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書雄

    為什麼會經常不耐煩

    超限效應(也許大家看此文章是也有超限效應呦)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舉例說明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而這種由於剌激過多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抓住你的聽眾,關鍵在開始的三分鐘。如果你在做一場報告,抑或是一場演講,開始的三分鐘很重要。你必須在三分鐘內進入你的主題,必須在三分鐘內以你的魅力抓住聽眾。整個的演講過程要邏輯清晰,層層推進。演講過程中要設計語調的變化,意境的變化,力求在“中場”也產生“三分鐘效應”。在一個大型的論壇上,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時間,用好三分鐘和三十分鐘,重點內容要在30分鐘內講到,主講內容控制在40-50分鐘。時間一長,聽眾的精神會疲勞,注意力會分散。有一種人被叫做“麥霸”,說的是這種人很戀麥克風,喜歡拖場,殊不知他後面的資訊已經很困難被聽眾接受了。小學的一堂課是40分鐘左右,大學的一堂課是50分鐘,這是經驗的結晶。

    兩個人交談的時候,同樣要注意節奏,控制時間,重要的內容要在前面的三十分鐘充分交流,切忌鋪墊太長。如果你發現對方已經開始看錶,或者注意力開始分散,開始東張西望,你的談話就要準備收場了,收場的時候最好把你的態度或者觀點再總結一次,這樣效果較好。

    不耐煩時,放慢腳步細享生活

    看電影要按“快進”,看網頁狂點“重新整理”,發微博要搶“沙發”;寄信,要快遞送達;拍照,要立等可取;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能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就連開車坐車,速度也越來越快……我們好像喪失了“慢”的能力,一旦沒有達到,就會琢磨:為什麼別人總是比我要快呢?不耐煩,成了一種社會普遍心態。是誰按下了我們的“快進鍵”?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首先,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環境下,人們特別關注物質,把物質豐富作為生活幸福的評判標準。這種引導使人變得衝動、情緒化。加上諸多媒體上成功人士住豪宅開名車的渲染,感覺人人都能功成名就,變得急於求成。其次,在巨大的生活和競爭壓力的推動下,人們內心的安全感越來越少。我們害怕掉隊、擔心被淘汰,因此只能“快馬加鞭”。另外,在彼此交流變少、人情味日益淡漠的今天,人們的自我意識日益強烈,誰都希望自己達到最好,很難“湊合”,因此,只有不斷開發新鮮事物,才能刺激我們的需要。

    事實上,跑得太快,雖然能享受衝刺的樂趣,卻會忽略路邊更美的風景。焦急的我們,不妨抽點時間,遠離快餐店、方便食品,為自己和家人做一頓飯,慢火細熬的味道,也許更值得回味;把快節奏的搖滾關掉,聽會兒慢歌和輕音樂,讓舒緩的音樂幫助大腦安靜下來,從而發現身邊的美好;或者離開喧鬧的城市,回到大自然中,感受靜謐的神奇。是時候告訴自己,停下來,享受一會兒生命。

    ✔✔✔我們對外人總能做到彬彬有禮,客客氣氣,反而對跟我們最親近的人毫無顧忌地任性發脾氣,甚至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的語言。為什麼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沒有耐心?1、內心裡的規則作怪

      我們內心裡潛在著非常多看不見的規則。其中能引起人們煩躁情緒的規則就是“必須”“應該”或者“不應該”的規則。一旦身邊人說法或者做法不符合這些規則,就會引起煩躁情緒。比如,當你和同事熱聊工作的時候接到親人的來電,內心裡的規則呈現出來:“他們應該知道我很忙”、“他們不該在我工作時打電話”。

      2、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否是完美的

      為什麼我們會對別人更耐心?因為我們更重視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否完美?所以,當接到親人電話時,你會擔心自己的工作形象被打亂,所以想盡快結束通話電話。而如果電話再一次響起的時候,煩躁程度就會增加。

      3、親人的話語更像是你自己的聲音

      其實我們對親人都有不滿意的那部分,尤其是父母年老表現出脆弱猶豫的那一面,是我們最不願意接受和麵對的,而這些可能也代表著自己的脆弱猶豫。所以,當父母多次打電話來表示擔憂時,我們彷彿聽到了自己的聲音,正好觸動了心裡那個弱小的自己。

    所以,多陪陪家人,坐下來想一想自己的過去也是不錯的

    心理提醒 越是不能放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的,越消失得快。越想擁有的,常不屬於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越得不到;越是在乎,越抓不住。那些想要的東西,大都不在你的身邊,人生總是在追逐中不斷修行著,在得失中不斷感悟著。不執著,一切隨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不能把一些低保資金投入到教學教育上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