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電影工業必然經歷還是特色或其他?
1
回覆列表
  • 1 # 蔡小馬

    爛片根本沒有橫行過。

    任何行業的“優秀-劣質”這個過程,都是呈金字塔形狀呈現的。

    爛的在最低端,佔據最大數量,越往上越少。

    2006年,中國電影院總共才公映了117部電影,其中74部中國產電影。

    2017年總共有474部電影公映,其中中國產電影376部。

    足足翻了5倍。

    然後每年各個國家輸出的電影總數其實變化不大,每年多個5%左右。

    我們就當作廣電都在為大家著想好了,每年都把最頂尖的好電影找出來公映給大家看。

    假設2006年一共就50部好看的電影,那麼觀眾還會看到67部爛片。

    假設到了2017年,每年5%的增長,那麼這一年就有81部好看的電影,爛片393部。

    看到了吧?

    爛片也是曾經的6倍多。

    所以觀眾去電影院,更容易看到爛片了。

    換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

    在中國,2017年總共出品了944部電影,上映率40%,但是剩下的60%在網上都可以看到。

    美國的上映率已經到達100%了,發行量是605部。

    可以看到,中國的電影發行量已經超過美國了,這是中國電影院和電影院熒幕數快速擴張的結果。

    然而,大規模的產出,並不能有效的提升影片的質量。

    因為電影的質量是由整個工業體系相對完整的規劃決定的,而不是由單個人或者某一個團隊某天突發奇想創作出佳作的。

    美國現在電影質量基本和投入掛鉤,資金越充足,製作的影片優秀率能保持在70%以上。

    這樣造成了很多電影公司指望用小成本的喜劇片愛情片恐怖片來撬動高票房,但往往都是失敗的。

    爛片多是電影工業起步時必然的現象,我們除了等,只能期待工業制度的完善了。

  • 2 # 陳令孤

    首先要說的是,現在的爛片情況已經好多了。前幾年,中國產電影最熱的時候,一整年都看不上幾部合格的片子。大家沒辦法,只好都去看好萊塢片,見了中國產片都躲著。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投機倒把的心理太重,一些其他領域的資金,比如煤老闆手裡的錢,大量湧入電影行業。這部分人不懂電影,就是來湊個熱鬧,或者是捧幾個自己喜歡的明星,結果把行業攪得汙濁不堪。

    後來,國家經濟增長變緩,一些傳統工業領域遭遇危機,資金流入慢慢就少了。真正懂電影的投資方有機會抬起頭來了,這對電影發展自然是個好事。

    變化的轉折點是2015年,春季檔有《狼圖騰》《戰狼》,暑期檔有《捉妖記》《煎餅俠》《大聖歸來》,國慶檔有《夏洛特煩惱》,賀歲檔有《尋龍訣》《老炮兒》。這些都是水準之上的影片,口碑和票房都獲得雙豐收。

    當真正努力拍電影的人有了公正的待遇、得到應得的回報後,那些投機取巧想賺快錢的人,自然也就少了。整個行業也就變好了。

    這幾年我們會發現,最開始是一個季度有一部值得進影院看的片子,慢慢的,一個月會有一部,現在是每週都會有一部。

    電影行業和其他任何行業,包括整個社會都一樣,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個橄欖球的形狀。也就是說,最好的和最差的是球的兩端,佔據少數,而中間的大部分是在水平線之上或之下,不算太好,但也不能太壞。

    就像一個高中學校一樣,有一兩個尖子班,也有一個差生班,但更多的班級都是普通班,都是能考上大學的。

    以前的時候,中國產電影是一個金字塔的形狀,除了頂尖有幾部好作品外,底下的全是爛片。現在正在朝橄欖球形狀發展。

    現在每年大概有900多部片子拍出來,但只有200多部能夠進入院線,其中賺錢的不過50多部,賺大錢的10幾部。所以,現在拍電影的壓力還是很大的,都在賭博押注,一旦賺了,就是大錢,一旦賠了,可能就很難翻身了。

    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要為了明星和小鮮肉進影院,讓爛片沒有賺錢的機會,那麼整個市場就會健康很多。

    比如,在去年,大家對畢志飛的那部《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的討伐就做得很漂亮。讓你成為過街老鼠,看你還敢糟蹋電影圈不。

  • 3 # 五指毛

    國內如今爛片橫行的情況,我覺得是由幾方面的真空造成的,而這個真空和國內各平臺的發展速度有一定的關係。

    在過去的影視作品觀看模式上,主要無非是電視臺+電影院模式,音像製品雖然也佔一定比例,但比例相當小,但自從網際網路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移動終端裝置和網速已經足以應付大量影片節目的播放,如此龐大的人口娛樂的需求自然就造成了內容的真空,而目前國內的專業內容創作者顯然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大量非專業人士湧進這個行業,注水就成為必然了,所以從創作者的整體實力而言,是遠遠不達標的,而這些人創作出來的作品還要和大量的直播、自拍影片節目,還有一些境外的更為專業的節目內容競爭,顯然力不從心。

    另外就是資本的湧入,有這麼大的一個市場需要,而且內容五花八門,很多非藝術行業出身的熱錢盯緊了一個又一個可以賺錢的機會,先是挖掘所謂的“IP”,在遊戲、文學、音樂甚至網路流行語中尋找可以變現的途徑,然後砸錢在最短時間內儘量趕製內容,從投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上都決定了他們對創作的重視程度必然非常低,很多人有挖一把就跑的目的,而且由於目的比較赤裸,所以所謂的流量明星、網感、熱點等成為最大的追求,投資的錢也大多放在囤積IP,搶明星、蹭熱點上,完全不考慮把更多的資金和時間留給創作,在這種風氣下也出現了一大批投其所好的投機者,因此產生大量爛片也就很正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零基礎,怎麼給自己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