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微博博主@杭之馮玥均建國後成精,發微博表示,他發現2月27日開始福柯《瘋癲與文明》一書的銷量大幅度增加。原因是許墨的粉絲開始蜂擁購買。這本書是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的名作。 如何評價這種現象?他們真的會去讀這本書嗎?
3
回覆列表
  • 1 # 阿懵說

    福柯的《瘋癲與文明》被廣大許墨粉追捧,蜂擁購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可能沒有玩過這款遊戲的人,很難將這本書和遊戲聯絡到一起,但是作為資深玩家阿懵就很有發言權了,這本書在遊戲中出現過。

    遊戲中的許墨是一個科學精英,而且品味極佳,在女主住院的時候許墨手中看的書正是題主說到的《瘋癲與文明》,這本書阿懵簡略的拜讀了一下,主要講的是瞭解和控制自己,同時也需要被瞭解和控制,這本書的作者福柯是一名非常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家,行走在西方文化的邊境地帶!

    這本書的出現也直接側面體現了許墨本人的性格,許墨本人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人物,許墨是一個非常有品味,不物質的科學怪才!

    如何評價許墨的粉絲購買這本書的現象?

    其實這就是一種追星的現象,現實社會中的很多追星族也是一樣,喜歡購買偶像用過的東西,喜歡去偶像去過的地方,其實買這種很有意義的書籍追星,阿懵覺得還是可取的,一個偶像如果能夠讓他的粉絲群體買書籍看書,增長見識真的很不錯(雖然可能大部分沒有看過)

    但是阿懵不得不說一下,追星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將現實中或者遊戲中的某人作為自己的榜樣,向著榜樣的方向不斷前行,不斷努力很好,但是千萬不要迷失自我,不管是各種應援活動,還是公眾場合都要盡力的維護偶像的形象才是粉絲們應該做的!

    阿懵總結:許墨粉絲購買福柯的《瘋癲與文明》是因為遊戲中許墨手中出現過這本書,蜂擁購買是粉絲追星的一種行為,買書追星的行為還是很好的,阿懵建議買了書就看,要不你怎麼知道許墨看了什麼!

  • 2 # 竹林村陳狗剩

    謝智慧邀請,雖然已經解除安裝了這個遊戲……玩遊戲的時候一直懷疑戀與的N個劇情文案裡,至少藏了一個人文社科口出身的妹子,因此無聊的時候也猜過這妹子到底是哪個專業出來的。

    看文案隱隱約約能感受到文案對歷史學的偏愛,不過透過那張叫秦碧玉的歷史系人設npc卡牌,本答主首先排除了歷史系的可能,因為這個npc在專業上有硬傷。當然這一點也可能是誤傷,畢竟本答主經常被邀請人質疑學歷造假……

    後來呢,某次做任務看到了“越軌青年”這個專有名詞,以及好幾個忘了具體是什麼的詞,又暗戳戳地懷疑過一陣社會學。現在好了,文史哲學生の真愛《瘋癲與文明》都出來了……就覺得大概是個學哲學的or搞文學理論的……不過不論妹子花落誰家,不可否認的都是,妹子為推廣弱勢學科做了巨大的“夾帶私貨”的努力。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這次許墨瞎幾把扯的一句話,就造成《瘋癲與文明》脫銷。

    對此,我個人認為,你可以嘲諷玩家用追流量的方式玩遊戲,無腦跟風買了未必讀,但在實體出版業不景氣的今天,不得不說也算是“功德”一件?畢竟最新版(2012年版)的要29塊鉅款呢!

    當然理性來說,《瘋癲與文明》賣到脫銷其實也不是這麼難的事情。。

    學術書籍的出版立項在出版社內部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大佬如福柯,經典如《瘋癲與文明》,從1999年在三聯首次出版到現在,也總共只加印過3次,每次的印量也相對有限(書在家裡,具體印數待確認),畢竟小眾。上一次加印是2012年9月的事情,距今已經快6年之久了,市面上的庫存怎麼也耗得差不多了……?所以,慌啥?

  • 3 # 張先生在1992

    喜歡一個人,願意讓自己成為像他一樣美好的人,柔軟包容,心向理想,我覺得沒什麼不好,也沒有什麼值得被diss的。有人跟著愛豆練字,有人跟著愛豆早睡早起,作為許墨的老婆,買本書,又算什麼。

    至於福柯的《瘋癲與文明》,其實無論是否有許默的加持,都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雖然中譯本由於語言的某些隔離,顯得晦澀難讀了一些。沒記錯的話,最初的原稿是福柯的博士論文,主要是作者用史學研究的方式,來闡述了社會整體的瘋癲文明,他的產生、發展、以及作用。

    更簡單的說一下,你是否經常聽到,天才和瘋子只有一念之差,這樣的話?

    是什麼時候人類文明出現了瘋癲,這些瘋癲帶來的是文明的進步和延伸,還是退步,人類究竟是需要理性,還是需要瘋癲?

    如果你曾痴迷於梵高的星空、向日葵,如果你曾對大街上衣衫襤褸的自言自語者有過動容,如果你覺得,瘋人與所謂理智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脆弱的,那麼閱讀這本書《瘋癲與文明》,你可能會有找到一些答案。

    作者從13世紀麻風病開始,一路經過14世紀文藝復興,15世紀古典時期,16世紀啟蒙時代,直到19世紀,社會是如何對待瘋人的,從隔離到禁閉,然後誕生精神病院這種現代產物。要注意的是,福柯所闡述的不是瘋人的歷史,而是在寫關於“瘋癲”的歷史,針對的不是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種現象。

    另外,作者論證了另一個事實就是,

    在精神病院,我們這邊所謂擁有理性的正常人,對瘋人進行的治療法:強固、清洗、浸泡、運動調節,喚醒、戲劇表演、返樸歸真······

    一群被認為最具有理性的人在他們認定的瘋人面前張牙舞爪,究竟誰才是正常人,誰又是十足的癲狂者?

    至於粉絲們究竟會不會看,那要看個人了。比如我,雖然是許墨的老婆,但是對於這種有意思的書,我還是會找來看的。如果自己不喜歡,那買了也不會看,看了也不會上心。不要還是要買(笑。

  • 4 # 杭州樓市90度

    我看了這個題覺得很可愛,因為我也是《戀與製作人》的玩家,已經玩到了48級,不過我並沒有注意裡面的背景細節,比如這本《瘋狂與文明》的書籍。

    這個現象大概會發生在十多歲或者大學女生身上吧,這本書也沒有那麼神奇,說不定看了會令你失望。

    以前學過傳播學,知道福柯,所以知道他的書是很晦澀的,看看也很有意思,是個天才,我本來就很喜歡他。

    購買書這種活動,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好現象啊,應該支援他們去閱讀提升涵養,沒必要去酸他們,貶低他們。當然也不用抬高他們,能把這本書啃透並且喜歡上它,是很難得的。喜歡福柯自然會閱讀更多他的書。

    遊戲中的人是虛擬的,可是很多背景知識是真實存在的,透過遊戲還能促進文化事業,也不是個例了。有些遊戲和電影是互通的,電影催生了遊戲,遊戲改編成了電影,性質都是一樣的。

    文化是不分級別的,看書是文化,遊戲也有遊戲文化,玩遊戲的人不見得見識低。

  • 5 # 葉克飛

    因為主角許墨在遊戲裡讀過一本福柯的《瘋癲與文明》,所以導致這本書在現實中銷量大增。其實這事兒並不出奇,只是追星的一種體現。至於質疑買這本書的人有幾個真正會去讀,又有幾個能讀懂,我覺得大可不必。一個人汲取知識本來就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管收穫多與少,有所得即可。

    倒是這種質疑,體現了某些人一直以來對遊戲的態度——玩物喪志。作為一個從DOS時代一路走來的老玩家,我只想說兩點:第一、一個人如果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不管他是看書、玩遊戲還是在大街上晃悠,都能有所得,但一個人如果不具備這種能力,即使坐擁書城,也不會有所得。第二、遊戲裡能提供給你的知識,遠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歷史類遊戲。我讀《三國演義》極早,但讀《三國志》卻是18歲之後的事情,緣起便是光榮公司的《三國志》遊戲。因其人物除了涵蓋《三國演義》之外,也有眾多未曾在演義中出現的人物,激發了我對《三國志》一書的興趣。多少玩家透過遊戲學歷史?你可能想也想不到。至於透過《大航海時代》、《文明》等遊戲瞭解世界史,也屬尋常之事。也許有人說,就算玩遊戲能學到,那看書總比玩遊戲好吧?遊戲裡知識再多,能多得過歷史類書籍?其實,這種割裂式的說法恰恰是不懂得何為學習的表現。一個具備學習能力、擅長主動獲取知識的人,可以透過一件事情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可以透過一點一線的興趣,去開拓自己獲取知識的層面。比如說,我因為喜歡光榮遊戲《三國志》,而不再滿足於《三國演義》,選擇去讀《三國志》,進而讀其他三國類書籍,這不就是一種知識的延伸嗎?遊戲本身給予玩家的知識當然是有限的,但玩家透過遊戲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空間卻是無限的。

    即使是架空歷史的遊戲,如奇幻類,同樣也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比如說,一個奇幻題材的戰棋類遊戲,你所控制的主角隊伍由不同職業組成,一個懂得思考的玩家就會去想,為什麼這個戰隊的組成總有一個基本模式,比如“最具人格魅力的主角(多半是劍士)+法師+後勤補給+悍勇的少數人種(如矮人或獸人)+盜賊+遠端攻擊手”?這個戰隊模式的互補性在哪裡?團隊精神如何體現?歷史淵源又在哪裡?好奇的人就會去讀奇幻小說,研究奇幻文學的發展脈絡,研究西方奇幻的世界觀和歷史……一個知識殿堂就此開啟。

    更高層次的玩家,還會透過做MOD做劇本等形式提升自己。比如光榮的老遊戲《曹操傳》,在網上延伸出了多個玩家自創的MOD,前幾年玩過臺灣玩家自創的《姜維傳》,每句臺詞都極為精心,藏了無數典故和人物脈絡,不把《三國志》、《三國演義》讀通讀透,不可能完成如此高質量且龐大的劇本。這種能力,這世界上也沒多少人能具備,這種知識層次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樣沒多少人能具備。

  • 6 # 鍛彰趣義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人民的正義》熱播時,《萬曆十五年》也熱鬧了好一陣子。《涼宮春日的憂鬱》中,長門有希看的每一本書都是其騎士搶購的收藏品。

    這種行為並不奇怪,可以用模仿者效應來解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不僅為他本人贏得廣泛聲譽,還造成了大量模仿自殺,心理學家菲利普斯將這種模仿命名為“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用來指自殺領域的模仿,比它使用更廣泛、也更具效力的模仿者效應(Copycat Effect)。校園槍擊案、模仿犯罪,當然也包括追星。

    人是擅長模仿的動物。用進化心理學來解釋,人的大腦太過耗費能量,在食物不充足的情況下,傾向於儘量減少大腦的使用,模仿是思維捷徑,可以有效減少消耗。

    這種習慣深植於社會文化中,當週圍有人做出某種選擇,自己也會不自覺傾向於如此選擇,而放棄思考。對於追星來說,還有透過模仿偶像的一切來獲得自信、獲得組織認同等心理動因,和模仿犯的心理動機有相似之處,模仿犯常常透過模仿成功、近乎完美的罪犯來制定犯罪計劃。

    至於虛擬角色,尤其是乙女向的男生們,模仿他們的穿著、髮型、配飾、說話方式顯然都不太現實,正好有一本現實中有的書,買來假裝自己和“男朋友”有共同愛好,模仿者迅速跟進,大家一起獲得了模仿的快感,很正常的事。

    女生尤其喜歡模模擬實的他人。如果大家有印象,應該還記得小男孩最喜歡的從來都是模仿聖鬥士、龍神戰士,女生才會跑去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偷用媽媽的口紅。

    所以長大後,他們和閨蜜玩同樣的遊戲,飯同樣的偶像,買一樣的書,一點都不奇怪。不要以為他們買《瘋癲與文明》是來看的,他們的購買行為,到模仿許墨、閨蜜、其他女飯從而獲得快感和認同這裡,就結束了,和買書來看是兩回事,你可以將這裡的《瘋癲與文明》理解為交換社交價值的符號載體。

    至於看,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會看的,能看得懂《瘋癲與文明》的應該都知道,被消費主義“規訓”是怎麼一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涼拌用不用炒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