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綸74643971
-
2 # 後天囈語
企業用工難,大學生就業難,是企業的問題,還是大學生的問題。
知名企業的行為,導致大部分企業都不斷的提高學歷水平,說到底企業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樣大學生適合自己的企業,高學歷成為企業的門面工程。
企業不能提供給大學生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好的工作平臺,憑什麼讓大學生拿著3000千的工資,去幹5000的活。
沒有企業說他們在招聘資訊方面存在著詐騙行為,說一套,做一套。
是大學生專業和企業脫軌,還是企業不願意提高大學生的待遇。
也許有人會說,企業不缺大學生,缺的是技術工人,我們可以反問一句,為什麼現在沒有人願意當工人。
企業招聘不到人,首先企業就應該思考為什麼招不到人,沒有待遇,談什麼招不到人,工人在企業沒有尊嚴,談什麼眼高手低。
招聘與就業本身沒有矛盾,企業希望人工成本越低越好,人才水平越高越好,即使是找技術工人,一談待遇,企業就裝憨賣呆,甚至是一副愛幹就幹,不幹就滾的態度。 -
3 # 熒在江湖
有幾種情況會導致,“儘管大學生畢業生逐年增加,可企業仍會出現用工荒、招聘難等現象”的出現:
一、基於家庭、政府、社會三方教育的失衡。
社會上技術崗及基礎崗缺口較大,政府鼓勵學生讀高職,所以,出臺一系列高職擴招、降分、走單招的政策,目的是為了增加社會這些基礎操作類崗位的就業率,然而家長卻不希望孩子做基礎性或操作類工作,寧願養著孩子。這是屬於一種就業失衡狀態。
二、基於大學生的原因
1、大學生就業觀的變化。考研、考公、留學、不就業、間隔年、啃老等數量的逐年增多,一些大學生不會考慮馬上就業。
2、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大學生畢業後心中期望值與現實不符,本著“寧缺不濫”,不找到心中想要的,就一直找下去,也不想湊合著先就業;不只是薪資及崗位不符,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上級領導、上班距離等都會成為阻礙大學生擇業的因素。
3、大學生就業不穩定。當代大學生就業已不同於之前年代,更多是為尋求自我成長及價值,而非解決溫飽為了生存,所以,當大學生認為工作沒有意義和價值時,隨時都會離開或根本不會選擇。
4、大學生不願意選中小企業。國內中小微企業人員缺口大,但是大學生多數不願意去中小微企業服務,也造成企業用工荒的局面。
三、基於企業的因素
1、企業招錄大學生的崗位沒有吸引力。一些企業錄用大學生的崗位相對比較基礎,工資待遇也較低,所以,引不起大學生就業的慾望。所謂“用工荒”,多指企業基層操作崗位的招工情況。
2、企業招錄大學生的變化。國內知名企業校招只針對優秀院校的大學生,還有的企業會定向招生、及與固定院校簽定定單式大學生。
其餘企業不願錄用“眼高手低”的應屆大學生,相比期望值高的大學生,企業更願意錄用工作2、3年左右,工資要求不高、又具有一定職場經歷的職場小白。
隨著90、95、00後擇業觀的變化,而大學教育及企業招聘大學生的標準卻未有本質變化,尤其大部分企業仍延用之前對待大學生的標準及認知,自然企業與大學生間難以達成匹配,就無法確認彼此間的選擇。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及企業招工難的問題,需從家庭、學校、社會、企業多角度綜合考慮。
-
4 # 青石青鳥
企業經常說的一句話,現在外面大學生那麼多,隨便找一個,就可以頂替你的位置。
大學生想的是,寒窗苦讀這麼多年,憑啥去工廠打工,現在工科流行學一門程式語言,一堆本科畢業又去培訓學校轉投it,文科的就慘了,雖然也分流了一批去學,但主力還是打工,但文科可以考公,教師,做廣告,學會計,甚至學前端語言,再一部分做銷售,雜七雜八的,看著人很多,但東一下西一下,人就沒了,偶爾一些去了工廠,後來呆不下去又跑出來。
外賣,快遞,分流了很多人,你可以看見這倆個崗位,本科生的概率並不低
工廠現在最缺的是技術傳承,年輕人聰明的耐不住性子,所以很多廠你可以看見很多老師傅,以前是求師傅教,現在是師傅想教沒有合適的人。
而且直播興起,又分流了一批人。
用工荒不止缺流水線工人,也缺技術員工,工廠還在用傳統臺灣式管理,嚴狠罰,推崇感恩忠誠文化,天天喊口號。基本工資一般都是本市最低工資,計時計件,超過某個數就讓員工休息,工資低,有人晉升以後,會發現工資漲了幾百塊或者一千塊,壓力和工作強度大了好幾倍,很多小管理者純粹趕鴨子上架,離職率很高,惡性迴圈。
還有一批人,弄護照出國去了,比如日本,如果你在日本讀書,剛出來工作差不多一萬人民幣一個月,而同等水平,在國內你只能拿3000-4000,年薪低於20萬,可以考慮出國打工。畢竟人類以前並沒有語言都可以交流,姿體,動作,表情,圖畫等都是可以代替語言傳達,當然還是推薦學語言,在一個地方久了,不難學。
-
5 # 鑰匙2020
我認為原因在於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市場上求職人員的能力並不完全匹配,另外招聘渠道不暢通,資訊不對稱,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大學生涉世未深,往往自視過高,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剛進入社會工作,往往心浮氣燥,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覺得同事都是傻X,老闆也很二,就他自己厲害。一遇到挫折就退縮,一不順心如意就萌生退意。因為大學生的不穩定,很多企業並不願意招大學生。
很多人依舊活在之前那種崇拜偶像,崇拜名企之中,渴望去大公司工作,而他的學歷背景能力與大公司並不匹配,去投簡歷去面試,大公司自然看不上,委屈求全為了生計進了小公司,但心裡卻一直不甘心,工作也是馬馬虎虎,不投入不認真,長此以往,不是被公司辭退,就是自己離職。
社會上也確實存在一些拼命壓榨人的企業,企業主就是小王國的國王,企業朝令夕改,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非常的不靠譜,不是良心企業,這種企業坑害了一批職場新人,也敗壞了行業、區域的名聲。
以上種種綜合造成了目前招聘上的困境。
-
6 # 次等大叔
聽到有些企業說:對不起,我們只招985/211畢業生。可見,雖然畢業生多,但不是所有企業什麼學生都要。企業難道就不挑人選人的嗎?
一個巴掌拍不響,所有事情都是兩面,甚至多面的。不論是用工荒,還是難招人,重要的原因聚焦在下面幾個地方:
01 用工荒和難招人,還是有些區別,兩者並不能混為一談在闡述之前,有必要對用工荒和難招人做一個簡單的區分。
用工荒一般是指某個地區出現出現某種型別人員的大面短缺,實際上這是一種結構性的短缺。也就是需求和供給無法實現動態平衡的現象。
並且,用工荒一般出現在高密度勞動力產業上面,比如工廠、農民工。像高新技術產業,幾乎不會存在用工荒的現象。
而用工荒有一個特點就是難招人,也就是求而不得。但並不是說,只要出現用工荒,就一定存在難招人的情況。
一個地區的用工荒,和難招人不一定對等。可能某些企業很難招人,長時間出現崗位空缺,但有些企業招人相對容易,能很快補充人員。
02 企業和學生的需求不匹配企業希望招到更好的學生,比如前面說到的,有些企業只想要985、211院校畢業學生。而學生也以“天子驕子”的身份,想要求得一個更好的工作。
在雙方相互選擇的情況下,匹配度會降低,於是難招聘自然就出現了。
要是企業覺得合適就要,學生覺得企業馬馬虎虎就接受,明顯會好招聘很多。可事實並非如此。
實際上這種不匹配發生在所有型別的招聘上,並不僅僅針對學生。
03 針對學生,企業挑的就是潛力對學生而言,企業招進來,幾乎都是作為將來的主力軍在培養的,所以一定是層層篩選之後剩下的為數不多的人。這明顯就進一步降低了中標概率。
對於那些一進來就要開展工作的崗位而言,明顯從社會上招一個人要划算。
這麼一來,剩餘的應屆生幹什麼去了呢?他們在求而不得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開始在基層各種磨練。
這恰恰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潛力和能力挖掘是不足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被用在他們身上。
小企業本身就是要掙扎著活下來,哪還有時間去培養人。只要不添亂,能幫忙做點事,就謝天謝地了。
於是,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即便有更好的企業需要用人,他們去面試,也可能面試不上。
這屬於一種結構性的需求差異,因能力的不匹配造成的。
04 在生活重壓下,都在努力求生存雖然有著諸多的不匹配,但於個人而言,是沒有那麼明顯的。求職者根本不覺得自己的眼光有多高,而企業也不會認為自己用人的要求有多高。
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這點實際上就很明白了,或許不能說雙方達不到對方的要求,而是整體素質的提高,導致了整體水平的下降。
這就像很多人說生意難做,不是生意難做,而是做生意的人多了,門檻沒變,但更多的人具備了跨入門檻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還不足以把生意做得很好,因為水漲船高。
企業招人、求職者找工作,也是這個道理。整體水平的提升,導致越來越難挑到合適的。
於是,既然求職成為難事,求職者會找尋其他的出路,而不再死磕公司。並且現在職業選擇太多樣,只要不是懶,暴富不了,但餓不死。
我們有個客服就是,從學校招進來,剛實習結束要轉正,不做了,說是回家開淘寶店。
05 總結一下就是1、用工荒和難招聘不是一個概念,這個必須認清
2、企業和學生雙方的期望值都在提高,降低了匹配度,整個招聘都是如此
3、企業挑學生,只願意要好學生,而能力一般的只有自己在社會上歷練,卻很少有能力突飛猛進的
4、在整體水平水漲船高的情況下,求職者知道找工作也難,也就有自己多樣的想法,不再死磕著公司不放
-
7 # 搬磚TT
現在確實存在這麼一種怪現象,就是明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畢生生,也有很多公司急需大量人才。偏偏就出現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用工荒、招聘難這種相互矛盾的現象。那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
1.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說句老實話,我也是過來人,我覺得現在很多大學生真的是眼高手低。自己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實踐能力也不強,就是屬於那種很平庸的角色。他們的就業期望值偏偏又很高,畢業後都想進國企、事業單位、世界五百強這些單位,都想要高薪、雙休、五險二金等福利待遇。然而現實卻是差的單位他們看不上,好的單位他們又進不去。然後他們就一直以找不到理想的單位為藉口繼續耗著。
還有一些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入職後發現與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甚至存在著很大的落差,於是他們就開始辭職。這種情況真的很多,90後可不像80後上有老下有下的,他們真的是說辭職就辭職的。
2.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現在有很多企業確實是要求太高了,而且還有很多奇葩的招聘要求,導致很多大學生一看到你的招聘要求瞬間就喪失了投簡歷的慾望。要麼就是開的薪水太低,3000一個月很多初中生、高中生都不願意來,你竟然想來招聘大學生,真的是拿大學生當大白菜了。
國企啊或者世界五百強啊這些單位要求985、211院校畢業,或者要求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也就算了。一些小單位小企業竟然也敢提這種要求,怎麼可能招到人?而且很多公司只看第一學歷,如果你的第一學歷只是普通本科,即使你是博士人家都不要。
從當前的就業環境來看正是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太多而社會能夠提供的崗位有限,所以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往往一個崗位有成百上千的人來競爭。人社部曾經公開表示過,“十三五”期間,中國每年需要在城鎮安排就業的人數大約在2500萬左右,這個就業壓力非常大,還存在很多往屆沒找到工作的跟應屆的一起競爭的情況。所以說人多可不是好事,如果你不是很優秀,就會被淘汰的啊。(附近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
8 # 可馨職隅
招聘市場越來越冷,如何成功招到目標物件,各家企業真所謂是用盡其及。
前幾天有一篇報道,說的是某電氣工程公司為了招聘應屆畢業生,在應屆畢業生人才招聘會上打出了“面試成功,現場簽約,預付定金2000元”的宣傳,在記者採訪拍攝過程中,這家公司成功簽訂了一名畢業生,並立即轉款給這名學生。
企業招聘負責人說:“收下定金的學生一般就不會再選擇其他企業了,這能夠較好的保障我們的入職率。我們招聘的這個崗位,因需要長期在外出差,三年左右才可能會調回總部,所以一般畢業生都不願意考慮。能夠接受的,很多又達不到我們公司的要求,所以為了提高效率,我們才出了定金2000元的對策,現在看來,效果還是有的。”
即便是這樣的政策,今年畢業生招聘到崗的人數與前兩年比,還相差很多,也都未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為此,我跟知名招聘企業的某負責人做了深入的溝通,希望他能夠給予一些建議和解決方法。
以銷售專員崗位為例(福建),2018年上半年基礎底薪大約在2.5K-3.5K左右,到了下半年有了較大的提升,市場底薪平均值上升至3.5K-4K,有的公司甚至底薪開到了5K。這位負責人表示:對於求職者來說,薪資可能不是排第一的要素,所以僅靠薪資的調整並不能實際解決招聘難的問題。以下4點是求職者在求職時考慮的先後順序:
第一:發展前景和福利待遇為什麼有的員工在還未入職前就願意交錢給企業,做崗前培訓呢?比如海底撈。正是因為他們看好企業的前景和整體的福利待遇,對企業發展有信心,認為可以提前做投資。
這對於一些剛剛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以及混跡職場多年的老鳥來說,尤其重要。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好了企業,也就意味著職業道路會更加通暢。
而福利待遇並不是指薪酬,而是企業給員工提供的綜合福利,比如社醫保、公積金、過節費、定期體檢等等,這些都是企業實力和人文文化的體現,一般上規模的企業都會特別重視這塊。
第二:工作時間大小周或六天工作制的工作是求職者的次要選擇,如果兩家公司給出的薪酬沒什麼差別,或者其中一家薪資少一些,求職者還是會選擇有雙休日的公司,而不會選擇薪酬高一點的單休的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並不是知名品牌公司,推行的又是單休制,那就別責怪人資招人慢啦!
第三:工作地址和環境離家的距離決定了員工的幸福程度,千萬別把公司地址選在特別偏遠的地方,除非公司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提供交通解決措施,吸引到人才。或者這個偏遠的地區具備儲備人才的條件,比如大學城附近,或者產業園附近。
第四:薪資薪資排在第四是相對而言,在前三個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薪資開到市場平均值就可以很好的招到銷售專員這個崗位了。若前三個條件都不是很理想,用市場平均值就難以招到人才。
同樣是招聘,為何有些企業可以做到及時滿足人才需求?如何提高招聘的成功率呢?這位負責人給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1、先不要急於關注人才能不能來很多人資給求職者電話溝通時都會特別在意其是否能來公司面試,反覆確認時間、地點、是否能夠準時出席。但有很多求職者可能因為太陽太大,或者下雨了,或者睡晚了等這樣或那樣的因素而爽約。
因此,在初次電話溝通時,先不要急於確定面試的時間,可以先加求職者的微信。在微信上做更進一步的瞭解,待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後再約定面試。這不僅能夠提高面試出席率,還能夠建立公司的人力資源池,為長遠的人才儲備做好鋪墊。
2、能否給求職者帶來好處建立了長久穩定的人力資源池後,要做好公司的曝光和品牌的宣傳。日常可以跟一些求職者做線上溝通,即便是有些人已經找到了工作,但這並不代表他就不會來我們公司。所以,人資平時應多關心意向求職者的動向,主動給予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專業輔導,讓自己成為他們的資源,這才能互為資源。
綜上所述,要做好招聘,並不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救火行動,而應是長期人力資源儲備,挖池蓄水的過程。所以,當人資把自己當做獵頭一樣,就能做好招聘的工作。
-
9 # 思維燈泡
這是兩碼事。
企業“用工荒”、“招聘難”主要指的是製造業工廠招人不好招。
2008年前,那時候的70後們要想進個像樣子的工廠,還得托熟人,請客送禮之類的,跟孫子似的。現在呢?反過來了,年輕人都不想進工廠當工人了,老闆們好話說盡,連哄帶騙的,招人也難。
現在的“農二代”很多都去上大學了,當然,其中有很多上的大學又是不怎麼好的,但畢業之後肯定還是不願意做生產工人,而是去做財務、人事、銷售等工作,這些工作相對體面些。
再來說下大學生的勞動力市場這是近些年全國高校的畢業生人數:
可以看到,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絕對人數是過剩的,所以,註定很多人是找不到工作的。
然後,大學的教育又有不少問題,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提升。
沒什麼過硬的技術,甚至很多連基本的辦公軟體都不會,吃喝玩樂、浪費了大好青春。
而且有些還眼高手低,想找到滿意的工作當然是難上加難了。
又不願去製造業或者搬運工什麼的,即便這些可能工資還高。
如搬運,年輕人不想幹,中老年幹不動。我認識一個搞裝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線城市苦幹十五年,為兒子買了房買了車。兒子現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裝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艱苦了,兒子果斷拒絕。所以,歸根結底,一方面,很多企業並不需要那麼多大學生或者說是白領勞動力,要的是體力勞動者或者技術工人,提供適合大學生崗位的企業是相對少數的;另一方面,大學生本身又不具備勝任白領崗位所需的知識條件,卻不願去從事體力勞動或者無法去做技術工作。
這樣,最終導致了“麼每年大學畢業生那麼多,企業仍出現用工荒、招聘難等現象”
-
10 # 管理那點事
其實,企業招聘並不難,難的是招不到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根本原因有三個。
一,大學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說句難聽點的話,現在的大學教育就好比是閉門造車。企業出於安全性考慮,需要四個軲轆的汽車,大學為了圖省事,閉著眼給你造個三輪。這就是典型的驢脣不對馬嘴。據我所知,很多大學專業課程已經嚴重老化,根本不適應科技進步和企業發展的要求,有的大學老師的講義甚至多年沒有調整和更新,學生學的都是一些淘汰的知識。這樣的畢業生,企業怎麼可能不拒之門外。
二,大學生眼高手低。網上經常有報道,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甚至是三本生,動輒要求月薪不能低於多少多少。而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具有這份底氣和價值。經常有HR感慨:現在的學生真是讓人無語,既要高薪,又要雙休,而你問他一個簡單的專業問題,竟然答非所問,一臉懵逼。
三,最大麥穗理論。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說,你去麥田裡把最大的麥穗給我找來。他的學生到了麥田,看看這個,不是最大的,掂掂那個,好像也不是最大,直到走到盡頭,也沒有找到最大的麥穗。企業招聘也是如此,總想招到最適合企業的人才,可是,挑來選去,總是不盡人意。這種招聘難,難在沒有合適的人才。
回覆列表
我們國家目前是最不缺人力的國家,同時勞動力價格也很低,但為什麼出現用工難這樣不可思議的問題?答案其實明擺著,經濟發展不均衡是最大的問題,當然其誘因就多了,綜合就以下兩點
一、人口虛假紅利,這就涉及到一個簡單而又根本的問題-錢是哪裡來的?掙來的嗎? 紅利是誰的?民眾的嗎?
當然不是,一個國家擁有的經濟總量取決於可持續的生產力與消費能力,增長率只是一個數字,有能力長期生產而滿足市場需求,反過來有足夠的消費力填補市場使其得以迴圈,這才是一個國家經濟繁盛真正才有的現象,而目前打破平衡的的正是消費力低這一關鍵點。
整體消費力低的原因明擺著是人們手裡的錢錢少了,市場可流動的資金少了,自然就回轉不動,資本向寡頭聚集,這時絕大多數企業通常的做法就是降低人力及技術成本-削減工資及倒賣或組裝後倒賣,通過奪取他人勞動成果來維持一時的利潤,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
但關鍵的是民眾手裡沒錢,整個市場的經濟就會漸漸萎靡,這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小型企業就是第一批栽跟斗的,當然他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向大企業學習靠攏也想薅同一批羊毛,可惜只能是豐收的穀子給地主吃,自己想吃還得買。民眾的基本工資一步步下跌,同時上面大量的印錢維持市場平衡直接導致貨幣的大幅貶值,消費力進一步低迷,此時不少公司倒閉,勞動力過剩失去市場競爭力使得勞動力價格任由其減少,而得以生存的企業此時便又壓低工價,越艱難工價越低,使得市場進入惡性迴圈直到工價不足以維持一家的基本消費時,民眾就會放棄工廠,放棄企業,招人也就難了。
二、資本空轉
這個就簡單多了,資本不實際創造價值,但有推動作用,同時也有著極強的聚斂作用。
其中最為代表性的就是金融投資、房地產,房地產借銀行的錢蓋房、銀行投資房地產掙錢互幫互助,把本來還需要20年才能暴露出來的經濟問題短短十幾年就搞出來了。消費力已承擔不起房價的時候,卻搞信貸那一套讓人提前把不該花都花出去了,藉以暫時刺激市場,殺雞取卵,他們是真沒吃過以前老美光玩錢吃過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