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209906711

    董卓出身地主豪強,居住地少數民族居多,也經常跟羌族的人在一起,本身又有豪爽的性格和彪悍的身體,打仗也很勇猛,羌族的人都很服氣他,願意聽他調遣。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屬於有知識,有文化,有地位,有金錢的政治豪門。試想,一個靠武力打出來的政治後起之秀怎麼可能消化袁氏家族有文化素養,一輩子養尊處優計程車族階級呢?

  • 2 # 熱愛歷史的老人

    東漢末年,宦官干政,大將軍何進欲剷除宦官,聽從謀士的建議,召各鎮諸侯領兵進京勤王,剷除宦官,此訊息不經意之間,傳到了宦官的耳朵裡,決定先下手為強,以太后的旨意召何進入宮,何進過於狂妄,不聽眾人相勸,死於宮中。

    後來董卓入京,禍害朝綱。其實在董卓剛剛入京之時,所率領的兵馬並不多,只有三千兵馬。袁紹,袁術,丁原都是他的絆腳石。問題中的董卓想要和平消化袁紹努力,為何失敗,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袁紹身份

    袁紹四世三公,揚名天下,願意追隨他的人數不勝數,袁紹有名望還有兵權,董卓不敢輕易加害袁紹,怕引起眾怒。

    二、二袁及時出逃

    原本董卓,丁原,二袁在京城的軍事力量是差不多的,董卓也不敢肆無忌憚,他們彼此戒備對方。但是由於呂布背叛丁原,投靠董卓,丁原的兵馬也歸降了董卓,這才失去了平衡。袁紹,袁術自然也明白,若在京城繼續和董卓耗下去,遲早也會被吞併,不如趕緊逃出去,另做打算。招兵買馬,以後再和董卓算賬。

    三、董卓多行不義

    董卓領兵進入京城,縱容部下胡作非為,禍害百姓。還殺了那麼多大漢的忠臣,百姓和臣子對他是又恨又怕。沒有人會真正願意歸降他,只是畏懼他的實力。

  • 3 # 文史宴

    袁紹並沒有多少軍事實力,他靠的主要是四世三公在官場上的巨大影響,靠的是“門生故吏遍天下”,而董卓似乎也沒有像去消化掉袁家的實力,他身為一個西涼軍閥也沒有消化的條件嘛。反過來看,董卓反而一再釋放出與袁紹合作的訊號,只不過袁紹野心既大,又完全瞧不上董卓,於是對董卓的和平訊號視而不見,與董卓對抗到底了。

    董卓和袁紹,其實分別代表了漢朝的關中和關東。這裡的關中、關東是以函谷關為界,跟明清以山海關為界的關內、關東不一樣。董卓代表的是關隴一帶的軍事豪族,袁紹代表的是關東一帶的文化士族。

    關隴豪族的部隊是跟西羌、東羌作戰磨練出來的,其戰鬥力非關東的部隊可比,所以何進死後,董卓一旦進京,從關東募兵的鮑信、王匡等人的部隊完全都不夠看,袁紹這樣的名門也不敢跟董卓硬扛,只能灰溜溜的逃走,所以董卓很快就掌握了京城。

    但是,董卓的部隊雖然可以逞兇於一時,對於統治國家就沒轍了,而且也不得人心。所以董卓從一開始就不打算把袁紹等士族消滅乾淨,而是打算跟他們和解,於是在伍孚、周毖的勸說下,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其他關東名士也就地任官,想利用他們的治政能力和人望來統治漢朝。

    但是,士族從東漢以來,就逐漸掌握了國家政權的很大一部分,對董卓的這種便宜人情完全沒有興趣;另外,董卓本人和他西涼兵在都城無惡不作的做派,也讓關東士族憤怒無比,於是他們團結在袁紹的周圍反抗董卓,董卓的計劃泡湯。

    隨後西涼軍雖然不怕關東諸侯,但是也沒辦法把他們完全鎮壓下去,董卓跟袁紹合作不成,消滅也辦不到,就這樣相持下去了。

  • 4 # 東吳

    並不算全盤失敗,董卓應該說是“截糊”!

    何進當初打著“誅宦官”的幌子,詔藩鎮進京,卻有意防了一手,其實若何進不死,董卓也絕對亂不起來。

    袁術與匡共斫攻之,中黃門持兵守合。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同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士吏能為報仇乎?”進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旻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 《後漢書·何進傳》

    在這場京城亂戰之中,袁家兄弟異常活躍,先是攻打皇宮,後又殺死何進的繼承者。正是將代何進執掌朝政之際,宦官張讓的垂死掙扎,讓他的計劃出現了變局。

    皇帝出逃,一下子給了何進詔來的一眾軍閥包括董卓,丁原,橋瑁,王匡等人希望。

    而一個人的存在,讓董卓從一眾軍閥中脫穎而出。

    這個人就是董卓的弟弟—董旻(min)

    這個人很多人都不熟悉,但他對內“策反”吳匡截糊袁紹,對外聯絡兄弟,“監視”天子。董卓也因為這個兄弟的幫助,才將東漢送進了深淵。

    綜上,其實何進殘留的軍事勢力完全可以說是被袁紹繼承了,而董卓也可以說是和平消化了袁紹的軍事勢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短歌行》中為什麼會用烏鴉來比喻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