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風宋月
-
2 # 國際足球秘聞
確實這不是同一種運動,甚至還不如乒乓球和網球的關係。
如果讓貝利穿越到唐宋,穿著長袍衣服去踢球,那種感覺無法想象。比賽沒有綠茵場,沒有7.14米的球門,也沒有彈力十足的皮球,貝利或許連蹴鞠的板凳席都坐不上。
蹴鞠確實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體育運動,但他與現代足球沒有必然聯絡,除了中國,世界各國也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足球運動是從遙遠的東方中國傳來的,至少馬可波羅沒看到過。
相比四大發明,蹴鞠在古時候也只是一項在區域性地區盛行的體育運動,和足球完全是兩碼事。
-
3 # 吳鉤的鉤沉
宋代的蹴鞠和今天的足球,有類似之處,比如宋人蹴鞠時所踢的球,就跟現在的足球差不多。宋程大昌《演繁露》載:“(顏)師古曰:‘鞠,以皮為之,實之以毛,蹋蹙而戲也。’今世皮球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縫砌已周,則遂吹氣滿之,氣既充滿,鞠遂圓實,所謂‘火中焊了水中揉’者,欲其皮寬而能受氣也。詳此意制,當是古時實之以毛,後加巧而實之以氣也。”可知唐朝時的皮球還是實心的,裡面填充了羽毛之類。而宋人所用的皮球,則是空心、充氣的。
具體點說,宋人用牛或豬的膀胱為球芯,然後外面再包以牛皮,通常用十二瓣硝過的軟牛皮來縫合,幾何學告訴我們,十二個五邊形正好可以構成一個球形體。這樣縫製出來的皮鞠便非常圓了。給皮球充氣後,彈跳力很好。宋朝足球的重量也有標準,為十四兩。一宋斤約合現在640克,按一斤十六兩計算,十四兩約為490克。現在的足球重量大約450克。看來大小差不多。
不過,宋朝蹴鞠的踢法與現代足球又有不同。宋人的踢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白打”,沒有球門,兩個球隊分別派出同樣數目的球員,在場中輪流表演,以頭、肩、背、膝、腳等身體部位頂球,有點像現在的踢毽子。
另一種叫做“築球”,有球門,但球門是擺在球場中間的,非常高,約有三丈的高度,寬約一丈,以綵帶結網,只留出一個尺許見方的網眼,叫做“風流眼”。對壘的兩支足球隊則分而的球門兩邊,一方將球射過“風流眼”便可得一分。最後按得分的多少決定勝負。
宋代還出現了類似於足協、足球俱樂部的社團,叫做“齊雲社”。齊雲社每年都要組織一屆全國性的蹴鞠邀請賽,當時叫作“山嶽正賽”,類似於今日的“足球超級聯賽”。有時候也齊雲社也會組織一些商業性賽事,比如應達官貴人、富商大族的邀請,前往表演精湛的蹴鞠技術。我寫過這方面的文章介紹過。本題的答主中,有一個叫”指點江山“的回答,便抄襲了我的文章。諸位一看便知。
現在,你可以自行判斷一下宋朝蹴鞠與現代足球的異同了。
歐洲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球迷們又開啟了瘋狂的不眠之夜,足球這種運動深受大眾的喜歡,在宋朝就有了類似足球的蹴鞠,蹴鞠運動和今天的足球是一回事嗎?它的玩法和足球有什麼不同?
回覆列表
足球,起源於中國
“蹴鞠”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專案,它也稱之為“蹋鞠”、“蹴氈”、“蹴圓”等,歪果磚家考證後,鄭重其事地宣佈:得世界足球起源於中國。
最早的蹴鞠充滿了血腥,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記載,黃帝擒斬蚩尤之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
“蹴鞠”一詞,始見於《史記-蘇秦列傳》。另,劉向《別錄》載“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蹴鞠兵勢也,所以講武知有材也。今軍無事,得使蹴鞠。”一直以來,蹴鞠是軍隊體能訓練的一項科目。蹴和蹋,都是用腳踢物的意思,《說文》對蹴的解釋是“躡也”。“鞠”字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
漢代的鞠,外面縫的皮,裡面填充的是毛(鞠,皮為之、實以毛)。早在東漢年間,蹴鞠就有了專用場地,場地為長方形,四面是牆。兩個半月形球門遙遙相對,雙方上場球員各六人。執法裁判必須做到“不以親疏、不有阿私”才能令比賽雙方“端心平意”。
這樣的比賽,與現代五人制室內足球比賽已經相差無幾,說中國足球開世界先河似乎並不過分。
唐代的鞠,改由八片皮革縫製而成,在殼內塞入一個動物的尿脬,充了氣之後成為氣球。制鞠技術的改良,使得蹴鞠比賽的形式也有了新變化,出現了比賽顛球次數的“打鞠”,二人或多人對踢的“白打”。比賽也由室內改在室外進行。唐代的球門由兩根長竹製成,在上面編結了網。已經非常近似於現代足球的球門。因為鞠變的輕了許多,女子也加入了蹴鞠的行列。唐代女子最愛鞦韆、蹴鞠,不是在去往蹴鞠的路上,就是在蕩著鞦韆年別人蹴鞠。中國女足一度稱雄世界,主要原因就是成立的早。
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華人發明氣球是在十一世紀,足足比唐人晚了三百多年。
宋代的制球工藝較唐人又有很大提高,鞠的外殼已經由八片尖皮改為十二塊,所用原料“熟硝黃革”,製作工藝“密砌縫成、不露線角”,更加接近於現代足球。宋代足球標準重為十二兩,規格要求“碎湊十分圓”,當時已經有專業生產蹴鞠的手工作坊,蹴鞠品種也有四十個之多。制球工藝的提高,進一步刺激了踢球技術水平的發展。制球工藝的提高,又反映了宋代社會需求量的旺盛。
宋人踢球水平花樣翻新,形成了“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鎌”等十種基本腳法。另外,還有針對十種踢法技術要領的“古十字訣”。各種關於蹴鞠的著述層出不窮,《蹴鞠譜》中有“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的記載。顯然,宋代足球已經由射門準頭轉而向靈巧性、控球技巧性方面發展了,在加強對抗性的同時,兼顧觀賞性。球踢到賞心悅目,也難怪蹴鞠深受廣大宋民歡迎了。
考證與闡述蹴鞠是否為世界足球的起源並不是我所要做的事情,在這裡姑且認定它確是世界足球的發軔。這樣做,可以增加和提高我們的民族自豪與自信。助人為樂的事情,風月君偶爾也會做一些。
許多讀者要問了:蹴鞠發展歷史那麼久,為什麼在兩宋時期才蔚為大觀?風月君為諸位答疑解惑,中國歷史上有數次城鎮化高潮,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宋王朝,一千年前,宋代城市文化興起,蹴鞠運動不但風靡宮廷,流風所及,民間也開始盛行。遊春踏青、給皇上祝壽、官員過生日、逢年過節,都要蹴鞠,蹴鞠可謂無處不在。檢閱宋代史籍,其中有“球終日不墜”之語。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樂然後笑,
人不厭其笑。
是什麼東西如此的飄忽不定?是什麼事情讓人如此的開心不已?
當諸位讀者看到這幅《宋人蹴鞠圖》,就會恍然大悟。
研究體育的史學家認為這幅圖所繪之人是趙宋開國之君趙匡胤、趙光義、趙普、石守信、党進、楚昭輔等幾位。我們須尊重前者的考證工作,相信他們的結論並不是空穴來風。只從此圖可知,宋初,“足球”運動已經成為權貴階層的運動風尚。
在統治者大力弘揚之下,到了北宋末年,蹴鞠已經發展成為了全民運動。許多北宋時期的出土文物,如銅鏡、瓷枕上面都有蹴鞠圖。
宋徽宗出於對蹴鞠運動的喜愛,宣傳推廣工作做的不遺餘力:他鼓吹“體欲常運”、“吹噓呼吸,吐故納新”,並明確指出“春宜吐”的養生之道。
宋代蹴鞠要求“一團真氣,包藏太極之分。當場運動,如盤中之走珠”,此時的足球運動已經上升到了理論認識的高度。如何把球踢好、踢穩、踢高,在宋代有許多的講究與要求。前鋒卻擅後衛腳法,跳廣場舞的大媽也會嗤之以鼻!
眾人簇圍了一隻球在踢,以‘失蹴為恥,久不墮為樂’。用行話來說就是時而烏龍擺尾,時而丹鳳點頭。彼時的球規中斷沒有自擺烏龍之說,更不會有因此而葬送性命之事。偶爾的失足也只是填個樂子罷了!
說到失足,這裡閒話宋代的一樁失足之事——
什麼是失足青年?
這才是真正的失足青年!
話說蘇州進士李璋,善踢蹴鞠。有一次他與人爭球,因用力過大抬腳過高(宋時既無紅牌罰下場的事情,也無黑哨),那球徑自踢在一婦人頭上。若這婦人也是個箇中好手,來個爭頂把球反傳回來,就不會有這個笑話了。
那女子猝不及防,驚的花容失色,頭上的冠梳等物也被撞個粉碎。
這女子看李璋年輕英俊,有心原諒一二,哪料旁觀的人卻鬨然大笑。女子又羞又怒,認為李璋此舉是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對她性騷擾,於是拉拉扯扯了李璋去見官。宋朝的重文普法工作深入人心,小百姓都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
地方官升堂後有意曲護李璋,於是道:“你既是舉子,當知禮義廉恥。因何大庭廣眾之下調戲良家女子?”
李璋大聲叫屈,太守笑道:“你既是舉子,當有文才。你便用適才之事做一首詩來,恕你無罪!若不能大刑侍侯!”話音一落,李璋已是不假思索,應聲吟道——
偶與朋遊,閒築氣球。起自卑人之足,忽升娘子之頭。方一丈八尺,不妨好看;吃八棒十三之後,著甚來由。
詩句雅謔活潑,琅琅上口。竟比曹植七步詩來的還要快上許多(宋代文風之盛據此可見一斑)。眾人聞言大笑,婦人亦為之解頤。地方官揮手斥退眾人,就此不再追究。
或者有人要問:這些士子不去讀聖賢之書,卻去踢球?
原來在宋時,不只是士子,便是尋常百姓,都是以會蹴鞠為風流雅事。足球運動開展如火如荼,讀書人的必修課不再僅僅是棋琴書畫,他們必須與時俱進。
由於宋代的經濟與前代相比有了長足的發展,各種社團組織也應運而生。其中就有‘齊雲社’這樣的足球俱樂部,另有同文社(耍詞),清音社(清樂),錦標(射箭)社,英略(使棒)社等社團組織不一而足。在宋代,有如此強大群眾基礎的運動專案,湧現象高俅這樣的‘大宋足球先生’,也是情理中事。
趙佶做端王時善蹴鞠,而且球技高超不在高俅之下。二人惺惺相惜,做了皇帝的趙佶對高俅‘不次遷拜’,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古來如此,沒有人敢站出來質疑踢的好球的人不是作官的料。在徽宗的寵信之下,高俅數年之間就官至節度使,復升為樞密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
踢的好與否是一回事兒,和什麼人踢是另一回事,這就是高俅的成功之道。徽宗與高俅在踢球的時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也是高俅成為火箭式幹部的原因。
歷史上,劉邦的父親、霍去病、曹操、梁冀...這些人都是足球狂熱愛好者。在宋代,象高俅這樣踢的一腳好球的大眾球星比比皆是,憑高超球技進身仕途也有許多。
柳永(柳三變)填的一手好詞,他的大哥柳三複則踢的一腳好球。真宗天禧三年,柳三複考中了進士,希望在朝堂之上找個靠山,大樹下面好乘涼。得知宰相丁謂也喜歡踢球,便想走丁謂的門路。只是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每天徘徊在相府足球場外等待機會。
上蒼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這天,丁謂在踢球的時候用力過猛,球飛出了牆外。等在外面的柳三複立即緊緊“挾取”,由此見到了當朝宰相丁謂。見到丁謂,柳三複挾著球拜見,拜了三拜後,又拿出身上自己寫的《蹴鞠經》請丁謂過目,前後一連六拜,每一拜,都要玩出一個花樣,球就象粘在他的身上,始終沒有掉在地上(每拜,毬起復於背、膂,幞頭間,公乃笑而奇之)。丁謂對柳三複的球技也早有耳聞,這時看的目瞪口呆,當即把他收為門客。
從史料記載分析,柳三複秀的應該是花式足球。
到了明代,蹴鞠人的社會地位低下,一度發展為妓女娛客的手段,成了放蕩冶遊的娛樂,朱元璋公開禁止軍中蹴鞠。清代蹴鞠活動更趨勢微,在現在老北京踢毽子中,依稀尚能看到一些蹴鞠的影子。蹴鞠,曾經有過的的無限風光,也成了遙遠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