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越開心就越覺得抑鬱,不是不開心才有心理病,有些人,人前是真的很開心,但內心已經不知道怎麼傾訴自己的痛苦了。這種人比抑鬱症患者更可怕。怎麼辨別?
4
回覆列表
  • 1 # 了凡心療愈

    您好,謝謝邀請, 為什麼你覺得越開心就會越抑鬱,這其實是一種人格障礙,開心跟抑鬱本來是兩個極端,你內心在這兩個極端裡衝突不已,最後體現出來的就是不受控制的植物神經紊亂症狀,外人是很難辨別出來的,這也給臨床確診帶來一定的挑戰,箇中滋味只有患者本人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恐懼症體現出來是植物神經紊亂

    你指的外向恐懼症,在臨床上叫做驚恐症,驚恐症是焦慮症的一種,由於腦內血清素失衡令控制情緒能力出錯,常出現強烈的情緒,引致身體有強烈的反應,體現出來的生理表現就是植物神經紊亂,如心跳異常加快、呼吸困難、頭暈、反胃等,一般人不知道何謂腦內血清素失衡,所以認為身體重複發作是無原因的,造成患者焦慮,極度恐慌,擔心身體有毛病,會隨時暈倒或會心臟病發喪命。

    種種想法均是由驚慌及擔心造成,並不反映真實情況,只要得到協助,調理情緒就能康復,所以驚恐症屬於情緒病。驚恐症很少單獨出現,患者通常會同時患有其他情緒病或焦慮症。

    大部份患者最初是向其他身體專科就醫,檢查顯示身體器官很健康,但患者仍會反覆找醫生再檢查,直至最後被轉介至心理治療師。所以我就從心理學角度為你解讀

    所謂的外向驚恐症的形成,比如在很小的時候你在與朋友嬉戲打鬧的時候,你母親出現了,她大聲斥責你要你回家做作業,而且同樣的情景不斷強化,不斷上演,於是在你心裡可能埋下一顆種子:原來我是不能這麼開心的,於是在今後的日子,你儘量剋制住自己的快樂,喜怒不形於色,一旦高興過頭,心底會升起一種負罪感,因為你開始挑戰了你的限制性信念,這種衝突越強烈,症狀就越明顯!

    泰國馴象師在大象小的時候會在它們的腳踝上栓一條很細的繩索,小象根本沒有辦法掙脫只能乖乖馴服於馴象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象成長為龐然大物,而馴象師依舊可以依靠那根細小的繩索將大象控制的服服帖帖,在它心目中這根繩索是不可能掙脫的,它的限制性信念讓它不敢越雷池半步。

    你要辨別其實也很簡單

    內心的聲音與限制性信念的衝突就會導致人格障礙,一般伴有強烈的自卑感跟不配感,這樣會催生邊緣型人格障礙,那種自卑跟不配感會隨著時光的推移加倍放大,所以你要辨別也很簡單,如果你觸碰了這兩個底線,比如你給人格障礙的人貼上屌絲或說你不配的標籤,他們的反應會非常激烈,很多激情殺人就是因為挑戰了這樣的底線!正因為不配跟自卑感,這讓大多數人格障礙者表現出來強烈的自尊心!

    在本人常年診療中發現出現這種情況的小孩一般家庭父母一方都是很強勢的,要強的反面是很自卑。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在任何一種凌駕於他人之上的舉止背後,都有一種亟需隱藏的自卑感存在。潛意識的負向情緒的積壓,這種小孩在孩童時期一般都比較乖巧,很聽話,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叛逆期,也就是說不會挑戰父母的權威,但是潛意識的對抗一直都在,等到長大成人有了自主能力,就會出現反社會人格特徵!在試圖出人頭地的同時枉顧一切社會價值觀。

    擺脫限制性信念的方法

    其實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影響,或多或少有些自卑感,這是因為你內心想要挑戰父母帶給你的限制性信念帶來衝突感在作怪,當這種衝突強烈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導致生理上植物神經紊亂,顧名思義,植物神經是不受意識控制的,所有的症狀都是無意識的!

    合一就是從時間的世界轉向當下的世界出離頭腦的一把密匙,也是自我療愈的第二個層面,合一就是用意識充分調動感官去感受當下的感受,讓你的嗅覺你的聽覺你的觸覺你的視覺變得敏銳,即便是喝茶的時候,也像是找到了一座寶藏,感受茶杯在手中的餘溫體驗頰齒留香的感覺,把這一杯茶享受到極致,風中的鳥兒,空中的浮雲,夜晚的繁星,怒放的花朵,都給你帶來新生般的喜悅,你彷彿是第一次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你得問自己此時此刻你是誰?實際上此刻你就是寧靜你就是慈悲你就是喜悅,不帶評判沒有情緒,你就是愛的本體,你出離了你的頭腦,你與當下合一,也就是心的迴歸,這就是生命的本來面目,在此刻你會知道菩提樹下的佛陀發生了什麼,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發生了什麼。

  • 2 # 土姑娘的故事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恐懼症,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說有人恐高,有人怕黑,有人暈血,有人怕蛇或者其他小動物......還有一些專有名詞諸如結婚恐懼症,社交恐懼症,起床恐懼症,還有現在的沒手機恐懼症......這些表現都屬於恐懼症的範疇,但我們切不要對號入座自己嚇自己。雖說心理學上定義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神經症,但每個人的表現不一樣也是有輕度,中度,重度之分的,所以正確對待就好,不必一直在想“我可能真的是有恐懼症”,反之會讓自己越來越嚴重的。

    恐懼症就恐懼物件來分類的話,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對特定的場所恐懼,比如說黑暗的,封閉的,空曠的,人多的,密集的的地方,還有就是一個人不敢待在家裡,不敢乘坐交通工具......比如恐懼坐飛機的人就大有人在。

    第二種是社交恐懼症,比如說公共場合不敢發言或表演,不敢吃飯,不敢直視對方,看見人就臉紅等等,通常是害怕別人的審視和否定批評......比如有的男孩子一看見女生就臉紅。

    第三種是恐懼具體的現象和物體,比如怕閃電打雷,怕水怕血,動物,尖銳鋒利的刀具等等,還有就是害怕接觸特定的病人或情景......比如一看見血就暈過去的人。

    大部分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恐懼感,透過自我認知和外界的鼓勵引導一般都是可以戰勝的,但如果恐懼到伴有自主神經症狀,如頭暈、昏倒、心慌、顫抖、出汗等,或者對恐懼的東西有極力迴避,我們就要求助於心理醫生。

    今天我們要分析的【外向恐懼症】,是不必過於擔心的,我們只要認清自己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然後加以調整就好了。在眾人面前表現的的非常開心,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是相反很痛苦。其實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內心極度的空虛,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貧乏,所以會惶惶不安,沒有頭緒,越想越恐懼,就越痛苦。那自我感知的貧乏也是各有不同,比如沒有錢,沒人愛,未來沒希望,身體不夠健康,工作晉升不順利等等,或者是一種,或者是幾種,在你一個人的時候,這種貧乏的狀態會讓你更加痛苦,很多人都會感嘆:“這些真可怕,我快承受不住了”

    這其實也是一種獨處的能力,普通人獨處時都會有這樣的恐懼擔憂,所以寧願去選一些無聊的消遣折騰好讓自己暫時不要這麼痛苦,殊不知這是惡性迴圈,短暫的開心過後會更加的痛苦恐慌。但是還有一部分人,會安下心來,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來驅逐這種不安和痛苦,比如讀書,寫作或別的事情,他們會告訴自己“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積極面對,就能戰勝“。然而事實上很多的大人物大師都是在極端糟糕的環境下,沉下心來從新開始,再次站起來的。其實使你自己害怕痛苦的並不是那些想法,而是你自己。

    心理分析學家榮格說過【最可怕的事情是去全然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所有的缺乏和不足,曾經的創傷和傷疤,這個“可怕”的接受過程同時也會讓你如釋重負。輕鬆上陣,你會走的更遠。

  • 3 # 忖者

    如果你覺得你的痛苦已經達到讓你無法忍受的地步,那你應該去看醫生,讓醫生來給你診斷。

    如果沒有,只是覺得有些不適,那麼,我會告訴你,這些心理問題在現代社會的大部分人身上都會存在。

    人,在本質上都是孤獨的。

    現代社會解放了人的天性,讓我們更自由,也更孤獨。

    一方面,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交際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於是,我們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說一些別人喜歡聽的話,做別人希望看到的事情,像孔雀開屏一樣去愉悅別人。

    另一方面,每個人又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思想和個性,並不是所有的面都是別人喜歡看到的,於是,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才去探尋我們真實的思想、回憶那些不堪的經歷、面對自己獨特的性格。我們在共處時是別人眼裡的樣子,而在獨處時才是真正的自己。

    這互相沖突的一體兩面放大了這種孤獨感,讓我們無所適從,沒有人瞭解的痛苦彷彿讓我們置身於世界的邊緣。誰能知道金·凱瑞、卓別林、憨豆、周星馳等著名笑星都是抑鬱症患者。

    所以,辨別自己或是別人是否有所謂外向恐懼症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儘可能地降低這種孤獨感,如果你有特別的興趣愛好,那就加入這個興趣圈子,或者找到一些有共同話題或經歷的朋友,定期組織活動,探討話題。總之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一個群體,讓群體的力量消除一定程度的孤獨。

    而我更提倡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勇敢地去面對這種孤獨,去探索它、撫慰它,等到你能與它做朋友的那一刻,你也就完成了自我救贖。

    我相信到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可以擊敗你。

  • 4 # 精神科藥師小池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我覺得你想說的是“微笑型抑鬱症”吧。很久以來,大家一直認為抑鬱就是悲觀、無助、絕望,甚至是自殺的代名詞,其實心理學中的一些名詞還是蠻有意思的,比如這個微笑型抑鬱症,說白了,就是患者將抑鬱的情緒掩蓋在微笑的面紗之下,當他們無法應對外界壓力時,既不選擇傾訴,也不願意放下尊嚴向他人求助,而是將自己成了“人前狂妄,人後哭泣”的雙面人,心甘情願地獨自吞下所有的苦水。可是,這種微笑並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是出於應對社會交往、應付工作、應付家人、礙於面子而違心的強作歡顏,外表雖然若無其事。笑過之後反倒是更深刻的孤獨和寂寞。顯然,微笑型抑鬱症是一種更隱秘的抑鬱型別。在燦爛的笑容、敏捷的反應和堅定的意志之下,隱藏著的是一顆脆弱的、沮喪的、悲觀厭世的心。

    那麼,又是哪些人甘願隱藏其“真我”的一面呢?微笑型抑鬱症多發生在社會地位高、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身上,而且男性多於女性。他們表面上和顏悅色,卻不願意將自己的鬱悶、哀愁、內心痛苦和抑鬱扯上關係。而且他們非常牴觸抑鬱的早期症狀,比如疼痛、頭暈、頸肩痛、失眠、乏力等,並不認為這些是心理問題,而將其歸於飲食不規律、工作過度勞累,只是身體暫時出的一點狀況,健康亮了紅燈而已。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壓力長久無處發洩,精神就會出現扭曲,到了無法承受之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讓一個自信滿滿的人瞬間變成一個極度自卑的人,甚至自暴自棄,情緒跌入谷底。

    其實,人生在世,怎麼可能沒有煩惱?喜怒哀懼本是人之常情,只流露喜悅,不流露悲傷、憤怒、恐懼的人,心中的抑鬱也不會因為表面的微笑而遠走;相反,它們還會在心裡越積越重,當身心無法承受時,就會突然爆發或導致精神崩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走在路上的“乞奢”者,該不該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