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力美食

    辣條,原本屬於一種充滿上世紀末回憶的“懷舊”零食,近年來卻因為網際網路的傳播而成為一種“網紅零食”,不但如此,“來包辣條壓壓驚”之類的各種“辣條梗”在網路社交語境當中佔有重要地位,辣條被公認加冕“史上最牛零食”桂冠。但是,各位小夥伴們真的瞭解辣條這位“網紅”嗎?

    1月31日零時40分,湖南郴州一名男孩被從永興縣馬田鎮醫院轉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經過醫院檢查,該少年被確診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網路上盛傳該名男孩因吃十五包辣條而進醫院,醫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男孩患有糖尿病,確診其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辣條只是誘因之一,此外由於當地人口音中“四”、“十”不分,男孩實際上只吃了四、五包,接診醫生聽成了“十五包”並在接診單上記錄了下來。最終,男孩還是表示,“再也不吃辣條了”。

    你知道辣條的由來嗎?

    辣條本質上是一種麵筋小食品,麵筋小食品有很多種形式,為何偏偏產生了辣條這樣的形式呢?話說辣條的由來確實是有故事的。1998年出現特大洪水災害,湖南受災嚴重,原本以醬幹豆製品作為主要產業的湖南平江縣自然受到巨大沖擊:水災導致農產品損失嚴重,大豆價格大幅度上漲逾一倍,醬乾產業受到毀滅性打擊。平江縣農民迫切需要新的出路。李猛能與邱平、鍾慶元機緣巧合湊到一起,用廉價易得的麵粉作為主要材料,結合醬乾製作經驗,創造出一種於麵筋型別的熟食製品,由於售價低廉,迅速佔領了原本屬於醬乾的市場,但它並非零食,而是主食的調味品,這就是辣條的原型。

    最初的辣條只有鹹辣味,後來有經銷商反饋稱小孩子比較喜歡吃甜一些的辣條,於是專門製作的帶甜味的辣條應運而生,並迅速獲得廣大消費群體的歡迎。自此,辣條逐漸形成產業,在不到20年內迅速崛起,而生產小麥的河南省逐漸成為辣條生產的首選地之一,辣條的生產基地也就分成了分別以湖南和河南為首的南北兩派。

    辣條如何變身 “網紅”?

    對於很多80後、90後而言,辣條是一種充滿上世紀回憶的“懷舊”零食。然而為何這樣一個略帶“土氣”的零食竟然在二十一世紀成為風靡網路社交圈的“網紅”呢?其實這都是有的放矢營造出來的結果。

    據報道,生產辣條的衛龍公司與暴走漫畫、微博上的各路段子手緊密合作,蹭熱點搞網路營銷,在社交媒體上不斷營造熱搜詞彙,製造各種“梗”,而那句著名的“來包辣條壓壓驚”的原型源於衛龍的營銷團隊在社交網路上看到有人曬出加班時吃辣條的照片,並且配上“其實我該來包辣條靜靜”的字樣,營銷團隊由此大受啟發,這樣的句式透過網路營銷在年輕群體中不斷髮酵,成為一種潮流。

    “網紅”的尷尬:再紅還是垃圾食品

    儘管辣條很紅,但其“垃圾食品”的定位一直沒有被扭轉。市面上的辣條為了追求口感和色澤,都會使用大量的新增劑,如安賽蜜、糖精鈉、甜蜜素等。即使所使用的新增劑處於國家規定的合格範圍內,但難防孩子因為辣條口味較好而一次過吃上好幾包,造成“疊加效應”,如此一來攝入的新增劑就會過量。加上孩子臟器發育還未健全,辣條中含有的防腐劑還會使孩子的臟器負擔過重從而損傷臟器功能。另外,辣條的鈉鹽含量高,吃多了可能會造成高血壓之類的病。

    由於辣條的生產製作沒有什麼技術壁壘可言,並且利潤空間高達50%以上,因此很多小作坊、黑工廠爭相製造辣條,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據媒體統計,從2015年到2017年5月,國家及各地方食藥監局共通報180起問題辣條,共計195批次,涉及131家生產商,問題主要為超範圍使用食品新增劑、菌落總數、甜味劑超標。可惜亂象之下,關於辣條的國標至今仍未確定下來,小夥伴們在買辣條時還是得注意一點。(“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網友觀點:

    @小阿蘿:我讀高中的時候有一天吃了30包辣條,瞬間感覺腦子缺氧,感謝上天不殺之恩。

    @秦公:我這個中年人早已拿起了保溫杯,放下一切零食已經好多年。

    @Muhu:初中時把零花錢全部用來買辣條吃,吃到吐,然後得了急性腸胃炎,從此不吃辣條很多年,聞到味道就想吐。

    @無糖:少吃點辣條,以後的路還很長呢。

    @Tomoe:正在啃著辣條的我瑟瑟發抖。

    辣條在國外竟然身價陡升

    網上曾有一則“衛龍辣條國外售價12美元一包”的訊息引起眾多中國網友的關注,大家紛紛調侃稱“發現了一條致富的路,就是到國外賣辣條去”。這到底是不是段子手門的營銷呢?為此筆者專門登入美國某大型網購站點求證,經過搜尋商品關鍵詞之後,發現如下圖:

    我們還是趕緊來包辣條壓壓驚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冒菜和火鍋還有麻辣燙的關係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