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畫中人
-
2 # 美少女說世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二度被廢的時候,康熙似乎比第一次廢太子輕鬆許多,談笑間,便將此事快速了結。從此後,康熙便再不願意提及預立儲位之事,若有大臣不識趣妄提這事的話,往往會把康熙惹得勃然大怒,後果非常嚴重。康熙之所以不願意再立太子,一來是不願意看見這些皇子們在那裡爾虞我詐甚至公開爭鬥;二來怕萬一立了太子,到時候又來個像胤礽那樣的,威脅到自己的權力與安全。立儲之事弄得康熙晚年心神鬱結,愁悶不堪,很多本想辦的事情都沒有辦成。
但是,不立儲的話同樣有很大的弊端,阿哥們決不會因為不立太子而停止爭奪,只不過因為沒有明確的敵人而相互收斂一點而已。更有趣的是那些大臣們,他們很不習慣沒有皇儲的日子,又見康熙日漸衰老,說不定哪天說走就走了,到時候會出大亂子,所以他們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時候集體請願,要求立儲。康熙拗不過他們人多,只好藉口當年太子胤礽的儀制逾規,讓人重新搞了個太子儀制,弄出一幅好像要立太子的樣子,但過後又沒了動靜。大臣們正想提醒康熙,不料出了個朱天保事件,惹事的朱天保等人被砍腦袋的砍腦袋,流放的流放,弄得大臣們連大氣都不敢出。於是立儲的事情也就被拖了下來。
康熙當然知道不立儲的危害,萬一哪天自己突然倒下的話,國不可一日無君,到時鬧騰起來可不是小事情。但是,康熙是個自信心很強的人,他總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快出事,總想先拖兩年再說,但人算終究不如天算,疾病和死亡,要來的終究到來。
康熙想在彌留之際宣佈誰來承繼大位,但這一天真到來的時候,康熙似乎並沒有做好準備,而這也就有了雍正登基的千古迷案。在這個事件裡,到底誰是受益者,誰是受害者,也許只有康熙才知道。
但是,很遺憾的是,越不想它來的,它說來就來了。
一、康熙之死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二度被廢后,在大臣們的壓力下,康熙不得不對立儲之事做出迴應,這就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時候,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搞了太子儀制,二是將諸皇子和朝廷中的主要官員全部召集到乾清宮東暖閣,釋出了一個長篇諭旨。
在諭旨裡,康熙頗為動情的說:“我年輕的時候,身體好得不得了,從來就不生病。 彈指一揮間,現在我已年近七旬,在位也五十多年了。從黃帝的時候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四千三百多年了。這期間,少說也有三百多皇帝曾經君臨天下,在這些人裡面,我應該算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罷?(後來乾隆本有機會超過康熙的,但估計是考慮到康熙的這道諭旨,所以他只好做了五十九年的皇帝后禪位給嘉慶,自己做太上皇。若要真算起來,乾隆才是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我當上皇帝二十年的時候,沒想到會活到在位三十年;等我在位三十年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會活到在位四十年。可如今,這都已經是在位的第五十七年了。《尚書》裡曾說世上有“五福”:一是高壽;二是富裕;三是健康;四是好德;五是善終。五福當中,最後一個恐怕是最難的。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所有的兒子、孫子,還有曾孫,這些全部加起來,也有一百多個,多子多福,天下也還安定,即使還沒有完全達到移風易俗、家給人足的地步,但這也是我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辛辛苦苦所換來的。這幾十年裡,我一刻也不敢懈怠,這不是用“勞苦”二字所能概括的啊!
從前很多帝王短命而死,那些後代的史家和書生們往往諷刺他們是貪於酒色,腐化而死,就連一些英明之主,他們也要雞蛋裡面跳骨頭,把人家說得一無是處。我想說的是,這些人大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其實很帝王之所以早死,真正的原因在於國家的事務過於繁重,他們大多都是累死的啊!皇帝不像大臣,他們願做就做下去;不願做的話,大不了可以掛冠而去,或者年紀大了申請退休,回家抱子弄孫,逍遙自在,享受天倫之樂。可我們這些做皇帝的呢,哪有此等福分?!也只能勤苦一生,一天的休息也沒有哇!
我自從康熙四十七年那次大病之後,就感覺自己精力大不如前。近年來我一直心神恍惚,身體十分疲憊,事情一多,就常常感到心力不濟。我現在就怕自己上了年紀,又經常患病,萬一哪天發生意外,自己要想說什麼卻又說不出來,那真的是太讓遺憾了。所以,我趁著自己神志還清醒之際,對自己的一生加以總結,豈不更好?
這世上沒有人能夠長命百歲,那些帝王們很忌諱談“死”的事情,弄到最後,連寫遺詔的機會都沒有。後人讀那些已故帝王的遺詔時,總覺得不是他們想說的話。這都是因為他們在彌留之際,本就已經神智不清,最好讓別人代筆寫的啊。所有我不能像他們一樣,我讓要你們知道我想說的話,這人都是有生有死,又有什麼好忌諱和恐懼的呢?
歷史上的梁武帝是個英雄,晚年的時候卻被侯景所逼,死於臺城;隋文帝也是一代英主,因為其兒子隋煬帝的緣故,最後不得善終。歷史上那些燭影斧聲的弒君先例不少,那都是因為事先沒有做好準備所導致的啊。現在要是有什麼奸小之輩企圖在我病危的時候,利用自己的權力擁立某個阿哥,以為將來撈取榮華富貴的話,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決不會姑息容忍!
近來大臣們奏請設立儲君,無非是怕我哪天突然死了。死生本是人之常情,我並不忌諱,像立儲這樣的大事,我哪裡會忘記呢?只是君主的責任重大,天下大權統於一人之手,如果能讓我放下這副擔子,好好休息,當然熱樂得輕鬆,可問題是,有什麼法子能讓我放下這個擔子呢?
每次當我看到多年來陪伴我的那些老臣因為年紀到了申請退休,我都捨不得他們走,有時候還忍不住要傷心落淚。你們這些人還有退休之日,可我什麼時候才能休息呢?我五十七歲的時候,長了幾根白鬍子,有人曾向我進獻烏須藥(染髮劑?)。我說,從古到今,這能長出白鬍子的帝王有幾個啊?到時我要真的頭髮鬍子都白了,那倒真是千秋佳話了!如今我看這朝廷裡啊,我剛登基時任職的大臣現在一個都沒有了,就連那些後來升遷的大臣,如今也大都兩鬢蒼蒼,老態龍鍾了。看來,我在位時間是夠長了,也該知足了。這麼多年,我位居天下之首,佔有四海之富,在我看來,如今這君位不過棄之若敝,榮華富貴,也就是過眼雲煙。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夠天下太平,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說這麼多,無非希望你們大小臣工,千萬不要忘記我反反覆覆的叮嚀,除此之外,我再無他求了。這道諭旨,我已經準備了十年之久,即使將來還有什麼遺詔,我想說的也無非就是這些心裡話,如今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你們了,以後我也就不再重複了。”
康熙的這一席話,很動感情,把那些大臣們都說得唏噓不已。這基本上就是康熙對自己執政生涯的自我鑑定書了。康熙做了近六十年的皇帝,他終於承認自己老了,去日無多了。在諭旨裡,康熙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也很坦然的談到生死之事,這點是難能可貴的。康熙的擔心是,萬一哪天自己突然不行了,某些人會勾結自己的某個兒子進行弒君篡位,到時自己不能善終。為此,他提前給阿哥和大臣們打預防針,嚴厲警告那些奸邪之輩,不要在這個問題上動壞腦筋。
但是,康熙雖然說得情真意切,但大臣們最關切的問題-----立太子的事,還是沒有解決。這個最重要的問題,卻被康熙顧左右而言它,有意無意的給忽略了,這未免讓大臣們好生失望。看來,康熙還是想再過幾年的安靜日子,不想因為這事把自己的最後歲月搞得雞犬不寧。
康熙的晚年一直為病痛所折磨,但倔強的他從不肯認輸。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時候,康熙的右手突然不聽使喚,但他怕內侍擅權,從不讓人代筆。無奈之下,康熙只好自己試著左手批摺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冬天,他得了一場大病,兩個腳浮腫得厲害,連站都站不起來。雖然後面幾年稍微好點,每年也出去打獵,但很多時候也只能在一邊看別人射擊了。
越是年紀大,康熙就越不願意呆在皇宮裡,他渴望外面精彩的生活,行圍打獵便成為他最為嚮往的活動,哪怕自己已經拉不開弓,瞄不準獵物,但只要讓他站在茫茫大漠上,他就會張開雙臂,迎著撲面而來的西北風,大口的呼吸塞外的空氣,似乎能讓他回到過去的時光一樣。老年的康熙,還是不肯服輸啊。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十月,冬季似乎來得特別的早。在偌大的皇宮中,康熙煩躁的走來走去,無盡的孤獨和無邊的寂寞,像烏雲一樣壓在他的頭上,讓他眩暈,讓他感動無助。他突然決定要出去走走,去外面透透氣!
可是,能去哪裡呢?這年的夏天,他已經帶著大隊人馬去過熱河,併到塞外進行過圍獵,這個時候再去那裡是不符合慣例的。或許,去個近一點的地方罷,康熙想。說實在的,他的這把老骨頭也越來越經不起折騰了。於是,康熙決定去城外的南苑打獵數日,以緩解一下自己煩躁的心情。
說走就走,康熙一行人便出了北京城前去南苑圍獵了。走到城外的廣闊天地裡極目遠眺,康熙心裡輕鬆了不少。外面的世界就是好啊,沒有堆積如山的奏章,也不用架起老花鏡來看這些無味的東西。這裡,只有漫天風塵和枯草滿地,和自己隊伍的獵獵大旗在風中呼呼作響。
風突然越刮越大,路上塵土飛揚,落葉漫卷,飛過已近光禿的樹梢。出獵隊伍看來受到了影響,行進的步伐也慢了不少。康熙抬頭看了看西邊的殘陽如血,似乎也在風塵中變得猙獰。他閉上眼睛,輕撫額頭,心裡問自己:為什麼要來這裡呢?這裡又是什麼地方呢?忽然間,康熙感到一陣茫然,似乎有一種無能的力量在向他逼近,讓他目光呆滯,心神不定,腳也彷彿瑟瑟發抖。恍惚間,他的心也突然一沉,胸口感到一陣悸動,頭暈腦脹,又感覺氣血上湧,周圍的一切,突然變得陌生,變得模糊,變得失去控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一代英主康熙大帝終於走完了他六十九年的歲月里程,在暢春園溘然長逝。
我們姑且跟隨相關的記載,來看看康熙最後的幾天是怎麼渡過的。 《清聖祖實錄》上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獵。因為身體不舒服,康熙於十一月初七回到了暢春園。《永憲錄》則記載說,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康熙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
由此看來,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暢春園的。但初七到十三日,還不到一週的時間,康熙便突然駕崩了,那人們會問:康熙究竟得的什麼病,又是怎麼得的呢?
首先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考慮到當時北方的十月底已經是初冬,正好是季節變換、容易突發感冒(特別是老年人和小孩)的時候,估計康熙當時也是在風裡行走受了涼,在行獵過程中就已經感到不舒服,這才會從南苑急忙趕回暢春園。這和康熙自己說的“偶感風寒”,可以對應得上。
等回到暢春園後,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這說明他當時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經比較嚴重了,似有頭疼發燒出汗的症狀。由於康熙晚年的身體並不好,但又喜歡強撐(如一廢太子那年他就不肯看醫生),所以他的真實病況可能比他描述的要嚴重,弄不好還有其他的併發症,只不過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說而已。
另外,從“本日即透汗”的“即”字看來,康熙自己對這次生病不甚重視。不過,康熙似乎又意識到這次發病來勢洶洶,所以又說:“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從這話看來,說明當時康熙的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他才會決定休息幾天,不看奏摺。
在隨後的幾天裡,康熙雖然不看奏摺,但還有些事情要交代處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為自己已經臥病不起,他便讓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壇進行冬至的祭天大禮。祭祀的日子是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很看重祭天大禮這件事情,這次實在是因為自己起不來了,所以才讓胤禛代替自己。之所以讓胤禛去,也許是因為胤禛在這方面有經驗(他上一年還曾去過盛京祭奠祖陵),也許是因為康熙重視胤禛,覺得他代替自己去行禮最合適。為此,康熙還特意叮囑胤禛先去齋所齋戒,以表示對上天的誠意。
估計胤禛當時也看出老父親這次和以往大不一樣,所以他去齋所後,從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監和護衛去暢春園問安,估計也是擔心康熙在中間會出什麼意外。但是,康熙對每次問安的答覆都是“朕體稍愈”,用白話來說就是:“我今天好點了”。
以康熙的性格,這句話恐怕未必是這個含義。一個凡事愛逞強的人,如果不到情況危急的時候,絕對不會說自己病情惡化,因此,“朕體稍愈”這句話,或許應該理解成康熙的病情並沒有好轉,只不過沒有惡化而已。
果然,到了十三日的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轉直下,他感覺到自己這次的確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醜刻(大約凌晨1點到3點的樣子),命人急召當時在齋所的胤禛前來暢春園(提前讓胤禛前來,一來可能是胤禛在城外,路途稍遠,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為要傳儲位於胤禛的緣故)。
在胤禛還沒有到來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凌晨3點到5點的樣子)將在京城裡的阿哥們,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全部召來(五阿哥胤祺除外,當時他因奉旨前去祭奠東陵而不在京城)。
那些阿哥們到齊之後,胤禛大概是在巳刻(上午9點到11點的樣子)趕到暢春園,到後便急入寢宮問安。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總共進去過三次,康熙跟胤禛說了什麼,不得而知。
當晚戌刻(晚上7點到9點)的時候,康熙便告駕崩。
關於康熙死亡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永憲錄》還有《皇清通志綱要》裡的記載都是“十三日戌刻”,雍正本人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也是如此陳述,時間節點應該沒什麼問題,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爭議最多的,恐怕還是胤禛在十三日白天曾進康熙的寢宮請安,之間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因為沒有記載,這在後面也導致了很多的傳聞,後敘。
不管怎麼說,反正康熙已經撒手人寰,走完了他最後一段路程。至於後面發生什麼事情,已經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回顧康熙的這不平凡一生,八歲登基,九歲喪母,在祖母孝莊太后的扶持下,才穩固了皇位,打敗了鰲拜,平定了三藩,統一了臺灣,廓清了漠北,國泰民安,種種功績,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康熙一生治國勤勉,完全稱得上是數百年難得一見的一代英主。
胤禛(後稱雍正)即位後,大臣們給康熙上諡號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擬廟號為“聖祖”。雍正為表孝心,刺破自己的中指,用血圈出“聖祖”二字。由此,康熙大帝即成清聖祖。
康熙的安息之地曰景陵,在順治孝陵的東南約兩裡之地。雍正元年(1623年)八月,雍正親自為景陵書寫碑文,同時他又讓誠親王允祉(三阿哥)、惇親王允祐(七阿哥)還有善於書法的翰林們各寫一份,讓大臣們來評比。那些大臣又不是傻子,當然說雍正寫的最好,最後也用他的。
因為皇后赫舍里氏早逝,景陵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便已經破土動工,並於康熙二十年修建完成。康熙的前三個皇后赫舍里氏、鈕鈷祿氏和佟佳氏,她們的梓宮都早已放進了地宮,地宮的門一直開著,她們已經在那裡等待康熙的到來,等了有幾十年的時間(最早入葬的赫舍里氏已經去世近半個世紀了)。
“雁斷衡陽聲已絕,魚沉滄海信難期”,康熙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三個皇后都去世如此之早,而自己又活了這麼長的時間(從秦朝到康熙時期的一千九百多年間,活過七十歲的皇帝唯有明朝嘉靖皇帝)。一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康熙的梓宮運進景陵後,地宮才最後關閉。
可悲可嘆的是,康熙的景陵在民國時期兩次被盜,第一次是1928年孫殿英的匪兵曾在清東陵進行過瘋狂的盜掘;第二次是在抗戰剛結束的時候,一些土匪趁著局勢混亂之時再次盜挖清東陵,康熙的景陵也難逃其禍,慘遭破壞。
景陵被盜掘以後,似乎也沒有進行過清理,加上景陵的土質多水,每到雨季,景陵的地宮便有一人多深的積水。換句話說,康熙和皇后們的骸骨如今可能還時不時的泡在泥水當中。
千古一帝,身後如此下場,這大概也是康熙所沒有想到的罷
-
3 # 從頭在來151261898
康熙是自然死亡,更本沒有那個可以證明是雍正害死的,因為從雍正王朝裡面瞭解到,一開始雍正都是為國家出力的,為老百姓,這些康熙大帝都是看在眼裡的,康熙原把希望借太子,但太子更本不是一個人君之選,遇事不用頭腦,想事簡單,一心只想做皇帝,也沒為國家做出什麼貢獻,雍正接到追繳國庫欠款差使,已經證明康熙要把皇帝位傳給雍正,慢慢已在注意雍正的一舉一動,到他快不行的時候,康熙就開始佈置後事,老十三最冤,但是康熙大帝是在保護他,也是為了雍正,到最後,他把有權利的大臣全部降職保護,誰也沒有想到康熙心裡是怎麼想的,只有一個人知道康熙是怎麼想的,那可能就是張廷玉,康熙身邊最重要的人早知道後繼之君就是雍正,康熙一直都是在為雍正鋪路,只是沒有說明雍正就是後繼之君,是為了保護他,因為在康熙心裡只有雍正能完成他沒有做完的事,也只有雍正才能讓老百姓過得好一些,特別還有雍正之子弘曆,弘曆也是康熙最看重的一個孫子,從小就開始培訓孫子,所以種種原因都表明康熙是正常死亡,雍正是最合理的接班人,雍正為了大清,到後來的康乾盛世是付出了一生,到雍正死的時候,國庫已經很衝足,也就是最有錢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
-
4 # 上下五千年歷史學徒
說康熙被雍正給害死的大概是相信野史了,野史上關於康熙傳位的謎雲也是真假難辨,至於為什麼留下那麼多的傳說,主要是原因還是在康熙皇帝,康熙身為清朝第一皇帝,文治武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皇帝晚年卻被爭嫡之事搞的焦頭爛額,無計可施。
-
5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清聖祖實錄》是最權威的清代正史史書,所謂實錄就是史家按照真實事件的情況,把實際發生的背景,年月日,事件,負責人等等一切的情景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也是編年體的一種,是歷代常用的一種史料題材。在清聖祖實錄就詳實的記載了康熙玄燁的身體情況,如在康熙四十七年冬天開始,玄燁的身體就開始出現了狀況。
康熙死的當天,凌晨1到3點的時候因病情惡化就叫人叫來了雍親王,但雍親王到的時候已經是中午。怎麼可能這麼長時間才到康熙身邊?不免讓後人懷疑!懷疑他就是跟隆科多這段時間在商量這事。還有就是病情惡化的前幾天為什麼其他兒子都沒來?由於隆科多是京城的部隊首領,說是隆科多控制了京城部隊,康熙的命令穿不出去,其他人也就不知道康熙病危。
-
6 # 直播歷史
康熙皇帝早年,殺鰲拜,平三藩,為後世“康乾盛世”奠定了最紮實的基礎,但是到了晚年,個個皇子都想著他的皇位,勾心鬥角,所以康熙很是擔憂,死前都沒有透露絲毫繼承人的訊息。
康熙在這樣背景下死去,一定會讓人想到與奪皇位有關係。據傳說,最初是想要傳位給胤禵的,在康熙57年,特派胤禵委任軍務,並讚揚他,如果立軍功,肯定會為他繼承皇位增加可能。
有專家曾經研討過史書,把康熙的死,歸結為一場精心的宮中政變,而康熙死因是隆科多下了毒。雍正之所以可以打敗其他兄弟奪得皇位。是因為內有隆科多幫他,外有年羹堯助他。之後兩個被雍正滅口。
各種表明,康熙的死因絕對不是史書記載“風寒”而死。更大可能是雍正的掩飾
-
7 # 以史為劍
看了其他幾位的回答,有點震驚。感於近年陰謀論越來越盛行了。
更有一位回答說康熙69歲去世,不算是高齡!
我真是無語,大家可以翻翻中國歷史,各朝的平均年齡是多少。
在古代(包括清朝)40多歲就是小老太太小老頭了。很多人總以現在的年齡水平衡量古代,一點不科學。
千萬別被現在的電視劇騙了,像孔子老子那些在春秋時期就長壽的,真是少之又少。正因為他們活的長,才更有名。
所以啊,有些問題要麼就談談自己的看法。千萬別裝作專家似的隨便下結論。
-
8 # 逍遙魔1
這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首先儒家說到清朝就喜歡題康乾盛世。在民間是康熙威武乾隆風流,提到雍正就得位不正(包括謀殺康熙) 兒子不是自己的(海寧陳家的)死後無頭(呂四娘砍的)。
然後儒門弟子就發揮他們優勢就是民間輿論。這個儒門弟子有先例的,就是明末的東林黨做過的。
-
9 # 時光瑞恆
康熙的死亡沒有根據和雍正有關,古代醫術畢竟單一,急救方式落後,所以野史不足相信,最科學方式就是對屍骨進行驗證,這種歷史細節相對於歷史沒有價值,只做為歷史趣聞
-
10 # 農村灬小李
康熙本來就是傳位給雍正的 在太子第二次被廢后康熙就為雍正做鋪墊了 他把十三子關起來也是為了保護他 後來是雍正把他放出來的 所以只有十三子是對他忠心的 對十三子累死的上就可以看出來 再有原因就是因為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弘曆 野史都說康熙是被雍正弄死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雍正當時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所以在文人的筆下是一個暴君 個人觀點雍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明君 他的死也是累的
回覆列表
《清聖祖實錄》是最權威的清代正史史書,所謂實錄就是史家按照真實事件的情況,把實際發生的背景,年月日,事件,負責人等等一切的情景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也是編年體的一種,是歷代常用的一種史料題材。在清聖祖實錄就詳實的記載了康熙玄燁的身體情況,如在康熙四十七年冬天開始,玄燁的身體就開始出現了狀況。
雍正雍正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后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有鑑於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祕密建儲制,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以備不測。這一制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鹹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可以這樣說,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侷限,他的繼位為帝,也存在很大疑點。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
這樣說並不是要抹煞他的歷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者骨肉相殘是經常發生的。封建社會中,即使一個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陰謀手段和殘酷鬥爭來奪取和鞏固統治,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努爾哈赤都有屠兄弟、殺兒子、逼父親的行為,雍正並不是個例外。他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勤於政務,洞察世情,以雷厲風行的姿態進行整頓改革。雍正統治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啟下,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1.對於正史的記載中,對康熙之死《清史稿》只有一句話“十一月戊子,上不豫,還駐申昜春園。以貝子胤祹、輔國公吳爾佔為滿洲都統。庚寅,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甲午,上大漸,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2.中毒而死
根據雍正朝呂留良一案中,曾靜的供詞為:“聖祖皇帝暢春園病重,皇上進一碗人蔘湯,聖祖就駕崩了。”這是說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
從此後,康熙便再不願意提及預立儲位之事,若有大臣不識趣妄提這事的話,往往會把康熙惹得勃然大怒,後果非常嚴重。康熙之所以不願意再立太子,一來是不願意看見這些皇子們在那裡爾虞我詐甚至公開爭鬥;二來怕萬一立了太子,到時候又來個像胤礽那樣的,威脅到自己的權力與安全。
立儲之事弄得康熙晚年心神鬱結,愁悶不堪,很多本想辦的事情都沒有辦成。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有關康熙的治病過程,沒有任何記載,對一個皇帝來說很是刺眼。所以,很容易判定康熙系非正常死亡。
那麼怎麼保證這好幾個人都對雍正死心塌地跟著他一起做這種謀逆的大事?再說如果真是雍正弄死康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多行不義必自斃,他怎麼還能坐在皇位上十三年而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以此為由發起過對他的反抗?
他就覺得出了事,後來他看到很多部隊在跑動。據康熙八世孫後來走訪當時暢春園附近的愛新覺羅後裔得知,當夜隆科多調動很多人,因為康熙得了感冒需要溫度低一點,但是隆科多把寢宮外面點了很多大香爐,提高溫度,加速了康熙的死 。
總結:最後的結論就是,康熙就是年老體衰,身體的免疫力低下,加上已經有很多的老年病纏身,在冬天不注意保養自己還任性去打獵,做這種劇烈的運動導致由風寒引起的疾病器官衰竭而正常的病死。畢竟69了,這個歲數在古代已經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