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之南

    去線下開店似乎正成為潮水的方向。

    剛剛拿到C+輪融資的“一條”,宣佈未來兩年要開100家線下店。掐指一算,距“一條”承諾的第一家線下店開業,只剩3個月。

    美食生活品牌“日日煮”則先行一步,去年底,在最有上海腔調的淮海路開出第一家線下體驗店。

    一個多月後,在2018新榜大會的舞臺上,“日日煮”創始人Norma在上千位同行面前描述了她的期待:2018年日日煮的“生活方式體驗中心”計劃進駐10個城市,“三月份進入廣州,四月份進入武漢……

    說起來,作為新媒體線下化的先驅,“同道大叔”的星座咖啡館已經在東方明珠塔下營業一年多了。

    還有更多由內容創業者主導的奶茶店、書店、寵物店和各種快閃店……正在從虛擬走向現實。

    當零星的嘗試變成接二連三的探索,“新媒體線下化”或“新媒體+新零售”這樣的詞彙,就不再只是從業者憑空製造的概念,而是代表了一種包含更大可能性的趨勢。

    對這一趨勢更好的概括可能是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線上與線下融合。(難道不是聽起來更洋氣?)

    去年底,當張一鳴喊出“千人百萬粉計劃”的時候,太平洋彼岸的《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刊出李開復在 The World in 2018 特輯的專欄文章:OMO將引發中國經濟新風暴。

    為什麼要去?分享幾個觀點。

    1. 線上容易遭遇巨頭夾擊,線下空間更大。任何線上模式都容易被巨頭以資本力量迅速吞噬,僅以內容帶來的流量作為護城河,輕盈而單薄,線下探索和電商一樣,看似更重的商業模式,也意味著更寬闊的護城河。

    在走向線下的同時,線下流量還能線上化。徐滬生就說過自己的看法:“傳統零售,假如有1000人到店裡,200個人下單已經轉化率非常高了,剩下那800人基本和你沒關係了。而新零售可以想方設法的將線下使用者導到線上,比如他們可以下載App,關注微信,變為未來的潛在使用者。”

    比如,“一條”和“日日煮”都提倡生活方式,線下門店能讓粉絲和使用者有更直接的體驗,畢竟,看再漂亮的影片也不及一次親身體驗。

    4. 新媒體線上口碑積累的品牌勢能。OMO裡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在於Online部分,即依靠內容積累起的線上聲量和追隨者,相比白手起家,“同道大叔”的咖啡店和“日食記”的餐館,顯然自帶光環。

    5. 線上電商實踐積累的經驗。這是透過低成本驗證過的商業模式,市場需求在哪?使用者喜歡什麼?線上持續積累的使用者和產品資料,成為新媒體品牌敢於走到線下最寶貴的資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期間,往往會因為一句無所謂的話哭的特別傷心,是什麼原因,會影響胎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