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楷書13

    學生三千隻是個大概,又不是一次教這麼多。若以現在情況看,一個教師一年教兩個班,一個班50人,10年就是1000人,30年就達到3000人。有的老師,尤其是教班多的,教齡又長,所教學生數遠超這個數。

  • 2 # 雕刻歷史

    孔子弟子三千的說法最早源於《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但古代的很多數字其實是虛指,即只是形容數量很多的意思,而不是實指其數。“孔子弟子三千”也屬於這種情況。

    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司馬遷又記述“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又七人’”,在其他地方又說是七十二人。大體上就是,孔子門下弟子很多,但學業精湛有所作為的只有七十幾個。而《仲尼弟子列傳》中所記載的有姓名可考的孔子弟子也不足百人。

    歷史記載,孔子剛過而立之年就開始授徒講學了,一直到他73歲去世,他作為一名老師的生涯有四十多年。而且他又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以致他門下從事各行各業的年齡參差不齊的學生都有。比如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而曾參卻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並且曾參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的學生。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或許得到過孔子幾次當面教誨,然後拜其為師,但此後與孔子卻再無交集,這在當時也被視為孔子弟子。這有點類似今天的大學課堂,一位學生選修了某位老師的課程,事後把這位老師稱為自己的業師。

    當然,孔子的弟子為數眾多,並且不少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大展身手,或者在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巨大,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通觀《論語》,不難發現孔子對學生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很多次因為學生的不幸遭遇而失聲痛哭。他教育學生的教材就是傳統的“詩書禮樂”,但孔子賦予了自己的新的解釋,這些解釋逐漸成為了儒家學派的基本價值觀念。

  • 3 # 江雪寒

    故事要從公元前496年講起,話說,當時時任魯國大司寇的孔子因發動“隳三都”事件,與魯國三家掌權大夫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後受到排擠,迫不得已,帶著幾個弟子流亡國外,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話說,這一天他和弟子們來到了衛國一個叫“儀”的地方,已經人困馬乏,孔子準備休息幾天,在這裡講講課,補充補充能量,吸納一些粉絲在繼續趕路,因為,孔子發現自己的粉絲越來越少了,他到了很多地方,幾乎很少有人願意聽他的道理,那些一開始願意追隨他的粉絲,對他也越來越沒有了信心,就連他身邊這幾個最忠實的粉絲,供奉過臘肉拜過師的弟子們也整天唉聲嘆氣,哭喪著臉,若再繼續趕路的話,孔子恐怕最後只剩下自己一條光桿司令了,但,這還不是他最擔心的,孔子有更高的志向,他對弟子們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可是,弟子們難免不會抱怨,本以為跟著老師既能修道,又有肉吃,可如今粉絲們越來越刁轉了,蹭學也就罷了,怎麼連一條臘肉也不願意供奉出來呢,還真以為我們是喝西北風長大的不成?那天晚上,孔子獨坐在屋子裡,想整理整理思路,好好梳理一下這些年自己零碎的思想,最好能形成一個系統,在這之前,他對弟子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孝悌和禮儀方面的東西,今天,他想把思想境界在提高一些。孔子回憶起一件事兒,當年他為說服魯國國君成為自己的粉絲,曾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個主張,孔子最初也是受他的老師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啟發而想到的,但他又不好意思告訴國君來龍去脈,怕說出後,國君對他生起盜用抄襲嫌疑,有辱斯文。於是他舊瓶裝新酒,換了一個名詞,稱之為“為政以德”,但為了讓國君理解這四個字中所蘊含的“無為而治”的奧妙所在,也為了能夠博得國君的賞識,他不惜厚著臉皮拍了國君的馬屁,當時,一激動,竟把馬屁都拍到了天上,把國君誇成了天上的“北極星”,他當時還循循善誘的對國君說:“國君呀,你看看那天上的北極星,它一年四季都呆在那個位置上一動不動的,只需閃閃發光幾下, 就能讓周邊的群星圍繞、簇擁著它轉個不停啊,想一想,這是什麼道理呢?”但,結果呢?國君好像沒聽明白,對他睬都不睬。孔夫子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的回到家裡,他有種顏面喪盡的感覺,以後還怎麼混啊,想死的念頭都有了,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的心靈還沒那麼脆弱。後來,他終於想通了,不是自己的主張不對,主要是由兩點原因造成的:一是國君沒有實權,國家的權利都掌握在三家大夫手上,即便聽進去他的意見,也很難執行的下去;二是:以後應該少講“德”這個字,這個字從周朝到現在都講了幾百年了,人們頭腦裡對這個字眼已經麻木、聽不進去了。況且老子已經把“德”字講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了,我再繼續講下去也沒多少什麼新意,一定得整點新詞,新概念才行。那,該講些什麼才好呢?那時,孔子還沒有想出什麼更好的創意來。今夜,孔子又想起這件事情,不禁陷入了沉思中,他又想起了老師老子的話來,老師曾告訴他一句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他不禁感嘆,如今,這天下無道久矣,就連“德”字也很少被人提及了(知德者鮮矣!),統治者們過著醉生夢死、聲色犬馬的生活,我孔子這麼多年來,就沒見過一個好德如好色的人(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即便還有這樣的人存在,也一定是瀕臨滅絕的稀有動物了吧。看來老師的“道德”思想是挽救不了這個社會了,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了。

    孔子反覆默唸著老師的話,當唸到“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一句時,忽有所悟,他想既然道、德都不能多講,那麼後面就剩下仁、義、禮了,那我不如就把“仁”作為重點來講吧,並且老師也沒有講太多關於“仁”的東西,正好我給補齊,想到這裡,孔子來了靈感,他想到了九個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想到此,孔子不禁暗自高興了一陣子,自言自語的說:“我以後就依靠著“仁”這個招牌思想行走天下、招攬粉絲啦!”孔子反覆的默唸著這九個字,仍覺得意猶未盡,心想:“道、德、仁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的思想理論,是比較抽象枯燥的東西,如何才能激發起人們學習瞭解它們的興趣呢?”他一拍腦袋,又有了主意,應該讓人們從各自的愛好興趣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從興趣出發去學習是最快的,並且這個興趣最好是琴、棋、書、畫等高雅的、有情操的藝術,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覺得它們的高貴,並且學習起來也不會感覺到枯燥乏味!好主意啊,好主意!於是,他提筆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後面又補了“遊於藝”三個字。至於禮呢,孔子想盡管當今時代已是禮崩樂壞,連老師老子都批判它是“忠信之薄,亂之首”,甚至號召人們“攘臂而扔之”要拋棄掉它虛偽的外衣。但說不定人們有一天能夠從這點殘存的形式上,重新認識並回歸道德呢,因此,還是要留著它,並且禮是孔子的看家本領,是他最擅長的,另外,構建社會秩序還是需要禮的,不能扔掉,應該把它撿起來,重新打磨,去偽存真,讓人們知道什麼才是禮的真正的本質。想到這裡,孔子又想,既然我的主要思想是講仁和禮,那麼,就不能再沿襲老師的“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兩句話了,得想辦法將仁和禮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理論才更有說服力,怎麼結合呢?孔子反覆琢磨著老師的“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一句話,又有了新的發現,既然老師說“仁”是一失再失而流到“禮”的,那麼,現在我把“禮”一步到位復歸到“仁”不就行了嗎?對!就是“復禮”,那麼,該如何“復禮”才能夠歸於“仁”呢?正當孔子在屋裡踱來踱去的冥思苦想的時候,弟子顏回一推門進來了。孔子問:“回,有什麼事嗎?”顏回說:“請教夫子,如何才是仁呢?”這一問,讓孔子大吃一驚,他愣愣的盯著眼前這個骨瘦如柴、性格剛毅、神情木訥的弟子,足足持續了三分鐘,他從顏回的身上隱隱約約搜尋到了“仁”的影子,又想起顏回平日那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節制自己慾望而又無憂無慮的快樂的樣子。他立刻找到了確定的答案,脫口說道:“克己復禮曰仁。”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復歸禮的本質這就是仁啊!”孔子驚喜的看著顏回,說:“回呀,你沒發現你就是仁人君子的傑出代表嗎?你跟隨我這麼久,為師發現你的心一直都不曾離開過仁啊,你最善於透過克服慾望來淨化自己的心靈啊,而你的師兄弟們都不能像你這樣的堅持啊,他們也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啊!”顏回聽完,茫茫然,似懂非懂。孔子接著說:“如果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復禮’的境界,就’天下歸仁焉’。修習“仁”完全是靠自己內求啊,怎麼可能從別人那裡得到呢。”顏回聽完接著問:“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孔子答道:“要靠禮啊,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禮的現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回聽後,說:“弟子雖然遲鈍,但一定奉行老師的這些話。”這天晚上,孔子思路大開,初步構建出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不過他知道,閉門造車還不行,必須還要在實踐中去驗證它,要讓更多的人學習、踐行才行。

    孔子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粉絲來跟著他修學“仁”道。但現實情況是99.99%的人是“不仁”的,所謂“不仁”一是因為這些百姓在孔子沒來之前根本不知道“仁道”是個啥玩意兒,關於“仁道”知識,就連老師老子也沒講過多少內容,而天子王侯們更沒將此向老百姓們重點科普過。因此,這玩意兒還屬於新生事物。二是以百姓們目前的水準來看,還遠遠達不到孔子所制定的關於仁的道德標準要求。因此,大字報貼出後,好幾天過去了,當地的百姓好像沒什麼反應,這讓孔子十分著急,出師不利,這第一招失靈了。孔子轉念一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看來老百姓們還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啊,我不能任由他們不聞不問,必須想辦法讓他們知道我為何這樣做才行。於是,孔子趕緊把那位官員找來,商量辦法,那官員說:“夫子啊,你大字報上的標語是非常的犀利啊,奈何,當地的百姓多不識字,也沒有識字的書生們教他們啊,即便有人教,那些書生們也懂不得幾個大道理啊,您這麼高深的道理,應該先給那些書生們普及一下才好。”孔子一聽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在這裡,他想既然是文化大革命,應該從這些書生們開始才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對!那先給這些人洗洗腦,他們洗完腦回去後,自然就影響到身邊的百姓們了。於是,他又拜託這位官員把當地的書生全都招募來,給他們上堂課。那官員答應後,就告辭回去,四處張羅人去了,暫且不表。我們且說說孔子這六條標語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幾條大字報的內容,足以彰顯孔子教化人心的功底和本領是多麼的深厚和高超。但是,要想讓百姓們跟著孔子學這樣一個東西,確實是個技術活,好在孔子深通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設計的這六條標語可謂層層緊扣,步步逼人,就如一資深老練的大醫師在手術檯前從容不迫的向人們解剖一具美人的屍體一樣,他先用美人國色天姿、如夢如幻、妙不可言的胴體吊足人們的胃口,然後再將血淋淋的軀體無情的甩到他們的面前,接下去,在用一把無比鋒利的手術刀把“不仁”和“仁”一片片的切割下來,用放大鏡一點點照給他們看。很快,那官員就召集到一大幫書生來到孔子門前,擺好小馬紮坐好後,準備親身聆聽一下從外地遠道而來的孔老夫子,到底念得是那本經。孔子站在門前臺階上,開始了他的演講。下面,我們就來領略一下孔子的解剖藝術:第一條標語,孔子先從正面給人們描繪了一個極其美好的藍圖,他說:“各位,試想一下,如果大家能在一個充滿仁道、仁德的世界裡居住、生活的話,那樣的人生將是多麼的美好啊!”然後,他又從反面給人們刻畫了一個極其悲慘的世界,他說:“然而,如果不幸流落到一個沒有“仁道、仁德”的世界裡,就不能得到智慧之光的照耀,這輩子恐怕再難看到光明與希望,只能在黑暗與痛苦中掙扎了。”接著,孔子拎著閃閃發光的小刀,面對世人表情嚴肅的發表了一通讓人徹底顛覆三觀、洗心革面的演講詞:一個不講“仁德、仁道”的人,是不具備“適應長期窮困生活”的素質的,他會整天失之若驚,就像被扔進油鍋一般,倍感煎熬和折磨;他也不具備“適應長期安樂生活”的素質,他會整天得之若驚、樂不思蜀,最後因慾望膨脹、玩物喪志、不擇手段而招致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悲劇!只有懂得“仁道”的人才能避免以上兩種禍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而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會時刻以“仁道”作為最有利的生活規範。只有懂得“仁道”的人,才知道如何用“智慧的方法”去表達喜歡或厭惡某一個人。若果一個人能夠立志修學“仁道”的話,我敢保證他一輩子都會順順利利的。榮華富貴,每個人都想要!不光是你們,我自己都想要!但是,若不能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的話,我對它碰也不會碰!貧窮與低賤,每個人都厭惡,不光是你們,我也厭惡它!但是,若不能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的話,我寧願處於貧賤之中!君子如果離開了“仁道、仁德”,就不配叫君子!真正的君子,是時時刻刻不會背離仁道、仁德的,哪怕短短一頓飯的時間,他也不會背離!即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他也一定會嚴格按照“仁道、仁德”辦事!即便是在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時候,他也一定會嚴格按照“仁道、仁德”辦事的!孔子慷慨激昂的演講完後,本以為下面的人會像打了雞血一樣的激情澎湃,沒成想,往臺下一看,頓覺兩眼一黑,差點吐血。只見臺下大部分書生們一個個東倒西歪,呼嚕聲四起。孔子的話,竟成了世界上療效最好的催眠藥!這要是被那些所謂的心理學大師們知道,該是多麼的汗顏啊!孔子強打起精神,緩緩的抬起頭,望著蒼天,喃喃的說:“蒼天啊,我好遺憾啊,都幾十年了,你竟然還沒有讓我遇到一個愛好“仁道之事”的人出現啊,也沒讓我遇到一個厭惡“不仁道之事”的人出現啊!一個愛好“仁道之事”的人,他的人品是多麼的無可挑剔啊;一個厭惡“不仁道之事”的人,他的性格,也絕不會讓“不仁的人”靠近自己的啊。可是,我的眼前,為什麼就出現了這麼多“不仁的人”呢?這,難道是老天在考驗我嗎?他轉念又反思:“人而不仁,疾之己甚,亂也。”我不能對他們過於痛恨,物極必反,可能是我剛才的話太高大上了,過於空洞了,應該多對他們講講道理才行。然後,他緩緩的放下頭,用手指著眼前這幫睡意朦朧的書生們,說:“你們中間,竟然就沒有一個人願意擠出哪怕一天的時間來修學“仁道”嗎?哎!我還沒見過連一天時間都擠不出來的人呢,即便真有這樣的人,我也沒見過啊。”如果你們願意花一天時間來學習,我肯定讓你們明白的很多,或者你們有什麼問題,現在也可以提出來,我們來交流交流。孔子話音剛落,臺下一個書生打著哈欠說:“孔夫子啊,你雲裡霧裡的講了半天,都把我聽迷糊了,我感覺你講的仁離我們十萬八千里,遙不可及啊,還不如回家睡覺做個好夢舒服呢,回見了您。”說完,拍拍屁股就走了。孔子望著他的背影,鄙視的說:“仁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要仁,仁就來了。只有中等資質以上的人,我才可以告訴他這其中的奧秘;對中等資質以下的人,我是絕不會告訴的。”這時,臺下又一個身穿破舊衣服的書生站起來說道:“夫子啊,不是我不想跟您學啊,是沒有時間啊,還是先混口飯要緊啊,等以後混好了,再來給您學吧。”說完也想走。孔子把他叫住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時不我待啊,你明天早上若能來聽我講一天課的話,我保證你聽完後,一定會有脫胎換骨、死而無憾的感覺。

    那書生一臉驚慌的說:“夫子啊,我可不想死啊,家裡還有妻兒老小,窮就窮點吧,好死不如賴活著啊。”孔子聽完一笑說:“你誤會我的話了,學了仁不是讓你立刻去死,而是讓你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就再不會懼怕何時會死了。作為書生,不應該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啊,老百姓們一聽到仁,比看到水火還害怕,可是,這麼多年來,我看見過有人被水淹死、被火燒死的,但從未見過有人踐行仁道後會死的。水火無情,但仁者愛人啊!”那書生又問:“請問夫子,您說您到現在還沒有遇到一個仁者,那麼請問從古至今,有沒有出現過您所說的仁者呢?也好給我們作個榜樣。”孔子答道:“當然,遠在殷朝的時候就有了,殷朝的微子見紂王無道,寧可辭職不幹,箕子勸紂王,見他不聽,便披髮裝瘋,被降為奴隸。比干屢次強諫,激怒紂王而被殺。他們三位都有仁者風範,是仁人志士們的楷模啊。”那書生一聽,又嚇了一跳,說:“您剛還在說仁者不會死,比干不是死的很慘嗎?”孔子答道:“此話差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比干雖被殺,但他卻把仁道發揚光大了,自己也流芳千古了。”那書生還是覺得孔子的理論,前後似乎矛盾,正想開口辯駁,孔子的弟子曾子走上前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點點頭,微笑著對曾子說:“參呀,你真是當仁不讓於師啊”說完,孔子又陷入沉思,心裡想:“難道這是我的錯嗎?是我危言聳聽,把仁說的太嚴重了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那我以後還是少講一點為好。”此時,又有一位身穿狐貉皮袍模樣的書生站了起來,笑嘻嘻的說:“孔夫子啊,您把仁說的這麼好,連我都動心了,不過我還是有個問題想請教請教您啊,既然仁這麼好,它能當飯吃嗎?能讓我身邊這些出生寒門的朋友們,脫貧致富,過上如我般錦衣玉食的生活嗎?” 這話一下子說到了不少書生的痛點上,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臺下頓時一陣騷動,是啊,是啊,仁能當飯吃嗎?仁能讓我發家致富嗎?仁能讓我升官發財嗎?....他們紛紛問。孔子聽完,哈哈大笑道:“一個讀書人,若既想專心追求仁道,又卻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為恥辱,像這樣的人,也根本不配和我討論仁道!”接著,他迴轉頭,指著正立在一旁的弟子子路對那書生說:“你看我這名弟子,我看這世上敢穿著破舊棉袍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在大街上站在一起,且不認為這是可恥的人,大概只他了吧。”子路一聽,低頭一看自己的破棉襖,在一瞅那書生的穿著打扮,頓覺不好意思起來,孔子見狀,大聲鼓勵說:“子路,胸懷坦蕩,不必害羞!這樣才是一副有道者的樣子!”子路聽了老師的誇獎後,立馬昂頭挺胸,腰板挺得越發的直起來。那位書生聽到孔子的話,一開始心裡很不痛快,心想著這個夫子怎麼會是這樣的人?不好好講道理,卻拿大話來壓人,不過後來聽孔子一拿子路和自己對比,看著子路那副自信十足的樣子,不覺又對孔子稍微轉變了態度,心想:這老夫子肯定有兩下子,不然怎麼能馴服得了這樣一個莽漢呢?於是,他向孔子拱拱手,繼續說:“夫子見諒,恕我冒昧,還請夫子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一個讀書人該如何權衡精神與物質呢?只追求仁道,連飯都吃不上的話,豈不會餓死?”孔子見他是誠心求教,點點頭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即便是耕田種地的人,也常會餓肚子;堅持學習的人,也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啊。”書生聽後微微點頭,對孔子生起一絲敬意,他又接著說:“請教夫子,我是一商人,該如何做才能符合仁呢?”。孔子答道:“工匠要想把活兒做的漂亮,必須先把工具打磨好。居住在一個國家,要想生意做的好,得走上層路線,建立優質的人脈關係,把政府要員中的賢能人物服務好,多結交上流社會中的仁人志士,贏得他們的支援。”書生聽完點頭稱是,他接著又問:“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賙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回答說:“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聖人了!堯、舜尚且對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作為仁人,自己要立身,就要幫助別人;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辦法啊。”那書生聽完立刻不明覺歷,對著孔子倒頭便拜,希望孔子他為徒。孔子一見,心頭一喜,趕緊上前把他扶起來,問:“小夥子,我還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呢?”書生回答道:“弟子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早就聽聞孔子大名,一直不得相見,今日來此地做生意,得知夫子也在這裡講學,便趕來請教,剛開始問的問題,只是為了試探一下老師,請老師見諒。”孔子拍著子貢的肩旁說:“不妨,不妨,子貢啊,剛才從和你對話中,就已知你是個好苗子了,只要跟著為師好好學習仁道,將來你一定能成為儒商楷模的。”子貢聽完,激動的說:“夫子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趕的上您呢。”孔子聽完哈哈大笑,說:“子貢啊,你真以為我是一個博學且見多識廣的人嗎?”子貢一愣說:“是啊,夫子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非也,非也,我只是善於融會貫通罷了。”子貢讚歎:“夫子真乃當世之聖賢也,您的思想必將如天上的日月永照人間啊!”孔子心中先是一喜,後又趕忙謙虛的說:“子貢言重啦,我哪兒敢以聖賢、仁者自居啊,只不過我一直在朝著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已,先做一個好老師,每天不知疲倦的教誨學生,僅僅做到如此罷了。”旁邊的弟子公西華聽後,頗有感觸,他上前拱手說:“夫子,您真是太謙虛了,您的這些優秀品質正是我們做弟子的所學不到的啊。”孔子接著話題說:“非是我謙虛啊,君子之道者有三: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我一個都做不到啊。”子貢聽完,看到孔子是如此的謙虛和坦誠,越發的欽佩起來,孔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越發的高大起來,他由衷的讚美道:“老師啊,你說的這三條,和您的所作所為,正好相符啊。”孔子一聽,說:“子貢啊,你這話是要把我捧上天啊,我可承受不起啊!你可知道這譽、毀二字的辯證思想嗎?譽滿天下,毀滿天下啊!今天你們給我戴這麼高的帽子,說不定明天就會有人出來詆譭我,甚至徹底把我打倒呢。我這幾十年來,從未輕易詆譭過誰,也未輕易讚美過誰。如果一定要讚美一個人的話,也必須是經受我嚴格考驗過的啊。目前為止,能經受過我考驗的,也只有夏商周這三代的人啊,夏商周三代的人行的都是直道啊。子貢聽完,不僅汗顏,他急忙說:“老師一言,真是醍醐灌頂啊,弟子知錯了。還請老師賜一句話,讓弟子終生奉行才是。”孔子不假思索的說:“我看就賜你一’恕’字吧! 你日後要想成為儒政兩通的一代名商的話,就要時刻節制自己的慾望,不能見利忘義,為所欲為,要多替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百姓著想,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子貢聽完,感激不已,他摘下自己脖子上一塊極為罕見的美玉,對孔子說:“老師啊,弟子今日得遇明師,真乃三生有幸,無以為表,這塊玉跟隨我多年,視同生命,今天贈與老師,玉在如弟子在,從今以後,弟子發誓永遠追隨老師,一起弘揚大道。”孔子聽完,也是感動不已,他笑著說:“玉者,譽也。子貢啊,你的心意,為師已經知道,這塊美玉,你暫且替我先保管吧,說不定以後我們落魄了,還要靠它活命呢。”子貢再三相讓,無奈孔子堅決推辭,子貢只好把美玉收了起來。在場的書生們,現場聽完孔子和弟子這場震撼千年的演講與問對後,原先瘀滯在大腦裡的世俗觀念,頓時消失殆盡而煥然一新,大有一種“脫胎換骨,死後重生”的感覺,無不對孔子心生敬仰,紛紛跪倒在地,拜他為師。孔子見狀,大喜過望,竟然淚牛滿面,無語凝噎了。子路見狀,興奮的手舞足蹈,跑上前去,衝著大傢伙喊道:“我說師兄,師弟們,看到了嗎,咱們的老師可真是個了不起的聖人啊!咱們這些弟子們一定要擼起袖子,跟著老師加油幹啊!跟著老師幹,不僅活著有肉吃,就是死了也有的肉吃啊!”一席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至此,孔子的仁道開始廣為傳播,盡人皆曉。他的粉絲呈幾何級的增長,各地前來拜師求學的弟子們絡繹不絕,儒家學說自成一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名要早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