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三公子

    (1)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封建社會皇帝選擇繼承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有時候即使皇帝不願意選擇嫡長子,但是礙於群臣壓力和反對,也不得不按照制度辦事。

    比較典型的就是萬曆皇帝選擇繼承人。按照制度萬曆皇帝沒有嫡子,那隻能從嬪妃生的兒子裡面選擇繼承人,而按規定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最符合,但是萬曆皇帝他很喜歡皇三子朱常洵,也就是後來的福王,萬曆皇帝和群臣鬥爭了幾十年,也沒有幹過群臣。後來還是按制度朱常洛繼位當了皇帝,就是後來的明光宗。

    清朝說實話他的君主專制是已經達到了頂峰,皇帝下面的群臣沒有那麼大的權力能約束皇帝。清朝畢竟沒有受到儒家思想特別強大的浸染和薰陶。

    (2)前朝積累下來的經驗教訓。按照封建制度的規定選擇皇位繼承者,往往當皇帝的並不一定是最優秀出類拔萃的,反而有時候因為繼承人選擇不當,可能導致大的流血事件甚至亡國,所以吸取經驗教訓,不再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選擇皇位繼承者。

  • 2 # 新文化街男孩

    自漢獨樹儒家以來,各朝各代都尊孔尊儒,以儒家禮教開化宣教臣民。作為帝王,更想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

    儒家思想強調三綱五常,宣揚長幼有序。所以選長不選賢,成為帝王選擇接班人的唯一標準。

    此外,對於賢,評判標準眾多,容易產生歧義,而禍起蕭牆。反觀長嫡的標準清晰明瞭,不會引起混亂。

    故為避免身後政局因繼位問題而出現動盪,漢以後各王朝均用簡單的標準,來確定繼承者。但即使這樣,出於對權力的誘惑,財富的吸引,皇子間為爭奪皇位的打鬥卻從未停歇。

  • 3 # 五千年的榮光

    首先,“賢”這個標準因人而異。其次,中國古代帝王非常注重生兒子,造成皇子太多。第三,皇位的誘惑又太大。誰都可以當皇帝的話,大家都會認為自己很賢明,就算不賢明也要裝的很賢明。為了皇位,皇子間的鬥爭會很尖銳,而皇子鬥爭的最終結果就是訴諸武力,不但容易造成國家動盪,更有可能造成武人干政,最終被篡位也不是不可能。所以不如一開始就規定好當皇帝的條件,不符合條件的也別想了,消彌了不少動盪。我覺得當皇帝的都這樣想:不求繼承者能開疆拓土,守成就好,不求繼承者英明神武,穩定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蓉還有沒有基本道徳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