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斌格謙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去電影院看場電影已是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即使你再怎麼把看電影當成平常的事,去過N多電影院,也總能看見爆米花的身影,而且時不時就會碰見幾個妹子或者年輕小情侶捧著爆米花,邊看電影邊吃。雖然有點暴露年齡,但是我這“老人家”就不明白了,你們看電影的時候為什麼要吃爆米花呢?

    文化說

    大家都知道電影不是中國本土的,爆米花也同樣。在如今什麼都喜歡和文化扯上關係的時代,電影有電影的文化,爆米花自然也有爆米花的文化。美國作家安德魯·F·史密斯(Andrew F.Smith)就專門寫了一本書《“爆”文化:美國爆米花的歷史》(《Popped culture: a social history of popcorn in America》)來介紹爆米花在美國的歷史、發展和演變。

    據說把玉米爆成爆米花的這種吃法是南美印第安人發明的,傳入美國後,加之蒸汽機的發明,在這個以玉米為主要糧食的國家迅速傳播開來。大街上、馬戲場隨處可見吃爆米花的人,可是爆米花卻不允許進入電影院,因為電影在當時極力想被定位為高階藝術,加之又是無聲電影(雖然電影院有樂隊專門為之配音),大庭廣眾吃東西被認為不雅。但是聰明的商人肯定不想放過電影院的商機,便在電影院門口擺起小攤賣爆米花,後來經濟大蕭條,企業紛紛倒閉,電影院也不例外。於是電影院為了提高收入,便捎帶賣些零食和簡單的糖果,爆米花和電影院第一次聯絡起來。二戰期間,糖類出口國菲律賓等切斷了對美國的貨源,美國實行食糖管制,糖果和碳酸飲料也隨之短缺,爆米花變成了電影院獨樹一幟的零食。再到後來隨著爆米花技術的改進以及微波爐的出現,使得爆米花更加興盛。隨著電影文化的輸出,爆米花也隨之出現世界各地。如今在美國甚至世界,爆米花文化已經形成,爆米花成為看電影時必吃的零食。

    利益說

    前面提到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依靠爆米花生意保住了一些電影院,可見爆米花為電影院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2010年北美的票房約110億美元,而爆米花就賣了10多億美元。而2013年,萬達院線賣爆米花的收入高達3.9億元,怪不得我們的思聰老公可以豪氣請妹子吃一年的爆米花。所以各個影院都瞅準了爆米花的暴利,而且禁止外帶零食。那麼,廣大男網友就叫囂:“你只賣爆米花,你TM說,讓我吃什麼?!”

    聲音說

    現代電影不同於中國的戲劇,相比去戲院聽戲,電影與觀眾的互動大大降低了,聽戲時的叫好鼓掌的熱烈氣氛統統不需要了,所需要的只是觀眾安安靜靜地去看去聽去感受,過去聽戲時吃的乾果茶點,當然也就不存在了。同時由於現在爆米花加工工藝的提升,爆米花已經可以做到入口即化了,不會發出太大的聲音,不像瓜子薯片發出比較響脆的聲音,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不會影響他人觀影心情,遇到電影情界不好時吃爆米花還可緩解無聊。

    氣氛說

    過去聽戲吃點糕點瓜果,嗑會兒瓜子,再呷幾口茶,講求的是氣氛,不時的叫個好鼓個掌要的是熱鬧。現在看電影,觀眾講究氣氛的習慣傳了下來,只是用爆米花代替了所有吃食。另外在現在中國產爛片當道的時候,遇到無聊情節時,吃兩口爆米花比玩手機更不容易破壞氣氛。

    味道說

    剛進電影院,就能聞到爆米花濃濃的香甜味,許多吃貨估計早已忍不住了,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總強過邊看電影邊吃韭菜盒子千萬倍。

    重量說

    現代人大有越來越懶的趨勢,除了手裡拿著手機不嫌累之外,拿張紙都會喊抻的胳膊疼,可是看場電影又管不住吃貨的嘴,一大包爆米花量足吃得久,重量輕又不會太累,所以就選它吧。

    時效說

    吃過打包的快餐店的炸薯條嗎?軟趴趴的難吃極了,有考究的網友算出7分鐘是炸薯條的生命長度。不僅是薯條,好多食物都講究吃的時效性,煮熟後在一定時間內消滅它才能品嚐它的美味。爆米花是電影院現做的,現買現吃,不會錯過它的最佳食用時間,香酥可口,味道還是不錯的。

    生理說

    爆米花在製作的時候,會加入奶油和蜂蜜,使得爆米花含有很高的糖分,而糖份會對的腎上腺素的提高起到增益的效果,讓人們在看電影時不會犯困,而且非常的興奮,尤其是在看動作片的時候。當然有人會說巧克力呢?糖呢?所以這一說法只是一部分原因吧。

    心理說

    看電影吃爆米花這種行為可以扯到很多心理學觀點。

    從眾心理:看著別人買,你也有想買的衝動;別人帶著妹子去看電影都買爆米花,你帶著妹子去不買行嗎?就那麼想當單身汪嗎?

    固定行為模式:太多從眾心理過後,當人們進入電影院後,就近乎本能的要去買爆米花。也就是說電影院這一環境,這一種條件激發了人們的固定行為模式,不自覺的就買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人們看電影尤其是看恐怖電影的時候,精神會高度緊張,潛意識裡就要求人做點別的分散一下注意力,從而緩解這種緊張的情緒,而吃爆米花能比較簡單的緩解這種情緒。

  • 2 # 拾荒不昧

    看電影吃爆米花是一種純正的美式風俗。後來,慢慢傳入中國。

    吃爆米花一直是美華人休閒娛樂時的主要零食。從20世紀初開始,看體育比賽、雜耍節目、去遊樂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吃爆米花。

    爆米花及零食正式引入電影院是30年代後的事情。

    主要原因是經濟方面的,大蕭條期間電影院經營困難,開源增收的壓力很大。所以一些非從屬於五大片廠(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福斯、雷電華)的獨立影院開始賣些簡單的糖果。它們嚐到了甜頭,於是這種做法迅速推廣開來。

    30年代幾乎每家電影院都有了自己的小賣部。

    糖果之後是爆米花。

    30年代後期,爆米花售賣裝置成為電影院的標配。

    為什麼觀眾對爆米花的接受度這麼高呢?

    其次,爆米花這款產品本身十分優秀,適合觀看電影時吃。

    爆米花無殼,易保持影院清潔。

    爆米花吃起來沒有聲音,不像瓜子,不會影響到其他觀眾的觀影體驗。

    爆米花新鮮好吃,便於售賣,減少觀眾從場外帶入其他食物。

    爆米花是高熱量甜食,能夠短時間內提升人腦內多巴胺分泌水平,使人注意力集中並感到愉悅,提升觀影體驗。久而久之,就會在腦內形成一個獎賞迴路,使人喜歡上在看電影時吃甜食。

    當然,影院的氣氛也起了很大作用。

    中國觀眾喜歡嗑瓜子和吃花生,是由於之前中國觀眾觀賞的以唱戲,相聲,評書為主,需要起鬨熱鬧等現場氣氛,瓜子不影響反而有助氣氛營造,而進入銀幕時代,觀眾存在感被削弱,於是中國觀眾也隨北美傳過來的傳統,吃爆米花 。

    同時不是每部電影都能每一秒都吸引觀眾 ,尤其在爛片霸佔銀幕的時代,很容易會有無聊的場景情節,觀眾無事可幹,爆米花成功地阻止了觀眾打電話,玩遊戲,讓觀眾的手有事可做。

    最後,男女青年在黑暗中吃爆米花時,雙方的手會有意無意地產生觸碰。 愛情也許就在爆米花上面萌芽了。情侶一起看電影吃爆米花,更是能拉近彼此感情的事情。

  • 3 # 使用者171167788

    如果換做你當電影院老闆你會選擇銷售什麼零食呢。

    肯定首選成本低,價格高的暴利產品了,爆米花,一杯玉米可以爆幾大桶,成本不超過1元錢。

    第二點,吃完之後不會產生,或者只產生少量的垃圾。這樣會節省打掃衛生的人力成本。所以你沒有見過電影院賣瓜子等帶皮的零食。那是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了。

    第三點吃的時候沒有聲音,不會影響到大家看電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羅裡貝里齊達內發聲,不解本澤馬為何無緣法國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