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凡做學問者,真正稱得上“大家”的,對於世界文明有影響的人物,多數是精神上的富翁,金錢上的乞丐。 梵高一生窮困潦倒,在他死後,其傳世之作《向日葵》卻價值連城。與歌德巴赫猜想對話的陳景潤,生活可以說是一塌糊塗。就是我們尊為“聖人”的孔子,其晚年也是布衣裹身,粗茶淡飯,顛沛流離,且囊中羞澀,連最鍾愛的弟子顏回死後的棺材錢也拿不出。 不管什麼人,無論以前有多麼顯赫的成就,一旦迷上金錢,其學問每況愈下,名人變商人,最後變得只剩下錢了。 有一著名畫家,在窮困潦倒時,發奮圖強,孜孜不倦地追求繪畫藝術,視藝術為生命,曾經創作出許多蠻聲海內外的藝術精品。自從擔任某個行政職務後,地位高了,應酬多了,荷包裡的錢滿了,無心創作,很少出作品,就是出的作品也是“吃老本”或者藝術價值偏低,令人大跌眼鏡。 現如今教授做學問的越來越少,有句俗話形容的好:“這年頭,教授搖唇鼓舌,四處賺錢,越來越像商人;商人現身講壇,著書立說,越來越像教授。”
6
回覆列表
  • 1 # 5楽楽5

    做學問的追求的是完美、精準和傳播,而追求金錢的往往是不擇手段、投機取巧。其實從廣義上說二者並沒有太多的交集,而更多的倒是相互的利益關係吧,擁有金錢的人往往需要一些有學問的人來襯托出自己的高大尚,而擁有學問的人也同樣需要擁有金錢的人提供更優質的資源和環境。倒像是一句古話:不是冤家不碰頭!

  • 2 # 商務新觀察

    大家好!

    ”金錢與學問“到底是不是一對冤家呢?您現在還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

    仔細想來,其實未必!那麼”金錢與學問“是一對冤家又是從何而來呢?

    從根源上來說,這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一種誤讀!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丈夫當以”經世濟民“為大任。有道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儒家知識分子自古倡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正因如此,儒家知識分子自古以來皆清高孤高,視金錢為糞土。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更是儒家歷來對”君子與利“的一種修為觀念!可謂深入傳統知識分子之心已久矣!

    而子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就是說雖貧窮卻樂於道,當你貧窮之時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其實孔子眾弟子中也有很富有的比如子貢,就是一名富甲一方的商人!

    且看百家講壇有多少知識分子登上舞臺,揮灑潑墨、揮汗如雨發揮著自己的長項——學問,變成了名利場!您還能說”金錢與學問“是一對冤家嗎?答案顯而易見。

    可以這樣說,金錢代表物質,學問代表精神;物質與精神缺一不可。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從不矛盾,改變觀念,創新思想才是發展之道!

  • 3 # 楓染空凌975

    其實這個觀點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金錢和學問存在一定的關聯。在現在這個科技社會中,知識和科技決定了社會的發展,當一個人有了金錢,就會想去發展自己的事業,那麼就需要去學習了,當一個人有了學問,知識是可以創造財富的,金錢自然就有了,其實兩者並不是隔裂的。社會上很多有學問有知識的人,雖然對金錢不屑一顧,但是他們的工作回報是十分豐厚的,再例如一些暴發戶,本身就是沒有多少知識的,有了錢,就要想著如何去使用好這些錢,自然就去鑽研,所以個人認為這兩者並不是一對冤家!

  • 4 # 輕舟疾發

    若以物質來論金錢重要,若以精神來論學問重要。金錢能給你帶來一時物質上的滿足,也能給你寂寞和空虛。而學問卻武裝了你的精神頭腦,豐富了你的視野,開闊了你的胸懷。金錢只是滿足你物質生活需要的一件功具,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太累。

  • 5 # 經典影藝劇

    現如今金錢至上的社會,人首先考慮的是生存,每天面臨都是生活開支,不再向歷史過去,現如今金錢與學問是平衡關係,不會矛盾,有金錢未必有學問,有學問未必就有金錢。

    金錢與學問之所以平衡是因為人們追求它都沒錯,中國大專生,本科生,研究博士都是長達二十多年的學習,鑽研,古今中外專業方面都有獲取,要說有錢也不全都是,大多數可能沒有金錢,所以說有了學問未必就能有金錢,你還需要有把學問變成金錢的能力。

    同樣,有了金錢也未必就有學問,金錢不過是物質,有錢的人很多,都去研究學問了麼,沒有,這是因為有金錢的物質容易滿足,精神就不容易滿足,何況是曠日持久,達到有學問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最好的qq好友把你刪了,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