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十八拍

    說古代女性的生育能力非常強,這是一個錯覺,只是古代不像現在這樣提倡計劃生育,而是鼓勵多生育、鼓勵早婚早育,從而導致一個家庭的孩子多,所以就覺得女性的生育能力非常強了。這和古代的生育觀念和婚姻政策有關。跟古代的性開放程度高低無關。

    1.1600年前,中中國人均GDP高於世界水平就是因為多生育的結果

    中國古代為何提倡多生育、早生育呢?

    哈耶克說,人丁興旺是文明強盛的重要標誌。中華民族向來一直人丁興旺,而且人口從秦漢時期的數百萬發展到明清時期的上億人,說明我們的文明是先進和強盛的。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時期,中國卻是輝煌的隋、唐、宋文明時期。

    按照經濟史學家安格斯 麥迪森的推算,中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與中國經濟佔世界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GDP在公元1年、1000年、1500年和1600年分別相當於世界水平的96%、103%、106%和101%。但從滿清統治開始,中中國人均GDP開始落後於西方,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90%,但還是能佔到世界GDP總量的33%。

    中國過去之所以這麼牛,還是提倡多生育、早生育的結果。因為在古代,勞動力眾多才是國家強盛的根基。

    2. 傳統的“孝道”觀,是古代多生孩子最強力的驅動力。

    生育傳嗣在儒家思想中被視為“孝”的最高體現,“孝”也就成了人們最強的生育動機。

    《孟子• 離婁》中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說,不孝有三件事:陷親不義、不贍養父母、無後。但三者相比,無後才是最大的不孝。在儒家學說中,“孝”首先意味著生育傳嗣,延續香火。生育傳嗣在儒家思想中被視為“孝”的最高體現,“孝”也就成了人們最強的生育動機。多子是傳統接代、維繫宗性存在的基礎,也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敬”的保障。

    所以,中國的人口從秦漢時期的數百萬到明清時期的上億人,期間戰亂、瘟疫啥的都沒少,但人口一直在上升,“無後為大”這種儒家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3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該市出土了一件刻花人物紋瓷枕,上面圖案的主題就是送子觀音圖。這可能是結婚時人們送到一件吉祥物,寄託著主人希望新婚夫婦喜結良緣、早生貴子的美好願望。這個送子觀音圖瓷枕是古代求子風俗的真實體現。

    古代漢族向來就有“觀音”求子的風俗。南方的栓泥兒子,北方的栓娃娃,四川的搶童子,都是求子巫術。有的地方結婚時男女同吃大棗和花生,意思是早生貴子。這些都是具體的體現。

    3. 社會習俗提倡人們多生孩子:春遊可野合,不去則罰款

    在社會習俗層面,古代也是想法設法地提倡人們多生孩子。就拿遠古的春遊來說吧,國家層面就鼓勵多參加,多野合。《周禮• 地官• 媒氏》就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無夫家者而會之。”這意思是,掌管婚姻的人,都鼓勵人們去幽會,幽會的人啥都可以幹,不約束,反而不去的人會懲罰。這是西周時期儲存的氏族社會的習俗。

    之後這樣的記載也是很多。《後漢書•鮮卑傳》記載,每到春月大會,吃好玩好之後,“然後配合”,也就是做些生男育女的事兒。《太平寰宇記》中則說,每月的中旬,年輕人通過吹簫聚集在明月之下,歡樂一番,到了二更天,男女互找配偶,找個地方,耍到天亮。這種提倡野合的習俗很多,有的還保留到了今天。像廣東連南瑤族的“放牛出欄”習俗,每到春天,男女在村邊田間,都可以尋找情侶談情合歡。

    4.在國家層面,獎勵多生育,提倡早婚早育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合獨”來消除社會鰥寡現象,實際上也是在提倡讓人們多生孩子。統治者甚至還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規來鼓勵百姓多生早生。在《國語• 越語》中,越王勾踐曾讓“令壯者無娶老妻,令老者無娶壯妻”,並大力獎勵生育,特別是獎勵多胎生育:生個男的,給兩壺酒,和一隻狗;生個女的,給兩壺酒,和一頭豬;生三個,國家給分配個保姆;生兩個,國家給吃的。

    漢代也實行嚴厲的生育獎懲政策。漢高帝規定,“民產子,復勿事二歲”,就是說,百姓生孩子,可免除兩年的賦稅。惠帝六年,令“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分五等罰款)”。

    為了繁殖人口,發展經濟,中國古代還提倡早婚早育。齊桓公、孔子、墨子等都是主張男的20歲娶妻,女子15歲出嫁。墨子還說,如果按三年生一個孩子的話,早結婚十年,就可以早生三個孩子了。統治者還設定結婚上限來限制晚婚。從古代的墓誌資料等來看,古代女子在15歲~19歲結婚的居多。

    5. 多生孩子的現實意義

    A. 這是和中國是農業大國的國情相適應的。

    在古代,手工勞動幾乎是唯一的生產方式,人口,尤其是男子,是重要的勞動力,勞動力的多寡,決定著家庭和國家的繁榮昌盛與否。因而,多生孩子,才是國家富強、百業興旺的保證。

    B. 多生孩子還是鞏固和擴大兵源的重要手段。《管子》就是從富國和強兵兩方面表達了多生育的目的,“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

  • 2 # 泉城老農民

    1、自然環境較為天然,沒有工業化汙染,食品安全、轉基因等問題的影響。加之勞動強度較大,女性的身體素質普遍比較高。

    2、人文環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福”“有人就有財”,這些一直傳承到現在的傳統道德觀念使得女性生育是其社會強加給他的任務。傳統道德禮教的教育使得女性從心底接受多生孩子的觀念。

    3、古代女性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在古代沒有和男性平等的教育權。現在調查結果已經體現生育率和女性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4、生產力水平:古代中國作為典型的農耕文化區域,人力是保證耕作的基本條件。人口的多少直接影響了生產效率。

    5、生活習慣:古時候沒有現代人的這麼多的夜生活,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晚上沒有電視,除了製造人類還有什麼事情可幹?

    6、生活壓力不同:現代人之所以不願意生孩子除了政策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養不起”。古代養孩子只要是沒有天災人禍,農民有地就可基本保證10幾口的生活基本需要,有飯吃。現在夫妻雙方贍養四位老人及1個孩子再追求“孩子贏在起跑線”的情況下,各類教輔班、興趣班加上車子、房子、化妝品、社交等壓力,經濟壓力巨大。

  • 3 # 聽山裡來風

    大家好, 我想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

    一.古代的時候,人們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

    那時候工業不發達,大部分的百姓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而農耕生活需要大量的生產勞動力,如果一個家裡沒有生產力,那就面臨生存問題,男耕女織,其樂融融,既然需要生很多的孩子。

    中國有很多美麗的民間傳說,一直流傳至今,令我們嚮往,引我們遐想……

    王母娘娘的七仙女,厭倦了天上單調的生活,貪戀人間紅塵,愛上了放牛為生的牛郎,兩個人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生活,只可惜最後被王母娘娘在他們之間劃下了一道天河,相隔於天際,遙遙相望,互訴相思!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織布來我耕田,夫妻雙雙把家還"這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曲子,出自於董永和七仙女,這如夢如幻的愛情故事,傳唱至今,經久不衰。我們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多想停下來,過這田園般的生活。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女人娶進家門就是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地位自然要低,所以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就拿一個老婆生一個孩子來講,那還要七個子女呢,更何況每個人不只生一個呢?

    生命本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應遵循自然之道。

    在古代的醫療條件,生活條件相對都差一些,孩子在出生,成長過程中夭折的也多,成活率自然也就低,古代婦女不採用避孕方式,何況打胎墮胎是一種罪惡的行經,人們還是非常信奉因果報應的,有了孩子就生下來,那一個女人一生生十個八個都不在話下,在加之古代女人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身體健康,很少出現不孕不育之症。在現代的生活方式下,如果讓一個女人生十胎八胎,那比要了她的命還要難。

    那時候的人們,農耕女織,沒有什麼生活壓力,而在現代追求高品質,高科技的生活方式下,沒有人願意去生那麼多孩子,有一個孩子都壓力山大,感覺養不起。

    草根皇帝朱元璋生有26個兒子,而日理萬機的武則天女皇,也生育七個子女。普通百姓家也都有十個八個,很平常,生於五六十年代的那些人,每個家中也至少有五六個孩子吧,

    在中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裡,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是天大的事,如果一個家族裡生了好幾個女子,而沒有男孩,那麼會一直生下去,直到有男孩為止。當然在現今男女平等的社會裡,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大於人存在的。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影響久遠,名望昌盛的大家族,就比如河東裴氏。

    如果不是特別關注歷史的話,對於這個河東裴氏,應該比較陌生的。但是他們的始祖,可以推到兩千八百年前的非子,而河東裴氏之所以這麼出名,在於他們這個大家族的實力。

    河東裴氏有多強?雖然,他們沒有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方霸主,直至統一中國。但是,他們一家子的名望,卻是讓很多誕生過皇帝的姓氏,都望塵莫及。

    列舉一個數據:河東裴氏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尚書55人,節度使25人,七品以上官員3000餘人;公爵89人,侯爺33人;皇后3人。

    家族興旺,香火鼎盛,想必是古代人最引以為豪的夢想和願望。

  • 4 # 燕月閣張某人

    不能這麼說吧。況且用的著說古代嗎?六十七年前的近代不也一樣嗎?

    第一,古代女子地位低,直白點說更多時候扮演的不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女子活著的目的,生孩子(再激進點兒,生兒子)和相夫教子。諸如武則天等個別案例不要多說。所以你不生孩子,還想幹嘛?你以為是現在嗎?

    第二,古代孩子存活率低,可沒有現在這麼好的防護措施。連皇帝都拿這事兒沒辦法,更別說其他人了,就是幾十年前農村也是這樣。所以多生才能提高存活率。

    第三,思想觀念不同。古人都覺得人多,才是興旺。不是有個詞叫人丁興旺麼?一個富人家族,後輩子孫多才說明家族能長久興旺發達。窮人家則認為,多生兒子多個勞動力,即使是女兒也能用來賣錢。所以這個時候能生,也只是一種本事兒。

    第四,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老婆多,自然生的就不少,除非你不行。看看皇帝老婆多,十七阿哥都出來了。

    第五,古代人結婚早,尤其是女子出嫁早。也就是說現在的女生讀中學的時候,就已經嫁人了。生育時間比現在女子多了好幾年,自然生孩子的機率也大一些。

    第六,還是思想不同,古代百善孝為先,無後最不孝!什麼?你不想生孩子,丁克家庭?逆子!

  • 5 # 史海小白丁

    這個題目是否可以理解成古代女性生的子女都比較多,這個和生育能力強弱沒有區別,現代女性不是生育能力不行,而是一個不願意生,另一個是不允許生。

    那麼為何古代女性生的子女都比較多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而在現代,在計劃生育以前,中國每戶家庭的生育人口也都超過了4口左右,這造成建國後的30多年中國人口增長迅速,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此,從8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生育,鼓勵 只生一個孩子,經過30多年的演變,雖然目前已經實行二孩政策,但觀念已經形成,再像古代那樣生育十個八個是不現實的,更重要的是經濟上也無法負擔。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 6 # 橋順風漂

    一、沒有計劃生育,沒有節育措施,懷孕機會多;

    二、沒有人為終止懷孕措施,懷了就生;

    三、養育孩子成本低;

    四、早婚早育,女性可利用生育期長;

    五、沒有電視,沒有娛樂,夫妻活動多;

    六丶沒有手機,沒有視訊,專注實戰;

    七、純自然食物,利於人類生存發展;

    八、人的需要簡單,專注衣食住性。

  • 7 # 當代曹植

    正是因為性開放程度低,生育率才會高。而性開放程度高的地區,有大量無效性生活,所以生育率。

    古代沒有手機等娛樂方式,只能在家造人找樂子。中國古代受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觀念影響,願意多生孩子。另外,古人太窮,為了增加勞動力,也要多生孩子。

    中國人囗在古代由於醫療衛生條件落後,生育率高,死亡率也高,所以要多生。

    古代婦女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沒有避孕藥和工具,一旦懷孕只好讓他生育,不好做人流。

    古代婦女結婚普遍早,生育早,生育時間長。

    古代統治者也鼓勵生育,因為人口即國力。

  • 8 # Xiao羅羅2019

    第一,思想上重視,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結婚生子為女性首要任務。

    第二,中醫的發展與普及,中國中醫藥就地取材,一些簡單的疾病方便醫治。為女性健康提供保障。

    第三,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為人口繁衍提供了糧食保障。

    第四,封建制度相對穩定,為社會和平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環境。

  • 9 # 山人山農山伢佬

    一,古代避孕的醫學技術沒當今發達。二,古人有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三,古代自然環境及生存條件惡劣,有多生多養人多力量大的生存必要。

  • 10 #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古代開放程度不低,我曾經有幸看過古代的一幅畫,講的是男女普通人野外,,,你懂的,到了宋代後,準確來說是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流行後,壓抑自己的多了,但是隻是少部分的流行,因為很多雜誌,古籍中,尤其明清的,上層比較壓抑些,下層倒是談戀愛,幽會的多,之所以打散是因為門當戶對,還有老頭老太太瞎咧咧,現代應該要比古代開放一些,但沒現代開放,啥都玩得來,百無禁忌!至於生育,也有生育不好的,也有生育好的,關鍵看對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肉植物不澆水一般多久會死亡,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