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郎說史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有認識的破,買下成都府”這句童謠也一直在四川廣為流傳。而這句童謠說的就是300多年張獻忠的藏寶之地,明末時期的張獻忠盤踞西南等地,猶如一個流寇四處劫掠,而張獻忠將他所有劫掠過來的金銀財寶一起遠走高飛,但是在楊展在水上擊潰,而張獻忠也就將自己所有的金銀全部封存在江口,並且以石龍對石虎作為參照物。

    這批寶藏有多少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但是從《明史》中的記載有“金寶億萬計”,而《蜀難紀行》中記載有“累億萬,載盈百艘。”而張獻忠的寶藏可以能買下成都府那就更是不凡,就現在已經出土的文物就遠超一萬件,而且還在不斷的增多。其中在出土的文物中能說的名的就三件,一件是大西銀錠、永昌大元帥金印、金封冊。

    張獻忠曾建立大西政權,但是後世也飽受懷疑,直到這次江口沉銀被打撈出來,而其中就有刻有“大西”年號的銀錠,而且還有一些銀錠是“西王賞功”銀,這件事的意義非同凡響,它讓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徹底坐實,證實了大西政權是確實存在的。還有就是金封冊,一個等同聖旨的金封冊。金封冊一頁重量就高達700多克,完爆聖旨的含金量。金封冊上面刻有的就是張獻忠頒佈的一些法律法規,這就給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金封冊也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永昌大元帥金印也是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其有可能就是張獻忠所擁有的金印,印面文字為九疊篆陽文“永昌大元帥印”,印臺上陰刻“永昌大元帥印,癸未年仲冬吉日造”。上面刻有九疊篆就意味著持有人地位非常之高,而出土在江口沉銀之地也極有可能就是張獻忠本人持有的,而這塊金印第一次出手就價值800萬,而這塊金印的出土也可以更好的彌補明史的一些空白。

  • 2 # 老豬的碎碎念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的破,買到成都府”。一首傳唱已久的民謠在考古工作者對彭山江口的發掘下終成事實,據當地老百姓的口口相傳和部分野史典籍中有所流傳的一個說法是:當年張獻忠在這裡拉著搶來的數十船金銀財寶走水路準備向川西突圍,但遇到了一個民團地主武裝部隊的狙擊,他們在江上大戰了N個回合,最終張獻忠的運寶部隊大敗,在敗退之時,他們破釜沉舟把千己萬計的珍寶全部自沉於江口,從此這裡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挖寶聖地。

    終於在三百多年後的今天,由國家組織的考古發掘隊對此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考古,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沉船的具體地點,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傳言中的珍寶,如金錠,銀錠,各種金銀細軟,以及一些兵器,據統計,在兩個多月間,已經出水了一萬多件的寶貝。下面咱簡單介紹幾件明星文物。(其中一些是盜墓賊身穿潛水服在這裡盜掘的,文物價值極高的)

    第一個便是這(西王賞功金幣),西王是張獻忠的自稱,他曾經在四川建立了一個政權叫做大西,自稱“大西王”,為了獎賞有功的手下,他名人鑄造了一些用金銀銅打造的獎章,按照軍功大小進行發放,這種賞錢極為罕見,尤其金質的更是稀有,可謂是泉界大珍,其價值也在市場上極高,在這裡就出水了幾枚。

    第三個是出水的金元寶,這個金元寶的來歷比較清晰,因為上面刻有「長沙府天啟元年足金伍拾兩」五十兩金錠等字樣。明顯此物原為明王爺府的物件兒,是被張獻忠繳獲的戰利品,五十兩黃金的價值不用說在古代,就是現在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

    上圖為江口沉銀的發掘現場照片。如今,考古工作還在進行,考古隊員們還在河床們艱苦的奮鬥著,相信還會用更多的寶貝重現人間,讓更多歷史謎團浮出水面,相信這便是考古的最大魅力。

  • 3 # 長白山人參官方專營店

    發掘出水的文物種類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的器物為主,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國冊封妃嬪的金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國號的銀錠等,此外還有屬於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冊、金銀印章以及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種類豐富。

  • 4 # 過眼雲煙之小黑

    對於這件事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今天再次讓我回想起來,說實話,還是很震驚的,我們先回憶一下這件事的始末:

    張獻忠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喜歡殺戮,掠奪財寶,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兩年後被清軍進攻成都,張獻忠倉促之間帶兵突圍,財寶裝在船上,欲帶走,後來張獻忠被清軍射殺於順慶府,戰船也沉沒了,之後這些所搜刮的財寶成了一個謎團。三百多年過去了,在成都平原一直流傳一句話“石龍對石虎,黃金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2017年4月份,凝聚著幾代中國考古人心血的沉銀遺址第一階段水下考古發掘工作結束,為期98天,出土文物三萬餘件,震驚中外。連負責拍照的志願者都興奮得說“拍到手軟”,可見文物之多。

    第一類:與大西政權有關的文物,西王賞功幣,大順通寶銅幣,刻有大西國國號的銀錠,冊封嬪妃的金冊……

    第二類:官府之物,冊封的金冊,銀冊,金錠銀錠,金官印……

    第三類:民間之物,金銀珠寶首飾,金銀髮簪,手鐲,戒指,耳環銅鏡,秤砣……

    第四類:船上的兵器及部件

    接下來說幾個有代表性的:

    1.西王賞功幣

    這種錢幣作為論功行賞的錢幣,有金銀銅三種,跟現在的徽章作用一樣,稀少,研究價值很高。稱世所罕見。

    2.金錠

    3.官印4.金冊5.金銀首飾

    當然遠不止這些文物,還有很多的沒有展示出來,這次的考古發現,不僅讓我們對三百多年前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也讓我們填補了中國文化上的很大一片空白,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同樣價值也是非常高。

  • 5 #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門宣佈,四川彭山“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本次出水文物三萬多件,其數量之多、等級之高、涉及種類之豐富、時代跨度之大、地域之廣,在全國都堪稱一項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這次發掘出水的文物種類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的器物為主,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國冊封妃嬪的金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國號的銀錠等,此外還有屬於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冊、金銀印章以及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種類豐富。

    金封冊

    初步研究結果證明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也基本認定了這裡為當年戰場的遺址,同時還佐證了史書上的記載:張獻忠一路劫掠入川。一直以來,關於沉銀方式存在著兩種說法:一部分專家認為,張獻忠是主動在江口沉銀;另則認為張獻忠是出逃路上突遇楊展追擊而被動沉銀,沉銀遺址即為戰場遺址。明朝末年,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李自成和張獻忠。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定邊縣人。他少時曾讀書,後參軍,當過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職,便至延綏鎮從軍。因犯法當斬,主將陳洪範觀其狀貌奇異,為之求情於總兵王威,重打一百軍棍除名,從此便流落鄉間。崇禎三年,恰逢農民起義四起。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暴動,自號“八大王”。經過多年的拼殺,他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第一次入川,攻陷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圍太平,後又敗走湖廣。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張獻忠率部再次向四川進發。八月初九,農民軍攻克成都。逐漸,四川大部地區被張獻忠的農民軍所控制。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大順三年(1646年)初,清朝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和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大軍,全力向大西農民軍撲來。當時,明參將楊展領兵復奪川南州縣,率師北指,與張獻忠的部隊激戰於彭山的江口,張獻忠大敗,退回成都。這時候張獻忠極有可能將不便於攜帶的珍寶就地沉入水中掩藏。考古現場

    大順三年(1646年)九月間,張獻忠率部離開成都,北上迎擊清軍。十一月,張獻忠大軍紮營於西充鳳凰山。張獻忠“初不為備,聞兵至,猶以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將臨河視之。”他很快被清將認出,對方急發暗箭射之,張獻忠不幸中箭身亡。時年四十歲。張獻忠生性十分貪財。四川本是“天府之國”,人民生活比較安逸富足。這也是張獻忠來到四川的原因之一。張獻忠進入四川后大肆搶掠,而且他還責令部下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這樣一來,整個四川的財富就都歸了張獻忠。據說張獻忠至少掠奪了一千萬兩白銀。

    張獻忠把如此大的一筆財富最終藏到了哪裡?這成為三百多年來的不解之謎。此次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有可能解開這個謎團。

  • 6 # 文玩講堂

    我是講堂空空——寶玉石文玩知識傳播者。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門宣佈,四川彭山“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本次出水文物三萬多件,其數量之多受到大家的關注,大家一定好奇這次都出土了什麼文物,今天空空帶大家瞭解一下這次都出土了什麼文物。

    這次發掘出水的文物種類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的器物為主,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國冊封妃嬪的金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國號的銀錠等,此外還有屬於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冊、金銀印章以及戒指、耳環等首飾,主要是一些金屬製品,但是這些製品能攜帶很多資訊,對於我們研究當時的文化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具有非常大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金封冊

    玉璽

    元寶

    金冊

    西王功賞

    江口發現的銀錠、金封冊、銅錢等。

    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內的張獻忠塑像。

    “張獻忠對於四川,有深遠的影響。”,相比於文物價值,彭山江口搶救性發掘,對於四川歷史的重要意義,同樣不言而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菜籽油,花生油,葵花油,大豆油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