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頭鷹的眼界

    個人理解,所謂劉邦是做正確的事,應該是劉邦善於用人,懂得聽取別人意見,擇善從之,達到做出的每一個決定,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

    而項羽是正確的做事,應該是項羽對事態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見解,可以獨立做出自己的判斷,不需要過多的參考別人的意見,便能成就一番霸業。

    兩人都做到了英雄級別,做到了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劉邦是從泗水一個亭長,一路高歌猛進,做到了漢王,成就霸業,一統天下,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而項羽乃是貴族出身,從西楚霸王,到楚河漢界,與劉邦平起平坐,一個項王,一個漢王,再到最後的敗北,可謂人生大起大落。

    項羽曾有一時是當時最高的權威,具有分封的權利,漢王也是項羽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只是後來,在劉邦與項羽的對決之中,項羽慘敗,自刎於烏江。

    從兩人的處事方式方法上,也可以看出兩人孰優孰劣。

    細讀《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你便可以發現,劉邦最終能夠一統天下,建立大漢朝,也是用人得當,將合適的人才,放到了合適的位置,發揮他最大的能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項羽全憑一人之力,不得人心,況且一個人如何能夠次次做出正確的決斷,失誤在所難免。

    兩個最有名的例子。一個是鴻門宴,項羽不聽亞父范增的建議,當場殺了劉邦,反而放了劉邦,成了項羽最後慘敗的最大敗筆。

    另一個是項羽被劉邦軍隊追擊到烏江渡口之時,本烏江亭長有一小船在此等待,可以載項羽過烏江,回到江東。

    項羽卻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謝絕了好意,自刎烏江。

    倘使項羽過了烏江,重整旗鼓,想東山再起,也未可知。以項羽的影響力,最不濟,也能偏安一隅。可項羽終究是項羽,他的決斷,是他認為最正確的。

    最有意思的是劉邦一統天下之後,成為了漢高祖,有一次,在洛陽南宮擺了一桌酒宴,他問大家:“列位諸侯大將,都不要隱瞞朕,都說說自己的真實感受?我之所以有天下,是因為什麼?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為什麼?”

    高起、王陵回答道:“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投降的人,都給予了合適的安置,以天下為己任。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人,殘害他;有賢能的人,懷疑他;打了勝仗,不賞功;得了地盤不給人好處,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聽了,說道:“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籌集糧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皆是人中之傑,我能夠用他們,這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卻不能夠用他,這是項羽敗在我手下的原因。”

    雖然說,歷史是成功者書寫的,有歌功頌德的成分。

    但《史記》裡這段對話,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劉邦是如何成功的,項羽又是如何失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踝韌帶完全斷裂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