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流動性氾濫不應該對應通貨膨脹嗎?這種經濟學現象如何解釋?
9
回覆列表
  • 1 # 北漂民工的日常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感覺沒法說得太透徹,說點我的理解吧。

    最先提出來這個理論的人是陸磊,他於2009年7月提出:流動性氾濫下可能出現通貨緊縮。

    陸磊是誰?他北大畢業,在人民銀行研究生部讀了博士,後來進入央行系統工作;2009年出任聯合證券(即現在的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2014年陸磊出任央行研究局局長,後來又兼任央行穩定局局長;去年陸磊任外管局副局長。他學術水平很高,是得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大牛,其他的獎項不勝列舉,在貨幣政策這一領域他可以說是殿堂級的偶像。

    那為什麼他當時要提出這個理論?當時的背景是,08年的寬鬆政策剛過,市場上有很多錢,而PPI和CPI正在從高位回落(看上圖),尤其是PPI,跌入了很深的負區間,整體需求不振,當然這也和前一年基數過高有一定關係。

    陸磊的說法是,信貸投放導致通貨緊縮。邏輯鏈如下:前期(2008年)投資加大——拉動經濟增長——引發產能過剩——工業品價格下降;伴隨內需不足消費不足——消費品價格下降;前面兩項再伴隨當時的經濟環境,即不良貸款率高疊加資本充足率低;內需不足+依賴基建,進出口就很重要,當年的進出口正從低位回升,形勢不錯,但順差還是在低位。進出口和相應的存貨投資下降還將影響實體經濟對要素投入的積極性和產出能力,於是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幅度保持回落態勢,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價格走低,最終將導致通貨緊縮。

    信貸投放多不多,和會不會出現通縮其實不是絕對線性的關係,還要看需求夠不夠,如果外需內需不足,都有可能引發通縮,這時候熱錢亂跑,就有可能引起資產價格上漲,比如樓市(這一段是引用的資料):

    資料顯示,2009年1-11月,全國累計銷售商品房7.5億平方米,創下了3.6萬億元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了53%和86.8%,由此可知,同期全國房價是4800元/平方米,同比漲了22%還多。再考慮到2009年12月份國內房價是全年漲幅最大的——國家發改委稱環比上漲了1.5%,結論是2009年全國商品房均價比2008年高了近1000元/平方米,同比漲了近26%,為199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就我們直觀感受,經歷過2009年那一波的人應該能回想起來,確實房價在那年有一個較大的漲幅。雖然當年銀行信貸多,但是整個社會需求並沒有跟上,流動性並未進入實體經濟。

    這個問題在現在又被提出來,感覺挺有意思的,結合目前的貨幣政策和信貸來說,暫時不用考慮通縮的風險。結構性的信貸投放可以緩解流動性氾濫,2013年以後我們已經有了MLF、SLO、SLF等多種流動性投放工具;加上現在監管趨嚴,一些金融機構隨便加槓桿的行為得到遏制,信貸的問題未來不必過於擔心。從通脹預期上來講,現在原油上漲,帶動整體通脹預期上揚,今年通脹預期相對來說比去年是要高出不少的。

    結構性的問題就交給結構性工具,我認為通縮不用過於擔心。

    另外,陸磊的水平確實很高,也是我非常喜愛的經濟學家,建議多多關係他的觀點,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他以前的書和論文來看。

  • 2 # 閒話經濟

    這個問題比較有趣。一般地說流動性氾濫,帶來的是通貨膨脹,而通貨緊縮應該是貨幣緊縮的結果。如果一邊流動性氾濫,一邊通貨緊縮那一定是經濟出了大問題。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出現了流動性陷阱。無論央行投入多少貨幣,利率都不再下降,而投資也不見起色。可能得原因是投資收益率太低。經濟參與者沒有動力投資。沒有投資,國民收入無法增加,購買力上不去,物價只有下跌。出現流動性氾濫和通貨緊縮並存。

    第二種情況是金融集團勢力強大。貨幣透過金融流入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然而,如果金融集團勢力過強,它們擷取貨幣後,在金融體系內部迴圈,做大虛擬資產,而實體經濟卻因融資難而發展不暢。結果社會的購買力還是上不去。通縮依然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人都知道我能夠勝任工作,也很努力,但是卻是原地踏步,還有必要繼續待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