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條子
-
2 # 歷史研習社
唐朝時中國武功極盛,東滅高句麗、百濟,北掃突厥,西與阿拉伯帝國爭鋒,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巔峰。但到了宋代,形勢急轉直下,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屢屢敗北,積貧積弱,再也無復大唐時的威風,思之令人扼腕。這種現象的產生,背後是文人社會地位的提高與武人社會地位直線下降。那麼,北宋重文輕武的局面是怎麼產生的呢?這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自唐朝末年以來,藩鎮割據現象嚴重,武將擁兵自重,往往自立,對中央政府造成極大威脅。五代短短五十餘年,中原五易其主,地方上先後湧現十個割據政權,正是這種情況的反映。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在此背景下嶄露頭角,先在後周擔任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勢力逐漸發展壯大,最終透過“陳橋兵變”這次軍事政變,代周自立。因此,趙匡胤本人對藩鎮割據和武將掌握軍事大權對皇權造成的威脅有切身的感受。況且藩鎮割據使得戰亂不斷,社會經濟、文化等遭到嚴重破壞,要想使社會重獲安寧,就必須消滅藩鎮割據,將武將的兵權收回中央手中。為實現此目標,宋太祖首先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高階將領的軍權,消除了藩鎮割據依靠的軍事力量,節度使成為虛銜。繼而加強禁軍,取消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等重要禁軍職位,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與侍衛親軍步軍司三衙分掌禁軍領兵權,實行將兵分離。同時禁止武將充任樞密院長官,武將不能參與最高軍事機密,從而實現領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又規定武將見同級文官必須揖讓執禮,進而大大壓抑了武將的社會地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北宋又分割宰相權力,分散各級官員權力,增設官員互相牽制,官名與實職分離。同時擴大仕途,取消釋褐試,一中進士立刻做官,讓更多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治,取士不論門第。這讓民間價值取向發生重大變化,使民間意識到透過科舉可以改變社會地位。這些措施使軍事貴族、軍功貴族色彩淡化,形成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官官僚集團。這種變化結束了藩鎮割據帶來的分裂紛爭局面,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統一與中央政府的權威,但又造成了各種新的問題。各級官員權力分散且互相牽制,機構重疊,官吏劇增,導致辦事效率低下。龐大的官僚機構造成鉅額的財政支出,出現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北宋的國力,國家積貧積弱。軍隊在種種制約下戰鬥力也被嚴重削弱,以致在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同時,文人地位上升也使人們逐漸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類似唐代邊關詩的尚武作品很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勸學詩。自宋以來,華人明顯變得文弱了。參考資料:(元)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85鄧廣銘:《鄧廣銘治史論叢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聯書店,2006
-
3 # 山海經易讀
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前為唐朝。唐朝後期藩鎮割據,五代十國五十三年,北方換了五個朝代。趙宋王朝就是透過陳橋兵變建立起來的!所以趙宋皇帝矯枉過正,對軍人提防的很,軍隊的訓煉和出征並非一人,並且往往文官掛帥武將出徵,文武雙方經常鬧矛盾,也可能武將的功勞被文官侵佔。我們都知道的楊家將的故事,可見一斑,久而久之,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致使宋朝社會畸形發展,一方經濟文化非常發達,另一方面,軍事上一直被動,給人以積弱的感覺!
回覆列表
沒有是怎麼形成的,就好簡單,因為自己是這樣的奪回兵權,就擔心皇位也是這樣被人家奪走,所以就重文輕武了。是立刻產生的,沒有形成過程,要硬說有一個過程,那就是趙匡胤個人的一個心理鬥爭過程,開始是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奪得皇位後,擔驚受怕、心裡有鬼,釋兵權後,天窗發亮、豁然開朗、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