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成吉思汗當時為什麼沒有佔領整個歐洲和南亞,統一整個歐亞大陸?
14
回覆列表
  • 1 # 凡人的歷史世界

    進攻西歐的是拔都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臺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建國號為“大蒙古國”,漠北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臺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建國號為“大蒙古國”,漠北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1209年~1218年,蒙古人先後征服高昌回鶻與西遼,為其打開了挺進中亞與歐洲的門戶。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並佔領中都。1218年,蒙古為了要消除敵人乃蠻王子屈出律殘餘勢力,於是出兵滅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遼政權。後代在此處建立窩闊臺汗國。1219年至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故成吉思汗兼併花剌子模(今中亞細亞的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攻佔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蘇丹逃至裡海地區孤島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臺繼續西進,在欽察草原上擊敗欽察9部聯軍,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羅斯大公,後撤軍。圖冊(5張)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徵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拔都攻佔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1241年,窩闊臺大汗逝世,汗位空虛達五六年之久,宗王們各自為政,蒙古帝國的中央權力開始削弱[9] 。1260年,蒙哥汗死後的第二年,阿里不哥在蒙古貴族的支援下成為蒙古大汗,而同時忽必烈也在北京宣佈自己成為蒙古大汗,蒙古帝國內戰爆發。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合臺汗國支援阿里不哥,伊爾汗國則支援忽必烈。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後,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哈臺汗國不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大汗,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蒙古帝國隨之解體[10] 。此後忽必烈的權力僅限於東方,而在元朝的官方觀點中,元朝皇帝即蒙古大汗大蒙古國由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難河河源,通常認為建立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一統漠北。大蒙古國建立後開始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服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征服了包括塞北、東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北亞南部以及東歐大部在內的遼闊區域,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四大汗國窩闊臺汗國(1225年~1309年)主要是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地區一帶)。忽必烈遷都大都後,支援阿里布哥的窩闊臺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裡(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額敏)。1229年,窩闊臺即大汗之位,將封地賜給其長子貴由。1246年,貴由汗繼位,但兩年後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臺系轉至拖雷系。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臺系諸王進行鎮壓,除處死、謫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將窩闊臺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忽必烈汗繼位之後,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臺嫡孫海都為首的蒙古帝國諸王公不滿。海都先後數度起兵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1301年,海都率40餘位反叛王公聯兵進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臺汗國所敗,窩闊臺汗國亡。察合臺汗國(1227年~1369年)位於今新疆、中亞一帶。被忽必烈、阿里布哥等勢力多次爭奪。此係成吉思汗(1162~1227)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縣)。1310年,又合併了窩闊臺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於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遊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遊牧封建制的宗法關係。蒙古人的突厥化現像比較普遍。1365年,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臺汗國領有窩闊臺汗國舊地,以西遼的疏附為都,後進一步分裂,1570年東察合臺汗國被葉爾羌汗國消滅。西察合臺汗國領有中亞的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1369年西察合臺汗國成為帖木兒帝國附庸,1370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1402年西察合臺汗國正式消失。欽察汗國(1219年~1502年)位於今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附庸國,為拔都所創。成吉思汗(1162~1227)生前曾將所征服的鹹海、裡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朮赤為封地。1235年,朮赤長子拔都西征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山脈,北接俄羅斯平原地區。1243年西征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遊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制宜進行統治,遊牧地區由蒙古人進行直接控制,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後加以控制,諸王公須向汗稱臣納貢,接受冊封。自13世紀末始,欽察人又從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徵繳全歐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羅斯諸王公們為爭奪大公稱號,相互角逐,殘酷鬥爭,或告密於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現對羅斯的有效統治。自1219年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遊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轉皈依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利汗國爭奪亞塞拜然等地,經常以大軍征討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1341年,烏茲別克汗死後,國內矛盾激化,內訌不已。先後在新興於西察合臺汗國(今中亞)為核心的帖木兒帝國和崛起於羅斯諸公國獲得納貢代理權後開始持續對外侵略擴張的莫斯科公國等的打擊或反擊下,國勢日趨衰落。1395年脫脫迷失被也迪古打敗後改稱大帳汗國。15世紀時,分裂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國。1480年莫斯科公國吸收合併雅羅斯拉夫爾、羅斯托夫等俄羅斯諸公國統一俄羅斯後反抗大帳汗國統治,使大帳汗國失去俄羅斯的領土,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消滅。伊利汗國(1256年~1388年)位於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為旭烈兀所創。為拖雷三子旭烈兀遠征西亞所建的汗國。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國東起阿姆爾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達印度洋,首都為大不里士。1295年,臺贊汗繼位後,為挽救危局。緩和社會矛盾,放棄傳統政策,全面實行伊斯蘭化改革,以爭取眾多穆斯林貴族的支援,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率軍隊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蘭教,並將其定為國教;大力推行阿拉伯傳統的軍事封土製,將農民嚴格固著在土地上,向領有封土者服役納租;廢除徵稅制度,規定稅率,嚴懲濫徵者;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稅則;鼓勵墾荒,興修公路,裁減驛傳,核定兵額,禁止貪汙;獎掖文化,倡導學術。因此到14世紀初時,伊利汗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復,封建統治一度加強,伊斯蘭文化也有相當發展。在合贊汗的宮廷中,聚集著不少文人學者。他的寵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編著的歷史名著《史集》留傳至今。1304年,合贊汗去世。此後不久,伊利汗國內外局勢日趨嚴重。內有諸王爭立,權臣爭勢,內訌迭起;外有埃及馬木路克王朝和欽察汗國不斷侵掠,國運日蹙,陷於分裂。1353年分裂成卡爾提德王朝、莫扎法爾王朝、札剌亦兒王朝和丘拜尼王朝。1388年,終被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1209年~1218年,蒙古人先後征服高昌回鶻與西遼,為其打開了挺進中亞與歐洲的門戶。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並佔領中都。1218年,蒙古為了要消除敵人乃蠻王子屈出律殘餘勢力,於是出兵滅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遼政權。後代在此處建立窩闊臺汗國。1219年至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故成吉思汗兼併花剌子模(今中亞細亞的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攻佔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蘇丹逃至裡海地區孤島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臺繼續西進,在欽察草原上擊敗欽察9部聯軍,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羅斯大公,後撤軍。圖冊(5張)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徵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拔都攻佔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1241年,窩闊臺大汗逝世,汗位空虛達五六年之久,宗王們各自為政,蒙古帝國的中央權力開始削弱[9] 。1260年,蒙哥汗死後的第二年,阿里不哥在蒙古貴族的支援下成為蒙古大汗,而同時忽必烈也在北京宣佈自己成為蒙古大汗,蒙古帝國內戰爆發。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合臺汗國支援阿里不哥,伊爾汗國則支援忽必烈。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後,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哈臺汗國不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大汗,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蒙古帝國隨之解體[10] 。此後忽必烈的權力僅限於東方,而在元朝的官方觀點中,元朝皇帝即蒙古大汗大蒙古國由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難河河源,通常認為建立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一統漠北。大蒙古國建立後開始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服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征服了包括塞北、東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北亞南部以及東歐大部在內的遼闊區域,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四大汗國窩闊臺汗國(1225年~1309年)主要是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地區一帶)。忽必烈遷都大都後,支援阿里布哥的窩闊臺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裡(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額敏)。1229年,窩闊臺即大汗之位,將封地賜給其長子貴由。1246年,貴由汗繼位,但兩年後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臺系轉至拖雷系。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臺系諸王進行鎮壓,除處死、謫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將窩闊臺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忽必烈汗繼位之後,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臺嫡孫海都為首的蒙古帝國諸王公不滿。海都先後數度起兵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1301年,海都率40餘位反叛王公聯兵進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臺汗國所敗,窩闊臺汗國亡。察合臺汗國(1227年~1369年)位於今新疆、中亞一帶。被忽必烈、阿里布哥等勢力多次爭奪。此係成吉思汗(1162~1227)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縣)。1310年,又合併了窩闊臺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於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遊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遊牧封建制的宗法關係。蒙古人的突厥化現像比較普遍。1365年,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臺汗國領有窩闊臺汗國舊地,以西遼的疏附為都,後進一步分裂,1570年東察合臺汗國被葉爾羌汗國消滅。西察合臺汗國領有中亞的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1369年西察合臺汗國成為帖木兒帝國附庸,1370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1402年西察合臺汗國正式消失。欽察汗國(1219年~1502年)位於今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附庸國,為拔都所創。成吉思汗(1162~1227)生前曾將所征服的鹹海、裡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朮赤為封地。1235年,朮赤長子拔都西征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山脈,北接俄羅斯平原地區。1243年西征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遊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制宜進行統治,遊牧地區由蒙古人進行直接控制,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後加以控制,諸王公須向汗稱臣納貢,接受冊封。自13世紀末始,欽察人又從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徵繳全歐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羅斯諸王公們為爭奪大公稱號,相互角逐,殘酷鬥爭,或告密於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現對羅斯的有效統治。自1219年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遊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轉皈依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利汗國爭奪亞塞拜然等地,經常以大軍征討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1341年,烏茲別克汗死後,國內矛盾激化,內訌不已。先後在新興於西察合臺汗國(今中亞)為核心的帖木兒帝國和崛起於羅斯諸公國獲得納貢代理權後開始持續對外侵略擴張的莫斯科公國等的打擊或反擊下,國勢日趨衰落。1395年脫脫迷失被也迪古打敗後改稱大帳汗國。15世紀時,分裂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國。1480年莫斯科公國吸收合併雅羅斯拉夫爾、羅斯托夫等俄羅斯諸公國統一俄羅斯後反抗大帳汗國統治,使大帳汗國失去俄羅斯的領土,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消滅。伊利汗國(1256年~1388年)位於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為旭烈兀所創。為拖雷三子旭烈兀遠征西亞所建的汗國。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國東起阿姆爾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達印度洋,首都為大不里士。1295年,臺贊汗繼位後,為挽救危局。緩和社會矛盾,放棄傳統政策,全面實行伊斯蘭化改革,以爭取眾多穆斯林貴族的支援,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率軍隊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蘭教,並將其定為國教;大力推行阿拉伯傳統的軍事封土製,將農民嚴格固著在土地上,向領有封土者服役納租;廢除徵稅制度,規定稅率,嚴懲濫徵者;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稅則;鼓勵墾荒,興修公路,裁減驛傳,核定兵額,禁止貪汙;獎掖文化,倡導學術。因此到14世紀初時,伊利汗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復,封建統治一度加強,伊斯蘭文化也有相當發展。在合贊汗的宮廷中,聚集著不少文人學者。他的寵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編著的歷史名著《史集》留傳至今。1304年,合贊汗去世。此後不久,伊利汗國內外局勢日趨嚴重。內有諸王爭立,權臣爭勢,內訌迭起;外有埃及馬木路克王朝和欽察汗國不斷侵掠,國運日蹙,陷於分裂。1353年分裂成卡爾提德王朝、莫扎法爾王朝、札剌亦兒王朝和丘拜尼王朝。1388年,終被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1226年,成吉思汗又出兵攻西夏。次年,西夏國主李睍投降。同年7月,成吉思汗病逝軍中,幼子拖雷監國。1241年,拔都侵入孛烈兒(波蘭)、馬札兒(匈牙利)。蒙古軍在裡格尼茨(今波蘭西部)一役,大敗孛烈兒、捏迷思(德意志)聯軍,歐洲震動。1242年,拔都聞窩闊臺死訊,率軍留駐也的裡河下游,統治所征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地區。1260年春,旭烈兀得到蒙哥死訊,也引軍退回波斯,留先鋒怯的不花繼續徵進。九月,怯的不花軍在阿音扎魯特(今耶路撒冷北)被密昔兒(埃及)軍擊潰,蒙古西征之役至此告一段落。西歐部分1235年,窩闊臺召集忽裡臺大會,決定由各系宗王居長者統兵遠征欽察、斡羅思、孛烈兒(波蘭)、馬札兒(匈牙利)以及這一方面所有未服之國。出征諸王有:以拔都為首的朮赤諸子,窩闊臺長子貴由及其弟合丹,拖雷長子蒙哥及其弟撥綽,察合臺長孫不裡、子拜答兒,成吉思汗庶子闊列堅等。以拔都為諸王之長,統率全軍,以大將速不臺為先鋒,並命萬戶以下各級那顏皆遣長子從徵。 1236年秋,拔都與諸王、諸將之軍會師於不裡阿耳邊境,征服押亦河以北的巴只吉惕部落,並遣速不臺率軍進取不裡阿耳等國。不裡阿耳失降,後又整軍備守,拔都怒,命速不臺再攻,屠其都城(在今卡瑪河與伏爾加河會流點南)。 拔都命蒙哥率左翼軍攻欽察、阿速,1237年春初,擒殺也的裡河(今蘇聯的伏爾加河)下游的欽察部首領八赤蠻。隨後,拔都率諸王軍征服莫爾多瓦國。秋,拔都召集諸王大會,定議進兵斡羅思。冬,攻陷也烈贊(今蘇聯粱贊附近)。 1238年初,攻陷莫斯科,屠其城。遂進圍弗拉基米爾,猛攻五日,城破。同時分兵攻取旁近諸城。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符謝沃洛多維奇退守昔赤河,孤立無援被殲。拔都軍繼續抄掠諾伏哥羅德、斯摩稜斯克、契爾尼果夫諸國,然後回駐也的裡河下游。秋,蒙古諸王分兵攻取太和嶺(今高加索山)、黑海以北欽察、阿速各部以及斡羅思諸國。 1239年冬,貴由、蒙哥之軍攻陷阿速國都蔑怯思城,分遣一軍取鐵門關(今蘇聯俄羅斯傑爾賓特西)。 1240年,拔都與貴由、不裡發生爭執,恰遇窩闊臺大汗患病,召貴由、蒙哥等回蒙古(大蒙古國本土),留拔都繼續徵進。秋,拔都自統大軍攻克克乞瓦(今烏克蘭首都基輔),又取伽裡赤。至此,斡羅思諸國大部分被征服。 1241年,拔都分軍為兩路繼續西征。一路由諸王拜答兒、大將孛欒臺率領,攻入孛烈兒,於裡格尼茨擊潰孛烈兒、捏迷思(德意志)聯軍,即轉兵南下與拔都會合;另一路由拔都兄弟和速不臺統率,攻入馬札兒,於.寧河(今匈牙利東部索約河)畔擊潰其王“怯憐”(匈牙利語“國王”)之軍,遂進渡禿納河(多瑙河),攻掠馬茶(今匈牙利布達佩斯)等城。1242年冬,窩闊臺死訊傳到軍中,拔都率師東返,次年春,抵也的裡河大營(參見第1431頁蒙古西征圖)。 窩闊臺在位期間(1229年—1241年)拔都率兵15萬進攻歐洲西部。1237年秋,越過伏爾加河中游,進攻俄羅斯中部各公國,佔領大部城鎮(包括當時影響力遠不及現在的城市莫斯科)到1238年3月拔都已逼近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諾夫哥羅德,由於可能擔心春雪將騎兵困在泥濘中,他又突然撤兵南下。 兩年後,1240年夏蒙古人從高加索根據地再次進攻俄羅斯南部,於12月佔領俄羅斯古都基輔,並大肆殺戮。第二年,蒙古人繼續西侵,進入波蘭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志聯軍三萬人;然後穿過冰封的多瑙河佔領薩格勒布,最後到亞得里亞海岸。至此,蒙古軍隊控制了從亞得里亞海到日本海的廣大區域 1242年春傳來窩闊臺去世的訊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幹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並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呈金色,故名金帳汗國。

  • 2 #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直接影響全世界歷史程序的一個山寨。如果沒有釣魚城宋軍的頑強抵抗,(其實是成不了氣候的,只要派少數軍圍困就行了,而蒙古大汗 蒙哥為了面子,一定要攻下釣魚城)。結果被守城宋軍用炮火打傷了。就這樣,大蒙古國汗 蒙哥,不久就死了。蒙哥一死,各路兵馬調回,為爭汗位開始分裂。雖然忽必烈獲得勝利,但得不到所有蒙古人的支援。大蒙古國分裂為四大汗國,大蒙古名存實亡。隨著忽必烈依靠漢人、契丹人、色目人等建立元朝,其實是蒙古人由盛而衰的開始。如果沒出現這件大事的話,世界歷史就不這樣了。歐洲將會被摧毀,如果歐洲被毀,後來的文藝復興,歐洲大航海都不存在了。美洲大陸可能會被蒙古從領土東部越海峽(今叫白令海峽),進入美洲,首先"發現"並不付吹灰之力征服美洲大陸。但更嚴重是會造成災難性後果,近代工業革命及現代化程序可能就沒有了,人類前進的腳步會停止。因為發現電現象和讓人類把電利用起來的科學家,不知道會不會出現。如果蒙哥沒死,西征的蒙古軍不會退兵。會攻下整個歐洲,然後佔領阿拉伯地區,並進軍非洲和印度。如果沒有蒙古人的西征,歐洲人的眼界和視野不會那麼開闊。如果蒙古完全征服摧毀了歐洲,也不行。歷史就是這麼·恰到好處。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蒙古人是進入過歐洲的並征服了幾乎整個東歐,至於為何沒能佔領整個歐洲則是因為蒙古人的戰線過於漫長導致的。

    隨著地緣距離越拉越遠,軍隊的後勤補給難度係數也隨之增加。雖然對蒙古這樣的遊牧民族而言:這種影響遠沒農耕民族那樣巨大,但依然存在。蒙古人的確可以透過射獵維持後勤補給,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能打到的獵物必然大為減少。與此同時士兵和戰馬也極有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由於蒙古人的戰線過於漫長,實際上蒙古是在多線作戰:在東方和南宋對峙時大汗蒙哥甚至戰死在釣魚城下,按蒙古慣例大汗駕崩在外遠征的大軍必須班師還朝參加忽裡勒臺大會選舉新任大汗;與此同時蒙古人還在中西亞和阿拉伯人對峙。歐洲戰場對蒙古人而言其實只是區域性戰場而已,由於蒙古人的兵力分散在各個戰場,實際上減輕了歐洲所面對的壓力。

    蒙古雖然征服了東歐地區,但由於受制於遙遠的地緣距離,蒙古對東歐的控制力度其實是有限的:主要是在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但對位於北方森林地帶的羅斯各公國一直默許其保持半獨立狀態。這就意味著蒙古需要時間對東歐地區進行消化吸收加強控制,這勢必分散蒙古人的精力,使其難以一鼓作氣攻入西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介意你的男朋友還用著和他前任只差一個數字的情侶手機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