內。從實際推行來看,真正的開端來自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中興四大名臣對於西洋軍械和戰術的推崇,進而從軍工起源。後來李鴻章因經費問題才將洋務運動衍生至民用工業領域。洋務運動雖然統稱,但如何搞,怎麼搞,全看個人風格。代表人物李、左、張,那是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沒有統一的戰略體系指引。

    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起源可以上溯兩百年,從“蘭學”的引進和“蘭學塾”的創立開始。及至黑船事件,西化思想已經有大量接受西方知識的武士群體作為基礎。守舊勢力不得不發動“安政大獄”來清理新思潮體系的影響並功敗垂成。在此期間,明治維新的思想體系也在不斷進化,從“攘夷”到“開國”,連野人坂本龍馬都能提出成體系的政治思想“船中八策”,直至最後的“脫亞入歐”,這個思想體系是很健全的。

    組織上,薩長和解也標誌著明治維新有了統一的中央體系,儘管後來還有西南戰爭和大久保刺殺等重大變故,但維新的步伐已不可扼制,只是實施路徑的疑義而已。

    因而,雖然不想承認,但洋務運動實在無法與明治維新相提並論,前者更是一場民族精英自主發起的自強嘗試,後者才是整個社會體系和價值觀的顛覆與改革。

  • 8 # 隴之語

    實話實說,日本的明治維新較晚晴的洋務運動更有條理性、規劃性和統一性。

    晚晴時,儘管處處捱打,但在清朝皇族的眼裡,清朝乃天朝大國,對外國是瞧不起的;所以,晚清認為文武之事還是自己的好,自己不好的地方就是火器不如人,若是火器如人了,那便是大大的強國,世界第一。所以,晚清的洋務運動是有框框的,叫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就是學習西方只是補充,並不觸及根本。另外從目的上來講,也不是要爭世界第一,他原本就認為自己是世界第一,還爭什麼世界第一?!乾隆時,外國使臣到來,賞賜比進貢的還多,以至於外華人把拜見乾隆皇帝作為發財之道。晚清的洋務運動,最初的目的是衝著太平天國去的,就是要採購西方的火器,用來打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搞起來後,主要得力於地方力量,是一些巡撫、總督們在搞,朝廷實際上是觀望,看洋務運動最終能帶來什麼?是穩定了政權還是不利於政權。

    甲午戰爭是檢驗日本明治維新和晚清洋務運動的試金石。當時,佔有絕對優勢的大清朝,戰敗了,就敗在洋務運動的不徹底性上,在於沒有沒有在制度上和先進武器配套。看日本的軍人及服飾,再看晚清的長辮子,顯然理念不在一個層次上。

    相對於晚清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發源於底層武士,但最後觸及到了整個制度、理念的全面維新。事實上,日本的發展就源自於明治維新。

    當然,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喚醒了一些有志之士,尤其是對光緒皇帝觸動很大,也下了很大的決心要改革;但鑑於慈禧太后的強勢,光緒也無所作為。

    如今,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充分說明中國在各方面的潛力遠非日本所能比的;我們對此感到無比驕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即將研一的學生,如何有計劃有選擇的閱讀SCI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