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小樓
-
2 # 煙花易冷笑不停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慼。
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說的是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慼。
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說的是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是出自杜甫的《夢李白》第二首,這兩句詩既表達杜甫對李白才能的肯定,知道李白必然會在歷史上留下千秋萬歲之名,也表達了杜甫對李白命運多舛不為世用的憤慨。雖有千秋萬歲之名,然而身後無知無為,於李白何益!
夢李白(二)
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通釋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行,浮雲漂盪的樣子。遊子,指李白。久不至,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年(745年)分別後,已有十四年沒見過了。這兩句化用《古詩十九首》“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意。見浮雲而思遊子,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比興。
浮雲整日裡來去飄蕩,而遠行的你,卻久久不見歸來。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三夜,可實指三個晚上,也可以虛指一連幾個晚上,古人用“三”,可實指也可虛指。情親,情意親厚。
我一連幾個晚上頻頻夢見你,情意親厚,足見你誠摯的心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告歸,告別,指李白的夢魂告辭歸去。侷促,同“侷促”,匆促不安的樣子。苦道,苦苦訴說。此下三句即李白訴說的內容。
你在夢裡常常急促地告別,苦苦訴說來時路上的辛苦。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楫,划船的用具,指代船。失墜,翻船落水。這兩句化用了《漢書·賈誼傳》:“若夫經帛不定,是猶度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意。
江湖之上,風波頻發,我總擔心翻船落水。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搔首,用手撓頭,有所思貌。這兩句寫李白夢魂告別時的神態。
你出門離去時,撓著白頭,彷彿枉負了平生的壯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冠蓋,冠冕和車蓋,指代達官貴人。京華,京城,因京城是文物、人才薈萃的地方,故名。斯人,指李白。憔悴,困頓失意的樣子。
京城裡,到處都是達官貴人,而你卻不容於流俗,獨自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網恢恢,語出《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謂天理宏大公正,誰也不能逃脫。杜甫這裡用反詰語氣,斥世道不公,為李白鳴冤。將老,當時李白已經五十九歲。身累,指李白被流放。
誰說天道宏大公正,那為什麼像你這樣高潔的人,年老之時,卻為法網所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寂寞,指死後無知無為的境界。身後,即死後。這兩句語本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十五:“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
你死後自然會贏得千秋萬代的盛名,然而那時你已經無知無為,身後之事,於今何補!
賞析
我賞析詩,喜歡將焦點放在詩的脈絡層次,因為這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而且讓詩背誦起來更容易。
這首詩的結構,跟前一首《夢李白》一樣,依然是按照夢前、夢中、夢後來寫的。前四句夢前,中間六句夢中,最後六句夢後,標準的“一頭兩腳體”。
詩以浮雲起興,寫詩人杜甫已經很多年沒有再見到李白了,正因為多年沒有見到故人,所以杜甫才會一連幾個晚上夢見李白,這樣頻頻入夢中相見,正是兩人情意深厚的體現。
接下來,就是夢中,對夢中的描寫,杜甫著重抓住李白夢魂離去時的語言跟神態,寫李白離去時的匆促,李白離去時說他來與杜甫相見的艱辛,以及李白離去時淒涼的神態。
這寥寥三十字,對李白要夢中神態的描寫,其形可見,其聲可聞,其情可感,李白枯槁慘淡之狀,如在目前。杜甫對李白境遇的同情,也滲入這三十字的描寫之中。
李白慘淡離去,杜甫夢醒,感於李白的情狀,杜甫內心的不平徹底爆發。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是對達官顯貴,甚至是對朝廷的責問。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這是對天道不公的詰問。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是對人生命運的叩問。
杜甫只因李白遭受不公的對待,便對朝廷、天道、人生髮出如此不平之鳴,可見杜甫是一個怎樣至情至性的人,也可見杜甫與李白之間是怎樣偉大的友情!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卷七雲:形愈疏而情愈篤,千古交情,惟此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寫此至情。
感發
讀杜甫的這兩首《夢李白》,最感動的就是杜甫與李白之間的那種偉大的友情。
要知道,杜甫寫這兩首詩的時候,兩人已經十四年沒有會過面了。
兩個分開十四年的朋友,依然能夠保持如此深厚的友情,這即使在當今通訊如此發達的社會,也是即為難得的吧!
更為難得的是,在“世人皆欲殺”的情況下,杜甫依然敢於為朋友鳴不平,李白可是犯了謀反罪被流放的啊!
因為,他知李白,知道李白的品性,知道李白是無辜的。事實是,安史之亂是,李白投入永王幕府,為的就是報效大唐,哪知安史之亂後,永王與肅宗爭權,失敗被殺,他也變成從逆犯。李白不過是皇室爭鬥的犧牲品。
他還知道李白的偉大,知道他李白一定會名垂千古,但他也知道李白內心的志向一直未得實現,身後之名,對於李白來說,已經於事無補。
人們常說文人相輕,那只是因為這樣的文人內心不夠強大。而像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靈魂,他們的人生追求是一樣的,他們對彼此的品性是相知的,對彼此的才學是相互認可的,所以才能產生這樣動人的友情。
杜甫與李白這樣兩個偉大的靈魂之間的友情,千年之後,依然令人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