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憶過去經典
-
2 # 女王朱瓊
藝術的意義何在?
這是古往今來藝術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前線作為當代藝術的推動者,
自然是認為作用於
心靈是藝術的重要意義所在。
▼
安尼施·卡普爾作品“descension”
一直旋轉著的黑暗的無底洞,
觀眾們被這股來勢洶洶的深淵深深地吸引住了。
▼
你沒看錯,
它可是一朵真正的雲
荷蘭藝術家Berndnaut Smilde作品
美國《時代週刊》全球25項發明,
荷蘭藝術家創作的這朵雲排名之首。
▼
英國藝術理論家阿蘭·德波頓 、約翰·阿姆斯特朗是藝術可以作為治療方式的理論研究者,他們合著了《作為治療的藝術》,作者從哲學與藝術理論背景下對藝術的意義的重要論述。
藝術的意義何在?
把藝術看做是一種治療手段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首先,是一種信念,相信藝術的主要意義在於幫我們更好地生活——去臻於更好的自我。如果說藝術有這樣的力量,那是因為它是一種能矯正或彌補一系列心理弱點的工具,不妨概括一下這些弱點:
1.我們會忘記什麼才是重要的,我們無法保留重要但卻易逝的經歷。
2. 我們有失去希望的傾向:我們對生存的陰暗面總是過於敏感,我們總是與正當的成功機會擦肩而過,因為我們看不到堅持某些事物的合理性。
3. 我們傾向於孤立感和受迫害感,因為我們對遭遇多少困難才算正常有著不現實的感覺。當誤判了麻煩的意義時我們很容易驚慌。我們是孤獨地——並不是因為無人交談,而是因為周圍的人無法深入地、誠懇地、有耐心地欣賞我們的艱苦勞動。這部分是因為我們展現自己易變的人際關係,嫉妒或未實現的抱負的方式容易顯得輕蔑與無禮。我們忍受痛苦,同時覺得這種忍受缺乏尊嚴。
4. 我們心理失衡,看不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我們不只是一個人。我們由多重自我組成,並且認識到其中一些比其餘的更好。我們只是偶然才碰到更好的自我,而且往往已經太晚。在努力實現最高理想的過程中,我們總是經歷意志的薄弱。並不是我們不知該怎麼做,只是無法按照時時出現的最好見解行事,因為這些見解往往並不以最令人信服的形式出現。
5. 我們很難了解自己:我們對自己來說是神秘的,因此向別人解釋我們是誰,或者期望以自以為適當的理由被愛是無濟於事的。
6. 我們拒絕經驗、人物、地點和時代給我們提供的一些重要的東西,因為我們認為它們披著錯誤的外衣,無法喚起我們的聯想。我們深受膚淺與偏見的判斷之害。我們過於保護性地把事物看作是“異質”的。
7. 我們被熟悉的事物搞得麻木並且生活在一個突顯誘惑力的商業化社會,因此往往最終我們會不滿於生活的單調無聊;我們苦惱於對生活總在別處的擔憂。
墨西哥藝術家Gabriel Dawe
用彩色棉線編織夢幻
“永不消逝的彩虹”
藝術找到了它作為工具的目的和價值,
並且給我們提供了7種幫助方法:
▼
藝術
對記性不好的矯正
藝術使經驗的成果難忘而可持續。它是一種將珍貴事物和我們的動檢良好儲存並且可以公開獲取的機制,藝術能夠集中存放我們的成果。
藝術
提供希望
藝術讓我們記住美好愉悅的事物,因為它指導我們太容易絕望了。
藝術
提供一種高貴的悲傷
藝術提醒我們在美好的生活中,悲傷也是佔一席之地的,所以面對困難不要那麼驚慌,而是要把它們看作高尚生活的一部分。
藝術
一種平衡作用
藝術以超常的清晰性編碼了我們優秀的本質,並以各種媒介形式將其展現在我們面前,以幫助我們調整性情,引導我們朝向最好的可能。
藝術
自我認識的嚮導
藝術能幫我們識別那些對我們很重要卻難以用言辭形容的東西。我們身上很多東西都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我們可以拿起一件藝術品,困惑卻又鄭重地說:“這就是我。”
藝術
拓展經驗的嚮導
藝術時他人經驗龐大而又精緻的積聚,以一種美觀有序的方式呈現給我們。它能給我們提供別的文化所發出的聲音中那些最為生動的例子,所以藝術可以拓展我們隊自身和世界的概念。許多藝術作品起初似乎有點“異質”,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些作品中包含了我們可以借鑑吸收,用來豐富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不是所有我們需要用來提高自己的東西都在唾手可得的附近。
女性藝術家Doris·Salcedo作品
《口令》
就像剛經歷過一場地震。
▼
重新敏感化的工具
藝術剝去我們的外殼,將我們從對周遭事物的習慣性無視中解救出來。我們重新發現了自己的敏感性,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舊的事物,我們不再會以為新奇和刺激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從治療的角度解讀藝術,一件作品是“好”還是“壞”,取決於它是否能迎合我們的內在需求,是否能夠糾正以上總結出的七大心理弱點。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我們說一件作品好還是不好的時候,這種解讀方法將大致勾勒出在我們內心深處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我們所喜歡的作品可能和用其他解讀方式得出的有價值的作品是一樣的,但我們喜歡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我們之所以喜歡某件作品,是因為它幫助了我們的心靈。
藝術家奧拉維爾· 埃利亞松 創造了一個“太陽”讓觀眾流連往返
從藝術中得到很多並不僅僅意味著瞭解其本身——也意味著研究我們自己。我們要時刻準備著從所見中看到我們自己。藝術不會被看作本身是好的還是不好的,而是對我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取決於它彌補我們缺陷的程度:這些缺陷包括健忘、失去希望、對尊嚴的追尋、自我認知的困難和對愛的渴望等。在我們接觸到藝術品之前,它就已經幫助我們瞭解了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們清楚自己想要從中尋找什麼來得到撫慰或救贖。
藝術家Doris Salcedo“無聲的力量”
E·H·貢布里希認為藝術的發展是在藝術家不斷解決由社會和藝術傳統自身所提出的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在導論中,他就駭人聽聞地說:“現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當然 ,當我們大致讀過他所講述的歷史,再看到他說藝術的故事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故事”時,就會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藝術”最初的功能是根據巫術或宗教或政治的需要創造一些合適的形象。出於各自不同的 “情境”,這些形象可能像古埃及那樣靜肅,也可能像非洲部落藝術那樣粗放或者向中國青銅紋樣那樣猙獰恐怖。在歷史過程中,藝術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傳統,具備了獨立的審美價值,人類社會中由此悄悄地出現了一種叫“藝術”的東西。
貢布里希所要闡釋的是人們不是為了響應某種潛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變傳統 ,而是情境的改變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說到具有強烈世俗傾向的荷蘭繪畫,他認為是由於經過了宗教改革,從而使新教統治區內的藝術家已經沒有什麼自由再畫祭壇畫了。無論哪種社會 ,貢布里希所關心的是藝術家所面臨的“問題情境”。不是一個統攝一切的“時代精神”,而是許許多多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吸引著藝術家奉獻他們的才智與精力。我們應當最精各個時代的藝術家,正是靠他們的辛勤勞作,解決了審美領域中那些潛在的問題而匯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藝術世界。
如果從“問題情境” 的角度來看20世紀的中國藝術,不難發現那些在歷史的沉澱中被保留下來的傑作正是由於“解決問題”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藝術家的智慧與創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貢布里希在談到建築以及“原生態”的繪畫與雕刻時曾用兩個詞來形容它們的標準—— 既“實用”又“合適”。儘管後來藝術日益成為奢侈品,不再那麼實用了,但這個標準仍未完全失去價值,並且還會在一定的情境中顯出復甦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新興木刻便是一種既“實用”又“適用”的藝術。特殊的情景促使藝術家選擇了黑白木刻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那些豪放樸實的黑白木刻作品,不僅顯示了木刻藝術的刀法美,而且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度,適應了當時的情景對藝術作品的特定要求。人們現在回憶那段時期的藝術時常會用到“時代氣息”、“戰鬥精神”等字眼。可見那時的藝術家在戰鬥的同時也切實地解決了具體的藝術問題,使作品儘可能地“實用”又“合適”。我們不會想象延安的木刻藝術家是為著創新而工作的,但他們的確創造了全新的藝術。他們的作品使得各階層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可以說藝術家從未像現今這般自由,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判斷尋找任務、確定方向。那麼現今的藝術家們面臨什麼問題要解決呢?這或許很難回答,但是他們一定會表述屬於 “今天這個時代” 的問題。無論一個藝術家所習用的技術手段是什麼,總應該面對今天這個時代。但在此就有必要提及貢布里希所批判過的“時代精神”,他將它形象地稱為“一個超級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用繪畫、詩歌、音樂等多種風格表現自己。貢布里希完全肯定“問題情境”會因時代變遷而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但它不是那種決定一切的“時代精神”。我們應該意識到:一旦藝術家或被迫或自願地忽略了自身的感受而時刻以“表現時代精神”為已任,他的作品便容易喪失活力。佛家徒藝術家和佛教藝術家是不同的。前者並沒有用藝術手段宣傳教義的任務,所以他一旦受到內心的驅使去做些什麼,便會創作出真誠的有活力的作品;而後者肩負著宣傳佛教的任務,在創作時難免出現一些敷衍空洞之作。我們應當警惕這種危險。
Abyss《深淵》2005年在都靈三年展上,藝術家多瑞斯·薩爾克多(DorisSalcedo)將展廳用磚包圍起來,製造一種嚴肅強勢的力量,觀眾在彎身爬入展廳後將意外的發現自己身處都靈利沃裡城堡的圓屋頂下,感受到一股威逼和排斥。
-
3 # 庸行者
藝術就是思想的有形表現。
他的最重要的一個內涵就是真誠,只有真誠才能夠打動別人的心,思想才有機會交合共鳴。
如果是矯揉造作,言不由衷的,受者是有被欺騙的感受的,稱為惡俗!
-
4 # 老徐畫畫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強烈的對美的渴盼和追求,藝術就是審美、是一種感知,是表現美的方法、技術。
內涵:以人類精神世界能夠想到的真實的與抽象、幻想的事物、思想為內容,盡其所能地,用各種形式、方法來追求美,表達美,傳揚美。
回覆列表
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電子遊戲(第九藝術)等。藝術離不開人,真正的藝術是一個人對自身精神與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所以談論藝術,不能不從精神與心理層面去考查。真正的藝術是能夠陶冶情操、培養性情的,比如古人實踐了二千年的藝術——唐詩、宋詞、崑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