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雕鴞

    平均70歲壽命的我們還有自殺的,他殺的,意外死亡的。從這個層面看,到時候自殺的人會比較多。

    但是換個層面考慮,這個是題主的邏輯缺陷,就是隻是突破壽命限制,而不是疾病限制,現在人的死亡應該有很大部分是疾病死亡的,所以,即使突破了壽命限制也會死在疾病手裡。

  • 2 # 晴月浩新雪

    下圖是發表重大科研成果的平均年齡及其趨勢。紅色是實驗科學家,藍線是理論科學家。從目前來看,科學家的黃金年齡是40歲到50歲,遠低於目前的平均壽命。

    壽命的延長並不完全等同於身體和大腦的健康,而人的大腦有自己的發育和衰老的規律。實際上,在6歲前人類大腦中的神經突觸會持續增加並達到頂峰,之後大腦的突觸總數就會保持基本穩定,但仍然有很高的可塑性。大腦大概在25歲發育成熟,從下圖可以看到興奮性突觸和抑制型突觸的比例在25歲就已經穩定了。換句話說,可以說25歲開始,你的大腦的結構、潛能、個性等等就已經趨於穩定了。

    雖然可塑性一直都存在,活到老學到老並非天方夜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與突觸的可塑性都在下降。進入老年後,更容易因為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而退化,所以大多數人都是越老越固執的。所以很多開創性的工作,比如科學研究,並不太適合神經可塑性下降很明顯的老年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人願意花錢請人幫打英雄聯盟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