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工友小心
-
2 # 井陘微生活
公共場合是供公眾從事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所。
公共場合禁止大聲喧譁,禁止抽菸,禁止亂扔垃圾,禁止吐痰等不文明行為。抽菸更是明令禁止的,在公共場合抽菸的人,就是無視大家的存在,素質低下,不顧別人感受,自私自利,把公共場合當做自己的家,願意幹啥就幹啥,實屬欠揍。
-
3 # 素心塾素心先生
有以下可能。
第一種是無意識行為,這種行為在他吸菸的時候並沒有察覺到屬於公共場所,自我是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中。這種行為跟人的精神狀態有關,是一種偶發行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過這種時刻,在這裡不做具體分析。
第二種是知道有公共規則,但依然有“我可以”的心態。這樣的人一般很難在這個事情裡面意識到他人的態度,對自己當下所做事情的反饋。也可以認為是自我意識構建不夠完整。無法良好感知自己與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另外一種就是在這種場合,故意破壞規則以凸顯自我,特立獨行,這是內心價值感低和自卑的一個外在表現。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對一些6~16歲的孩子做了調查,他發現兒童的道德發展依循一個普適的過程:
7~10歲,處在道德成規前期,他們會順從成年人的權威,並遵守規矩,因為對賞罰具有了預期判斷。10~13歲,進入道德成規期,他們對權威有了抽象的概念,有了服從的意願。13歲以上,處於道德成規後期,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則,並按其行事以滿足自己的良知,而非他人的認可。而在以上的年齡段如果自我成長和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受到了阻礙,那麼就會出現以上的情況,甚至會有一部分呈現反人格的傾向。
第三種可能就是反社會人格的表現。
首先反社會人格是如何煉成的?
① 基因:反社會人格特徵最多可能有50%的影響來自先天。不過,這種極為複雜的性格特徵不太可能由單一基因決定,而是由許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
② 早期情感依附障礙:嬰兒期時,總是獨處而破壞了情感依附,便會罹患此類障礙,長大後無法與人建立情感依附。但目前尚無法確證早期情感依附障礙是形成反社會人格的成因。
對反社會人格的自我保護的法則
① 最高法則,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必須承認——某些人就是沒有良知的。
② 做判斷時,歲從自己的直覺出發,不要受到別人身份地位的影響。
④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區別。
⑤避開無良症者,拒絕與他們接觸和溝通。
⑥ 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嚥下這口氣,及時止損。
⑦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幫他們隱瞞其真實性格。
⑨好好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報復。
-
4 # 隨意淡然
抽菸的人自己認為這很正常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就像你渴了想喝水,餓了要吃飯一樣,煙是隨時隨地都要抽的。雖然共場合禁菸,已是有規定,許多公共場合都明令禁止吸菸的,特別是相對封閉的空間。但是還是有許多人無視這些規定,不顧別人的健康只圖自己一時快感。
對於自己不抽菸,家人也不抽菸的人,對煙味是特別的敏感,特別是乘電梯時那麼狹小的空間,竟然還有人抽菸,氣的人恨不得罵人,很是無奈。當然這樣的情況很少,但卻也是有的,總有那麼幾個素質需要提升的人。
抽菸有害健康,人人都知道,但是有生產有售賣就無法徹底消除。但請抽菸人士能夠考慮一下別人,二手菸的危害是很大的,自己享受樂趣時不要影響別人就好。
現在大家都已經比較注意吸菸的場合,很多抽菸人士都很自覺。特別是有女士和兒童在場的時候大家都還是能注意的。但是像辦公的地方就很難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同一辦公室有人抽菸,他不可能長時間控制自己,你又不好意思經常提意見,只能是多開門開窗通風而已。
煙的吸引力如此之大,吸菸人口眾多,多年的習慣很難一下子改變。要想絕對的禁菸恐怕只有國家不再生產煙,但這也是不現實的。只能希望吸菸人士多多注意,不要在公共場合抽菸,特別是空間狹小的公共場合。
回覆列表
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有煙癮。尼古丁的癮上來之後,自己受不了。不抽不行。這種人是極少數。而且在現在全民禁菸的時代,這種人也在慢慢的被邊緣化。已經很少了。
還有一種人就是目中無人,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人,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垃圾人。在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遲早要被淘汰。所以碰到這一種人的話,你就遠遠的躲開就行了。
不要去看他,不要去管他,不要被他所影響。
因為這種垃圾人早晚要被社會淘汰。跟他計較的話會降低你的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