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達飛

    這個問題可以從經濟學上來解釋,那就是“搜尋與匹配”理論。原本是用於勞動力市場的,但對於解釋相親市場,也很有說服力。

    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由於勞動力市場上存在各種摩擦,使得勞動者不能立即找到合適的崗位。他們面臨很多工作機會,但只有當某個崗位的工資水平大於他的保留工資時,他才會接受該工作,從而結束失業狀態,在此之前,勞動者會一直處於失業狀態,這種失業狀態並不是他自願的,而是無奈之舉。同時,企業也只願意僱傭那些合適某個崗位的勞動者,對於那些能力不匹配的勞動者,即使工資水平再低,他們也不願意聘用。所以,找工作和企業招聘,就是一個雙方不斷在搜尋以及匹配的過程。這個理論綜合考慮了三方面的內容:勞動者尋找工作的行為、僱主提供職位的行為,以及人和職位之間的匹配問題。這個模型既包含了勞動供給,也包括了勞動需求,但更強調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匹配。

    為什麼普通商品市場不存在這樣的搜尋與匹配問題呢,或者說沒有勞動市場那麼明顯呢?這裡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問題是資訊不對稱。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而且即使告訴你一個人的特質,給你一些關鍵詞,你也只能有個大致判斷。比如一個清華剛畢業的研究生,與一個普通本科畢業,但擁有比較豐富工作經驗的往屆生相比,誰更優秀呢?

    這就好像在一個沒有貨幣的社會里,物物交換的交易成本極高是一個道理。交易達成的條件被叫做“雙重巧合(Double Coincidence)”,即交易物品正好符合交易雙方的需求,只有一方滿意,買賣就做不了。如果非要交換,那就只交換幾次,比如A想要B的物品,但是B不想要A的,那麼A可以先與C交換,然後再與B交換。這個大家應該很好理解。交換是達成了,但是交易成本很高,很可能就會阻礙交易的實現。

    現在我們來看看婚戀市場,道理也是一樣的。我相信大家身邊都有到了適婚年齡但仍然單身的朋友,要是婚戀市場沒有摩擦的話,單身的唯一原因只能是供求不匹配,而不存在所謂的“不合適”的問題了。所以,才有各種各樣的相親市場,例如上海的人民公園,那些叔叔阿姨們就在給自己的孩子找物件,用一張紙,寫上孩子的基本情況。我曾經也好奇過去看看,條件都還挺不錯的呢,但就是匹配不上。所以啊,線下不行,開拓一下線上的資源,什麼世紀佳緣、百合網也跟著火起來了。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就去電視相親節目上找,所以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就火起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5年以前的老紅酒該怎麼品?香氣,口感都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