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見小馬哥vlog
-
2 # 小白說華史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陳友諒介紹
陳友諒(1320年-1363年),原名叫陳九四,是湖北仙桃人,元朝末年地方群雄之一,是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陳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的麾下。在1357年九月,殺死反叛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是為了勤王,故把自己當做宣慰使,起兵先攻下了江西諸路,隨後佔領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佔鳩州,殺死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建國大漢,改元大義。1363年,陳友諒為了抵制朱元璋對他的壓制,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在突圍時中流箭而亡,年僅四十四歲。
那麼,作為割據一方的群雄,陳友諒手握重兵,以六十萬大軍攻打朱元璋20萬的軍隊,在這三倍於朱元璋兵力的懸殊情況下,為什麼會一敗塗地?最終戰死在鄱陽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洪都之戰失敗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江南兵力空虛之隙,親自率領六十萬大軍,船載家屬百官,集結所有精銳之兵,進攻洪都,飛梯衝車,百路並進。不料遭到 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頑強抵抗,陳友諒久攻不下,兩軍對壘,傷亡慘重。朱文正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華,沉著應戰,堅守洪都85天,給朱元璋反攻贏得了時間,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圍攻,向東出鄱陽湖。
洪都之戰以失敗告終。洪都之戰,久攻不下,大大消耗了陳友諒的有生力量。並且打亂了陳友諒的軍事策略,使得形式對朱元璋一方更為有利,對元末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陳友諒不得以轉戰鄱陽湖。
天公不作美,作戰方針失效,康郎山戰敗洪都之戰失敗後,陳友諒不得以只能向東出鄱陽湖,不料與朱元璋的軍隊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便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抵抗朱元璋。朱元璋大軍連續攻佔了三日,損兵折將,還是沒能打敗陳友諒。
但是不久,天公不作美,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趁著風勢,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了一眼,卻智勇雙全,他死後,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於是陳友諒想退守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在湖口部署了軍隊,攔截了其退路,陳友諒只得鏖戰,尋找機會突圍。
部下反叛,兵力驟減,軍心渙散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脫目前大軍困境的對策。陳友諒的左右金吾將軍意見產生了分歧,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不能決策,既而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左金吾將軍投降之事後,也率部向朱元璋投降。
部下的反叛,不僅讓陳友諒損失了大量的軍事力量 ,而且還讓其軍心渙散,人人自危。陳友諒一時陷入困境,舉步維艱。
彈盡糧絕,突圍失敗《明史》記載:友諒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諒書,其略曰:“吾欲與公約從,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計,肆毒於我。我輕師間出,奄有公龍興十一郡,猶不自悔禍,復構兵端。一困於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重罹塗炭。公即幸生還,亦宜卻帝號,坐待真主,不則喪家滅姓,悔晚矣。”
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信,說他背信棄義,沒有遵守他們之間的約定,讓他取消帝號,否則是家破人亡。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時間一久,陳友諒大軍糧食漸絕,他只得率兵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軍隊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在涇江口展開大戰,陳友諒大軍邊戰邊走,但在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朱元璋。陳友諒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
總結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兵敗身亡。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是這樣評價陳友諒的:“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儲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陳友諒是反元群雄之一,從蒙古人手中奪回了江西、安徽、福建、湖廣等地,為抗元事業做出了貢獻,為後續朱元璋推翻蒙古統治,奪回漢人江山奠定了基礎。只是,他的手段不如朱元璋,最終一敗塗地,徒為他人作嫁衣。
回覆列表
其實你看每個取得成功的皇帝,都是懂得用人之道的。就像劉邦和韓信,韓信夠厲害了吧,結果還不是被劉邦治的服服帖帖。多多益善的故事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