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圖怪談

    當然是德國軍事裝備了。在晚清中國尤其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外國軍火,就要數克虜伯公司。

    當時李鴻章對克虜伯大炮的威名早有耳聞,對公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克虜伯本人也頗為欽佩,於是一直想對這家公司伸出橄欖枝。對比了西方產的主要幾種大炮的技術規格後,李鴻章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克虜伯大炮優於美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大炮。

    從1870年之後,擔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分幾次向克虜伯公司下軍火訂單,還仿效德國炮營兵制建立新式炮營。依靠克虜伯的軍火,淮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隨著日本佔領琉球並覬覦臺灣,李鴻章提出,要改變過去從各國購置火炮“劃式不一”的弊端,主張只購買克虜伯大炮充實大清國的海防。但是光有大炮不行,還要有會開炮的軍事人才。李鴻章要求克虜伯出資為中國培訓槍炮技術人員。

    此後數年,克虜伯逐漸成為中國軍火的主要供應商,並且也在民用領域取得了突破。克虜伯家族在1877年到1896年之間共得到了清政府約2000門大炮的訂單,對晚清的中國國防事業做出的影響難以估量。

    在19世紀90年代以後,克虜伯為了推動對華軍火貿易的增長,主動向大清國提供貸款。當然這個貸款是要用來購買他們家的產品的。可就是這樣充滿商業利益的盤算,在大清國眼裡也已經是一根救命稻草了。深陷內外交困中的清政府繼續錢款繼續充實國防,能有這樣的國際大企業願意貸款當然是願意的不得了。可以說,僅克虜伯一家公司就讓大清朝又多活了不少年頭。

    此外,克虜伯還加強了與中國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合作,人才培訓方面也同樣得到加強。1889年到1890年間,李鴻章的得意門生段祺瑞遠赴德國軍校學習,就曾受益於中國與克虜伯的良好關係,在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之久。這一段經歷,後來成為段祺瑞走上人生巔峰的一塊墊腳石。在當時的中國,留德國是比留日本和美國更高逼格的身份。更何況,段祺瑞的留學經歷是實實在在的技術性學習,能學到真東西。

    而英國對晚清軍備現代化的幫助就很有限了。其實一開始曾國藩等人還挺喜歡英國來合作的,但英華人的生意心太重,在崇尚道德的中國高層吃相就顯得難看了。到後來發生了阿斯本艦隊事件,更加導致了中英軍火生意的斷裂。(該事件簡單來說就是英國想要控制中國新式艦隊的指揮權,造成了中國朝廷的高度不滿,最終把已經在英國訂購的軍艦重新拍賣)後來英國的在華軍火生意就一直沒有做起來。既然軍火沒有出口,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影響了。

    所以中國19世紀的近代史上,一開始是英國佔據了不打不相識(鴉片戰爭)的先機,但是由於吃相難看和技術略輸一籌而讓德國和中國形成了更深遠的合作。而這種合作直接導致了中國軍事的近代化嚴重受到了德國的影響。以至於清朝倒臺以後的民國時代,德國裝備在中國也還總是能看得到身影。這事的根子恐怕就應該追溯到清朝的這些親密無間的合作。

  • 2 # 武器介紹

    晚清軍事現代化代表著中國早期軍事現代化的成就,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開始階段。

    而在整整30餘年的學德過程中,從購買武器為特徵的器物層面的學習,到仿德軍制建立新式陸軍為內容的制度層面的學習,進而呼籲尚武精神,推崇鐵血主義的文化層面的學習,這是一個由表及裡、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促進了晚清軍事現代化的發展。

    李鴻章自強運動時期的學德,從器物的認識著手,對晚清的軍事進行建設,裝備先進的德制武器;大量譯介德國兵書,傳授軍器知識和使用技術;派人員留德學習軍事技術;仿德創辦武備學院,以培養軍事人才等,為後來的進一步學習德國軍事技術奠定了基礎。

    甲午戰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僅靠武器裝備的先進還是不夠的,要使軍事強大起來,必須改革軍制。於是在軍改呼籲聲中,清政府決定編練新式軍隊,武毅軍、自強軍和以定武軍為基礎的新建陸軍應運而生。它們或半仿德軍制,或專仿德軍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現代化成就,並在八國聯軍入侵期間表現出了較高的軍事技術和戰鬥力。

    清末十年間,把鐵血主義作為尚武精神的重要內容加以推崇,扭轉了文化觀念,提高了對軍事的認識,特別是提升了武職人員的地位,激起了大量青年崇尚武功,推動了民族民主革命高漲的到了,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預備了後備力量。這些成就的取得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汲取。

    同時,晚清軍事現代化的失敗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自身思想的守舊、現代化建設的畸形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滯後性等原因,特別是經濟的貧困,成為晚清軍事現代化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因此,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能丟,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才能為中國新的軍事變革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

  • 3 # 我又菜又嘴硬還玻璃心

    德軍 因為當時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下收復失地打敗法蘭西統一 開始跟德國技術交流開展海船學習 我覺得美國在辛丑條約以後給清交流也不少

  • 4 # 坐古談今

    從晚清到民國的109年曆史看,英國、德國、日本、美國四國的軍事裝備對中國影響巨大。從1860年到1890年看,英國影響最大無人能超越;但從1880年到清亡看,德國影響力逐步上升,但其總體影響力超越英國還很難說。總而言之,在晚清時期德國的軍事影響力沒有英國強,在民國時期超過英國。

    (1)德國的軍事影響力在1880年後到1911年逐漸上升超過英國:德國的競爭和發展需求

    德國實現統一後,因為缺少殖民地,俾斯麥首先在嚴防德國崛起的情況下,與世界各主要帝國主義間實行“適當競爭”。然而,威廉二世登基後與俾斯麥之間發生衝突,俾斯麥辭職後德國與英國、法國之間的矛盾競爭日益激烈。

    從1880年開始德國軍工業可以用“瘋狂”一詞來形容向中國推銷軍火。凡是到德國的“有權的華人”、凡是到中國的德華人都在盡力推銷德國武器。德國在軍事物資方面主要是克虜伯大炮以及軍艦。清政府僅購買克虜大炮一項業務,就向德國購買4千門左右大炮。

    1880年至1899年,中國海軍向德國購入各種艦船為36艘,同期向英國購買的船隻僅為10艘。

    1885年至1892年間,德中軍火貿易清單:克虜伯大炮432門、艦用炮20門、魚雷炮9門、魚雷30枚等。

    僅1903年到1904年,袁世凱購買德國軍火三四十萬兩。

    1905年,訂購的德國軍火高達庫平銀233.7萬兩。

    但總體上,德國和英國之間還是沒有辦法相比的,英國從1850年開始其軍火就大規模向中國進入,德國屬於“後起國家”其總體影響力自然要看整個時期,在晚清70年裡,英國無疑是影響最大的。

    (2)軍事貿易外,德國在軍事教官、軍事顧問等方面的發言權也越來越重,開始超過英國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一心一意要“聯俄抗日”,但以許景澄等為代表的官員認為,沙俄兇殘無禮不是宜交之國,因此主張“聯德抗日”。因為1897年以前,德國尚沒有直接侵害中國主權的嚴重事件發生,因此,其國內對德華人的評價相當高。

    自1870年“德國統一”後,德華人就向中國積極推銷克虜伯大炮。與此同時,德國軍事教官瑞乃爾也在1870年來到中國幫助中國軍隊使用該大炮。經過十多年發展,李鴻章對克虜伯大炮讚不絕口,他說“精利無匹,在西洋各國最為著名利器”。

    淮軍中第一位德國軍官李勵協教授多年克虜伯大炮使用方法,1876年回國後帶著中國七名技術人員赴德留學,是中國第一批陸軍留學生、第一批留德學生。

    1884年,李鴻章又請李鳳苞在德國僱傭25名退役軍官來華做教官。

    1890年,克虜伯在華總代理包爾又任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的總教習。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中國軍事領域已經有了一大批德國軍官和德國軍工企業的工作人員。然而,這一時期德國在總體上仍然不如英國的勢力。像海關總稅務司赫德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中國經濟、稅收、外交的人並沒有出現過(這絕對不是我們光彩的事兒),德國壓根兒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斯曼帝國與奧匈帝國,哪個綜合國力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