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oung152333879

    買的是初一13:45的電影票,看過的總體感受就是一般,開頭緊接第一部的劇情展開敘事鋪墊,中間劇情還是不錯的,但還是存在很多瑕疵,結尾草率而且不是一般的草率,相比第一部差之甚遠!

  • 2 # 雨妖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怪吃瓜群眾,二怪無良片商。

    不能否認,如今看電影早就成了春節期間華人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但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依從自己內心意識去選擇影片,恐怕佔比不會超過半數。那剩下的人呢?盲目跟從。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幾乎遍佈全年各個檔期,並非春節檔獨有。但為何春節檔最為明顯呢?一來,春節檔觀影人群基數大,其中包括了不少平時很少觀影的人群,他們很難透過自主意識去選擇影片,“從眾”顯然就成了最穩妥的辦法。二來,春節檔觀眾通常是以家庭、朋友等多人小團體為主,即便是一些經常走進影院,具備自主判斷分辨影片質量的觀眾,也難免會有照顧他人感受的心理——“我”選,片子不好會遭到他人責怪,保不準還被人說成“天天看電影,一點都不懂”;根據票房選,不好也沒有“我”的責任。就這樣,在第一批口碑尚未出爐之際,排片、票房暫居首位的《捉妖記2》自然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

    當然,把責任全部怪罪到觀眾頭上,顯然有失公允,畢竟就算包括叔兒在內的很多媒體記者、影評人也經常出現判斷失準的時候,更何況普通影迷?說到底,問題的根源還在於片方、宣傳方的營銷策略。拋去沒有事實證據的“偷票房”傳聞不提,上一部《捉妖記》拿下的華語影史第一票房紀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捉妖記2》最好的宣傳。在第一波口碑尚未出爐之時,電影上映第一天,院線方從利益方面考慮,自然會選擇給《捉妖記2》多排片,排片上去了,票房自然會高,而從觀眾角度看,在潛意識中自然也會將《捉妖記2》作為第一選擇。此外,在電影市場還存在很多不便明說的原因,譬如票補、片方對院線方排片多的金錢回饋,以及偷票房、買票房等情況。當然,《捉妖記2》是否存在此類情況,由於沒有真憑實據叔兒也不好多說,大夥知道這樣的操作就好了。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第一波口碑出爐,《捉妖記2》的單日票房如今已經下滑到了春節檔第三位,這既說明了國內觀眾自主選擇意識的增加,也是對《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最好的肯定和回報。

  • 3 # 史上最偉大的評論家

    群眾都是在第一部的基礎上懷著期待去看的。誰知道第二部那麼無聊?敢情是拿30塊去看胡巴賣萌。劇情老套,我真的真的忍不住說一句,為什麼從編劇到導演到演員,都沒意識到他們的電影多無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遊戲旅行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