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柚二三事

    不如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吧,《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大火之後,據導演蕭寒透露,《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2016年的故宮招聘中,有將近2萬的年輕人向故宮投來了簡歷。因為故宮每年只招收應屆畢業生,可想而知這些年輕人的年齡都在22~25之間。

    B站上的彈幕是這樣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生活的年代,但恰恰相反,《我在故宮修文物》,卻偏偏講述的是一種“慢生活”。在這樣的快餐年代,《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及最近的《國家寶藏》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成功將年輕人的目光從電視劇《甄嬛傳》、《步步驚心》等專注到文化承載者日常的紀錄片,轉變了青少年在精神文化領域的訴求。

    而近期《國家寶藏》的播出,更是將故宮博物館展現在年輕人面前,不得不說,看完之後,我自己莫名地都想種想去故宮博物院工作的衝動。我想這正是這類紀錄片、綜藝的價值所在,比起老祖宗留下來的冷冰冰的寶物和千篇一律的講解,這兩類節目應該算是“新瓶裝舊酒”,透過前世傳奇、今生故事等環節,結合目前青年人喜歡的明星(李晨、王凱、梁家輝等)講解,首先創新的方式就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從而達到讓青年人瞭解傳統文化的目的。

    就我個人認為,這類的節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起國民對歷史的興趣。講一句俗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青年人對歷史文化有興趣了,悠久燦爛的文明才能一直弘揚下去。

  • 2 # 深夜撩吧

    經濟程序的發展直接影響社會民眾對於文化的需求,生活由貧瘠轉為富足,節奏也由追逐變成舒緩,國民慢綜藝的時代已經到來。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個文化類節目:

    1.《我在故宮修文物》

    由中央電視臺出品的文物修復類節目,該節目主要重點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瓷器、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2.《國家寶藏》

    相比於前幾年各大衛視製作的競技類綜藝,從中國詩詞大會到中國成語大會,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如今熱議的國家寶藏,文化類綜藝的春天好像已經來到。但事實上是受眾自我需求的轉換,單純娛樂性的吸引關注的方式發生了逆轉,依靠綜藝獲取資訊並寓教於樂成為了追逐的新焦點。

    快節奏的日常生活,需要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化食糧為填充,文學歷史哲學等上層文化知識得到了廣泛閱讀的興趣。啟智啟蒙,文化類的慢綜藝也許無法讓受眾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但對受眾啟迪思想拓寬文化底蘊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不忘歷史,不忘初心,由點及面,終成就燦爛華夏文明。

  • 3 # 花路希

    《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國家寶藏》都是我很喜歡的節目。不同於傳統的歷史或者文物記錄類的節目,只介紹某一文物,而是交代背景,解釋內涵,由情感帶入歷史。這樣的表現方式,讓文物多了一絲溫情,讓文物工作者更食人間煙火。更接地氣的文化,才能讓歷史變得有趣味,有溫度,更多的人更容易接受。首先,這兩檔節目都有助於增加國民學歷史的興趣,尤其是年輕人。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像大家展示了一群不為大眾所熟知的人,故宮的文物修復人。說起故宮,人們更多想到的是宏偉的建築,無盡的鬥爭,又或是長假時門前的長龍。但是有這樣一群很反差的人,擇一事,終一生,在“宮裡”默默保護著這裡的一切。師徒的傳承,手法的精湛,內心的喜愛,好像和這個浮躁的世界背道而馳,可是又是如此真實的存在著。作為年輕人,對這座神秘宮殿的嚮往,對這種“桃源生活”的好奇,都可能成為學習歷史的初衷。

    不管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和電影,還是《國家寶藏》這樣的電視節目。它們對國民學歷史很大的作用是讓觀眾對歷史,對文物更感興趣,更容易接受。無論對於年輕人還是中老年,瞭解歷史總是一件好事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會遇到向路人借5-10塊的女生,這是一種騙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