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如果還能記起小時候的美味,並把這種味道從情感歸屬上趨向於母愛或者其他,那麼可以理解為舌頭味蕾的記憶,因為畢竟小時候的味道對味蕾的刺激形成了一定記憶,並被大腦儲存。飲食習慣就是如此。

    美國神經科學家約翰·艾倫寫過一本書,名字叫《腸子,腦子,廚子》,這本書從人類的食物歷史、烹飪歷史研究中篩選了大量的素材,從人類學家的宏觀角度結合現代神經科學方面的微觀研究,詳細的分析了,人類對食物的喜好和厭惡,是如何從嬰兒開始分辨食物的好壞,

    在不同的食譜和各異的飲食文化背後,全人類是不是對於食物的本能有著共性,是不是有著共同的味覺體驗。約翰·艾倫肯定了自己的預想。並對人類味覺的演化做出樂有趣的描述和分析。

    貌似本書和問題無關,但是我想說的是飲食既然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書中從食物的進化中可以發現,其實我們一直在“挑食”,追求更加美味,到追求營養,甚至到色、香、味、形、口感等全方位的追求,百樣米養百樣人,花樣眾多的食物,總有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這一點無論男女老少皆無例外,嚴謹一點的提問我覺得應該是研究如何讓寶寶不偏食才對。

    味蕾是食物的摯友,味蕾是食物的死敵。

    如果在蔬菜裡你不喜歡吃香菜或大蔥,但其他的都吃,這算挑食,應為香菜或大蔥的營養可以有其他替代品。

    如果你只吃肉食,不吃蔬菜,那麼就是偏食,因為畢竟有些營養是無法轉化和替代的。

    挑食或偏食的原因很多,除了身體生理的原因(過敏、機體排斥等),飲食畢竟是個從小養成的習慣,因此家庭飲食環境和父母的飲食習慣以及撫養方法,都可以絕決或改變寶寶的飲食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二學生數學考砸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