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說明,民族與種族不同,民族往往意味著獨特的身份認同,而種族則不一定。
多元民族的國家治理難度更高,也更容易走向分裂。因為民族身份背後是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這些特點會讓同一個民族的人相互認同和相互團結,具備共同身份,與此同時也讓他們與其他民族區分開來,特別是宗教和語言,會讓民族差別上升到政治博弈層面。例如,魁北克的法國後裔就與加拿大其他地區的英國後裔存在宗教(天主教與新教)、語言教學和使用(法語和英語)等方面的差別,這種區別導致魁北克要求特殊的自治權。在俄羅斯,若干自治共和國也是基於其主體民族而建立的。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的解體是因為奧地利族和匈牙利族相互不買賬;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解體也是因為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難以共處。
多元民族的國家要將不同民族整合進同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包容性的政治體制,並在財政上特別關照弱勢民族,例如蘇聯長期對中亞的加盟共和國提供財政補貼,成為俄羅斯主動要求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多民族國家還往往會推廣統一的語言和歷史教學,例如蘇聯推廣俄語,並在整個蘇聯境內灌輸俄羅斯為主體的歷史記憶。
多元種族的國家治理難度很高,但是不一定會面臨分裂威脅。以美國為例,美國存在亞裔(包括華裔、日裔、印度裔等)、拉丁裔(西班牙人、墨西哥人等)、非洲裔(黑奴的後代)以及主體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早期英國移民的後代)等。但是這些不同族裔除了膚色的差別,在政治理念(對美國政治體制和憲法的認同)、語言(都掌握英語,且不同地區能夠無障礙交流)等方面保持共同性,且都認同自己是美利堅人,在政治身份上是“美華人”。再加上美國是典型的世俗政體,宗教差別影響不大。因此,種族和民族身份並未妨礙他們對“美華人”這一身份的認同。例如我接觸的一個華裔美國外交官,雖然言談舉止讓人頗有親近感,感覺是自己人一樣。但是他言必稱“中國”,這個“中國”就是美國,體現了其“身份自覺”。因此,在美國這個“種族大熔爐”裡,種族身份讓位給“美華人”這一更大的身份,從而確保了國家的凝聚力。
美國在種族和民族整合方面成績卓著,超越大部分國家。印度也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印度民族、種族眾多,且存在數百種地區語言,識字率低的居民,如果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經常難以相互溝通。但是,即便如此,印度政府透過各種手段,特別是包容性的印度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特殊利益,從而將他們粘合在統一的印度裡面。去年我去印度訪問,參加了他們的國慶閱兵,發現在遊行環節,每個邦、甚至每個中央部門,都有代表自己的“花車”駛過廣場。而不同的閱兵方隊也往往來自不同的地區。這就體現出印度對地方特色的重視,換言之對地方身份的充分尊重。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俄羅斯種族並不複雜,其亞裔人口較少,且主要居住在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亞中北部。穆斯林主要在南部邊境地帶,且人數較少。主體民族斯拉夫族自解體以來一直占人口的70%以上。而且總體上,俄羅斯充分發揮了俄語的民族紐帶作用。例如,俄羅斯駐華使館的高階參贊申成赫就是北韓族人。但是他除了長相之外,其他各方面都是一個標準的俄羅斯人,也言必稱俄羅斯的利益。
總而言之,包容性的政治框架、語言和政治理念共同塑造的“更大”的民族身份,例如俄華人、美華人、印度人,是美國、俄羅斯、印度三國克服種族多元問題的重要經驗。
首先必須說明,民族與種族不同,民族往往意味著獨特的身份認同,而種族則不一定。
多元民族的國家治理難度更高,也更容易走向分裂。因為民族身份背後是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這些特點會讓同一個民族的人相互認同和相互團結,具備共同身份,與此同時也讓他們與其他民族區分開來,特別是宗教和語言,會讓民族差別上升到政治博弈層面。例如,魁北克的法國後裔就與加拿大其他地區的英國後裔存在宗教(天主教與新教)、語言教學和使用(法語和英語)等方面的差別,這種區別導致魁北克要求特殊的自治權。在俄羅斯,若干自治共和國也是基於其主體民族而建立的。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的解體是因為奧地利族和匈牙利族相互不買賬;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解體也是因為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難以共處。
多元民族的國家要將不同民族整合進同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包容性的政治體制,並在財政上特別關照弱勢民族,例如蘇聯長期對中亞的加盟共和國提供財政補貼,成為俄羅斯主動要求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多民族國家還往往會推廣統一的語言和歷史教學,例如蘇聯推廣俄語,並在整個蘇聯境內灌輸俄羅斯為主體的歷史記憶。
多元種族的國家治理難度很高,但是不一定會面臨分裂威脅。以美國為例,美國存在亞裔(包括華裔、日裔、印度裔等)、拉丁裔(西班牙人、墨西哥人等)、非洲裔(黑奴的後代)以及主體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早期英國移民的後代)等。但是這些不同族裔除了膚色的差別,在政治理念(對美國政治體制和憲法的認同)、語言(都掌握英語,且不同地區能夠無障礙交流)等方面保持共同性,且都認同自己是美利堅人,在政治身份上是“美華人”。再加上美國是典型的世俗政體,宗教差別影響不大。因此,種族和民族身份並未妨礙他們對“美華人”這一身份的認同。例如我接觸的一個華裔美國外交官,雖然言談舉止讓人頗有親近感,感覺是自己人一樣。但是他言必稱“中國”,這個“中國”就是美國,體現了其“身份自覺”。因此,在美國這個“種族大熔爐”裡,種族身份讓位給“美華人”這一更大的身份,從而確保了國家的凝聚力。
美國在種族和民族整合方面成績卓著,超越大部分國家。印度也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印度民族、種族眾多,且存在數百種地區語言,識字率低的居民,如果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經常難以相互溝通。但是,即便如此,印度政府透過各種手段,特別是包容性的印度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特殊利益,從而將他們粘合在統一的印度裡面。去年我去印度訪問,參加了他們的國慶閱兵,發現在遊行環節,每個邦、甚至每個中央部門,都有代表自己的“花車”駛過廣場。而不同的閱兵方隊也往往來自不同的地區。這就體現出印度對地方特色的重視,換言之對地方身份的充分尊重。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俄羅斯種族並不複雜,其亞裔人口較少,且主要居住在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亞中北部。穆斯林主要在南部邊境地帶,且人數較少。主體民族斯拉夫族自解體以來一直占人口的70%以上。而且總體上,俄羅斯充分發揮了俄語的民族紐帶作用。例如,俄羅斯駐華使館的高階參贊申成赫就是北韓族人。但是他除了長相之外,其他各方面都是一個標準的俄羅斯人,也言必稱俄羅斯的利益。
總而言之,包容性的政治框架、語言和政治理念共同塑造的“更大”的民族身份,例如俄華人、美華人、印度人,是美國、俄羅斯、印度三國克服種族多元問題的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