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法書生

    這個問題涉及麻醉學知識的綜合性和廣泛性,涉及不同麻醉方式的選擇、個體化給藥和藥理學知識,單純談這個問題過於籠統,直接給出結論:不同的人採取科學的個體化給藥的麻醉方式,反應快慢都屬於正常的個體差異,與體質好還是差沒有必然聯絡。當然,西醫醫學概念裡對“體質”並沒有具體的解釋,字面意思也只是平時的身體狀況。

    1、比較麻醉反應快慢應該具體化,必須是相同麻醉方式下的個體化給藥才有可比性

    對於全身麻醉來說,都會根據體重給予麻醉藥物,透過臨床觀察來看,麻醉起效時間基本是差不多的。此時體質好、體質差作為給藥酌量增加或者減少的因素。麻醉是一個綜合的醫療行為,影響麻醉起效時間的因素很多,比如說藥物濃度、麻醉部位、注射速度、麻醉器具的不同等,醫生根本無從判斷。因此說,個體化給藥或者更時髦一點“精準麻醉”下,每個手術病人都會給予合適的麻醉藥物,實在無法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個體,因此平時所說的打麻藥反應快慢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作為麻醉醫生更看重患者的體重、心臟功能、呼吸功能、肝腎功能,很多麻醉藥物都透過這些器官代謝。體質作為中醫概念,也過於籠統,從體質好差評價打麻藥反應快慢感覺不夠科學,應該具體到每個患者的每個系統來評價。

    2、常用的麻醉藥物舉例說明:這個麻醉藥,兒童比成人的用藥大

    上圖為常用的麻醉藥物丙泊酚,下面一段話摘自說明書:兒童每公斤體重的用藥量反而比成人更大,這並不等於說兒童體質比成人要好。這與麻醉藥物起效作用機制有關,涉及到藥理學的理論問題,與藥物起效作用部位的受體分佈和受體多少有關。

    大多數小於55歲的成人誘導劑量按體重計為1.5~2.5mg/kg。超過55歲的成人,需要量一般下降。8歲以上的兒童麻醉誘導時,通常劑量按體重計約為2.5mg/kg。8歲以下者需要量可以更大,初始劑量按體重計為3mg/kg,必要時,按體重每次以1mg/kg的劑量逐次追加。由於缺少臨床經驗,對於高危(ASAIII-IV)年幼患者,建議應用更低的劑量。麻醉維持建議用按體重計每小時9~15mg/kg的給藥劑量來維持麻醉。與年齡大的兒科患者相比,小於3歲的兒童可採用略偏高的用藥劑量,但劑量範圍仍應在上述建議應用的劑量範圍內。

    麻醉是一個比較綜合的學科,不僅需要內外科的知識,還需要藥理學知識,具備各種搶救技能,完善的監測手段。麻醉用簡單的公式表示就是:麻醉=鎮靜+鎮痛+肌松+迴圈穩定+生命安全+心理干預+人文關懷+患者快速康復。任何時候選擇最有利於患者康復的麻醉方式,是每個麻醉醫生的職業信仰。

    麻醉醫生採取個體化給藥正是為了讓麻醉起效時間趨於一致,各種藥物的說明說一般也都說明了藥物的半衰期和適應症、禁忌症,不應以體質好、差來判斷,而應以各個系統的功能來區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操減肥效果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