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生你又來搞笑

    有個單詞lithromantic ,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有人認為,lithromantic 是一種新的性取向,即“性單戀”。

    與其說這是一種性取向,不如說這是一種對待親密關係的態度——即迴避的態度。

    在平時生活中,性單戀者遇到對自己殷勤的人就會拼命想回避,但他們又不是討厭別人,他們會有談得來的同性和異性朋友。

    性單戀者會他人產生好感,但只要對方表現出想進一步發展的意思或者對我有好感,性單戀者就會立刻感到反感,嚴重的時候,還會有噁心的感覺。

    正因為這種原因,他們無法進入一段真正的戀愛關係。能讓他們持久地喜歡的,永遠是那些明確或暗中表示過“我永遠不會和你在一起的人”。

    但奇怪的是,他們在意識層面並不自卑,不覺得是自己配不上對方,或是對方配不上自己,他們只是,不想被喜歡的人喜歡。

    lithromantic的人,永遠被自己囚禁在單相思的角色裡。

    “You are a lover, not a lovee.”

    他們只能是給出愛的人,但卻無法被人愛。

    “單戀取向”的原因

    導致單戀取向者拒絕愛、厭惡愛的背後,其實是他們覺得自己不該,或無法得到他人的愛。

    對自身的不認同,導致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所以,當他們有好感的人也對他們表達出好感時,他們就會覺得哪裡不對:那麼美好的你,怎麼可以來愛我這樣的人呢?

    於是,他們漸漸成為了永恆的“單戀者”,總是迴避和厭惡他人對自己的好感和愛,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接納別人的愛。

    其實這種對自身不認同的背後,可能隱藏的真正原因是,單戀取向者具有迴避型的依戀模式。

    在60年代,英國的心理學家John Bowlby透過實驗,將依戀模式分為了三類:

    安全型依戀模式(Secured Attachment Style)

    焦慮型依戀模式(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迴避型依戀模(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其中,迴避型依戀模式的幼兒對母親的存在、離開、返回都十分的漠然。

    這是因為,幼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感受到母親無法滿足他們的依戀需求,從而透過迴避性的行為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需求。

    在幼兒長大後,這種已經習慣化的迴避和壓抑依舊存在於與他人的互動中。他們從“不接受母親的愛”,變成“不接受他人的愛”。

    研究表明,相比於安全型依戀者,具有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更少擁有親密關係,並且很少對其他人表露、坦白自己。他們總是儘量拉遠自己和他人的距離,不願意與別人親近。

    他們會主動地“限制”和“壓制”自己與他人的親密。所以,當他人表達了對自己的喜愛時,他們會排斥,會感到厭惡。

    其實,“性單戀者”內心深處需求著愛,他們只是無法建立起將愛輸送進心裡的管道。

    (以上來自於網路)

  • 2 # 川人劉女俠

    怎麼可能呢?這個問題不存在的,你若喜歡一個人,肯定是有與自己相同見解品位及各方面思想上都接近的那種人,正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君子所見略同而惺惺相惜是也!所以兩個相接近的人相交往,你總喜歡他,他不可能沒事感覺的,如同另一個自己的,必定會互相的欽佩仰慕而漸生情愫的,所以必會是兩情相悅,而互生好感而從最初的喜歡或變成一種依賴,一種迷戀,或產生更多的情感,即所謂的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補鈣多年,還是缺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