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貓是個社會人兒
-
2 # 流浪的音符
以前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那時還是90年代。那年代背景家裡基本上不是很富裕兄弟姐妹也多平時那有零花錢去買吃的也不會經常買新衣服穿只有等到過年的時候家裡才會買一大堆吃的那時吃的也不捨得買貴的像鄉巴佬類的雞翅雞腿都是好好吃的東西了,然後又有新衣服穿還會買一大堆鞭炮玩。主要那時也沒啥東西可玩不像現在手機電腦怎麼可以玩。那時候總感覺一年過的太慢了總盼望著過年!
到了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小孩子平時有吃有的穿有的玩,春節和平時有沒什麼不一樣的 對他們來說都是這個樣子。每天抱著平板玩 想吃什麼就去超市買。生活質量提高了 以為我們就是這樣過春節的
-
3 # 不怯場的青春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老百姓搬離原住址,新環境下,人情味變淡了,鄰里之前基本無溝通,缺乏親切感,由此年味淡了。
過春節,放假時間短,外出的親人不一定能能趕回來,還有沒賺到錢,怕逼婚,搶不到回家的票,缺少人氣,年味淡了。
以前人們生活水平不高,辛苦了一年,過春節就圖個吃喝玩樂,大人小孩穿新衣服,新鞋子,放鞭炮,喜氣洋洋。現在大家富起來了,想吃啥買啥,穿啥買啥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大家每天都像小時候過年。年味淡了。
孩子們與我們及長輩們生活的起點不一樣了,華人喜歡熱鬧,以前也許就過年熱鬧,現在天天熱鬧,我們應該培養新的過年文化,讓我們的節日永遠熱鬧!生活好了,年味有新!
-
4 # 藍風212
我覺得有兩大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條件好了,物質太過豐富,過年跟不過年沒什麼大的區別;二是現在選擇太多了,已經顧此失彼。
以前我們只要過好自己的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就行了,但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又“操心”起了別人的節,比如聖誕節、感恩節、復活節等等,說這些不是想批判什麼,只是想說說自己的心裡話。現在大部分幼兒園每年紅紅火火辦的活動有幾個不是跟洋節有關的?但我們的傳統節日卻落了個冷冷清清,為什麼?
也有幼兒園辛辛苦苦策劃了春節活動,卻有家長不買帳:“老師啊,你們有這功夫還如多教孩子寫幾個字,搞這樣的活動有意思嗎?浪費我孩子的時間!”(這事就發生在我妹妹的幼兒園)家長都不重視傳統文化,你說孩子會有感覺嗎?
有沒有辦法重新引起孩子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有!首先要從家庭做起,在過節之前的一個月左右就告訴孩子,我們要過XX節啦,然後帶著孩子認認真真地做準備,營造節日的氣氛。就拿過年來說吧,我們可以先給孩子講講“年”的故事,唱唱過年的歌曲,念念關於過年的兒歌,比如: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來煮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我女兒聽到這樣的兒歌就會很感興趣、很好奇,經常會問:“媽媽,什麼是臘八粥?”“媽媽什麼是糖瓜粘?”……我和她爸爸就一一跟她解釋,有的還帶著她一起做,比如一家人一起大掃除、去找人寫對子、提前給她買新衣新鞋新襪,並告訴她這是過年穿的,年三十一早一家人歡歡喜喜上超市購年貨,下午孩子他爸忙著貼對聯、插花……我就忙著做年夜飯,女兒像只小鳥似的嘰嘰喳喳快樂的在我倆之間自由穿梭。晚上吃過年夜飯,父女倆就跑出去看放煙花,我在家和麵、跺餡,等爺倆回來我們分工合作包起了餃子……
最後吃著熱騰騰的餃子,女兒高興地說:“過年真開心!”
我們家的年過得很有滋味,你也可以的哦!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哈~~
在說題主的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說自己對過年的感受。記得小時候吧,最最盼望的事情就是過年,有好多原因吧。一是因為這個時候我就可以放假了,不用再到學校裡面去被關著了,可以充分的放飛自我(但是一到假期末尾想到那厚厚的寒假作業,就覺得生無可戀了)。
二是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當然也不是縫縫補補有三年的那種窮,只是說平時穿新衣、胡吃海喝的情況沒有那麼多,所以就期盼著過年的時候能夠穿上新的衣服,吃上我特別喜歡吃的菜(想想那個時候有追求就是好哈)。
三是平時吧,自己的爸爸媽媽和親戚朋友全都在上班,沒有時間帶我出去玩,所以只能等到過年的時候,期盼爸媽能夠帶我上街趕集、逛廟會、買年貨等等。哪個時候最愛的還是金絲猴哈~~
最後還有一個重磅的訊息,就是壓歲錢。雖然小時候爸媽總會以“你現在不會管錢,壓歲錢我們先幫你收著,以後給你”的理由無情的“收繳”我的壓歲錢,但至少也還是很開心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家家戶戶的生活條件都變好了,孩子們平時就不愁吃穿用度,新衣新鞋常常有,錢也不愁花。而且有了電腦、手機、平板這些東西,也不怎麼期盼和同齡的孩子們一起玩了。最重要的是,年味越來越淡了,春節的氛圍都比不上聖誕節這樣的洋節了,所以大家對春節就不怎麼“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