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王事情

    (一)

    傳統武俠的路在何方?對不起,若不求新求變,前方已沒有路。

    這絕非危言聳聽。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古龍先生)

    古龍先生很多年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一直求新求變,蛻變最痛苦的時候他寫了一本《天涯·明月·刀》,從第一句開始便如同散文詩一般:

    “天涯遠不遠?”

    “不遠!”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麼會遠?”

    書裡的傅紅雪是痛苦的,直到結局也只是和妓女翠濃廝守,這樣的主人公註定會在武俠小說界泯然眾人。

    先生一直痛苦的求索,後來他終於在《歡樂英雄》的代序《說說武俠小說》裡明確提出:

    1、武俠小說有時的確寫得太荒唐無稽,太鮮血淋漓,卻忘了只有“人性”才是每本小說中都不能缺少的;

    2、我們雖然不敢奢望別人將我們的武俠小說看成文學,至少總希望別人能將它看成“小說”,也和別的小說有同樣的地位,同樣能振奮人心,同樣能激起人心的共鳴。

    這兩句話,可以說真正為武俠創作指明瞭方向。至此,古龍才算是卓然而成一峰,於金庸之後再執武俠之牛耳也。

    先生之言,可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

    傳統武俠小說要想不至於沒落,最終的著落點仍是在“人性”和“小說”這兩點上。

    聚焦人性的光輝或弱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愛情、獻身、貪婪、流浪、慾望、家國、劍術、天下……每一樣寫到淵藪,寫到極致,都會讓人產生共鳴。

    再次是小說性,即故事的精彩絕倫與價值觀的積極向上(比如金庸先生“為國為民”的千古命題)。

    (二)

    現代武俠小說至金庸延伸到家國情懷,至古龍延伸到生而自由,到黃易時又是一變。

    人常謂金古梁溫四人何等大才,卻不知武功發展到極致,已可名之曰“道”,正是一個“道”字成就了黃易,使其後來居上——居於梁溫之上,而在金古之下。至今說起新派武俠五大家,也只有“金(庸)古(龍)黃(易)梁(羽生)溫(瑞安)”而已。

    黃易之作,自《破碎虛空》始便具宗師氣象,到《尋秦記》只差龍門一躍,至《大唐雙龍傳》終於大成封神。

    曾有謂黃易者,“黃(色)加易學”也、“枕頭加拳頭”也。

    當然,兩者表達的核心意思一樣,而前者更其傳神。易學、拳頭,在其作品中表現在追尋天道的無常、生命的真諦及武道的極致,其“惟能極於情,故能極於劍”之句,可為武俠名句!堪與金庸“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古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梁羽生“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流俗”之句鼎足而四,至於溫瑞安之“人生真是寂寞如雪”著實差了一個檔次。

    《大唐雙龍傳》中石之軒在碧秀心墳前所吟之詩:

    二十年來尋刀劍,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開,直至如今更不疑。

    此詩本是唐末五代時期僧人靈雲志勤禪師所作,在唐初的世界裡由邪王吟出,令人覺得他確實已經頓悟成佛。

    (孫曉自創的講武堂,出版《英雄志》)

    (三)

    九十年代初至千禧年左右,借用古龍先生的話說,這一個十年毫無疑問是屬於黃易的時代。

    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問世,1999年11月,知識出版社出版了簡體版。2001年2月,《悟空傳》第1版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自此揭開了大陸網路文學風起雲湧的序幕。而在寶島臺灣,比《第一次親密接觸》還早一年,羅森的《風姿物語》開始連載;又前一年(1996年),有個叫孫曉的人在網路上敲下了《英雄志》的第一行,後被譽為“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

    可惜我沒趕上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請看以下這些名詞:獅鷲文化、河圖文化、元元論壇、鮮網、小說頻道、信昌文化、泥人、端木、弄玉、幻劍書盟、龍的天空、cmfu(起點最開始的域名)……

    經歷過那個大時代的人當然知道我說的是什麼。

    就在此時,我們可以說,武俠小說迎來了第三次鉅變。

    這次變化有以下兩個特徵:

    1、篇幅加長到極限,濫觴於黃易而光大於網文。

    《風姿物語》寫了十年完結,5200多萬字;

    《英雄志》至今未完結,孫曉大概欲以一生磨此一劍,至今發行22冊,約320萬字;

    《天魔神譚》(論壇好友推薦,我的入坑之作)已完結,約390萬字;

    《紫川》已完結,約220萬字;

    ……

    再列兩個近年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傲世九重天》,約850萬字;

    《鬥破蒼穹》,約520萬字……

    我們再列一部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武俠《天龍八部》,約150萬字……

    2、一切商業元素的綜合:

    這些小說綜合了異世大陸、歷史架空、穿越、江湖廟堂、魔法鬥氣與武技、東方龍西方龍與幻獸、意(淫)、高武世界、扮豬吃老虎、宏大的戰爭場面、統一天下、縱橫三界、以力證道、天道武道人道、經商、詩詞樂府、修仙飛劍、亡靈白狐、妻妾成群……等一切讀者喜歡的東西。

    作者全盤商業化寫作,一切以月票及收益為準。

    這次鉅變使得武俠小說的面目已經全非,只有從那些不盡的打鬥、接連的奇遇能一窺昔日面貌,但依然可見到內裡與傳統相通的正能量:努力奮鬥、我命由我不由天、犯中華者雖遠必誅、催人淚下的愛情與真摯的兄弟情義、保護家人……等。

    網路文學十年盤點的上榜作品,皆可算此類作品中的佼佼者,但是至今沒出現一部真正使所有人俯首聽命的王者之作,何其遺憾也!

    (四)

    總結:

    這三次大變綜合起來,我認為才是傳統武俠的真正出路:

    【1】古龍先生提出的人性與小說性;【2】黃易先生所提出的破碎虛空,指出了武俠小說的出路;【3】網路的商業化寫作,無所不包的體裁與縱橫馳騁的幻想,最終在商業化與文學性之間尋找到平衡。

    如此一來,當可產生金古黃梁溫似的武俠名著。

    與傳統武俠核心相通,但已不是武俠的武俠小說,我們可以稱之為“幻武小說”。

    若還是傳統的江湖廟堂路子,則武俠已死。

  • 2 # 嚮往清秋

    新派武俠起於上世紀年代,梁羽生為開山之祖,後由金古溫黃髮揚光大,武俠的巔峰在金古時期,到了溫黃時期,實際上武俠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溫黃之後,武俠小說漸漸式微,雖然也還會出現好的作品,但已經無法再現當初的輝煌了。

    武俠小說是屬於小說一類,是一種時代產物,本為消遣娛樂之用,但讀的人多了慢慢形成了一種文化。武俠的風靡與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傳呼機有異曲同功之妙,傳呼機因攜帶方便價格低廉,普遍為大眾接受,傳呼機大火的時候和現在的手機一樣,基本上人手一部。但隨著手機的出現,傳呼機也就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的武俠受各類文化的衝擊,生存空間在逐步壓縮,雖然不會像傳呼機那樣徹底消失,但是隨著讀者越來越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像以前的八股文一樣壽終正寢。

    時代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呈現多元,武俠小說最賴以生存的手段正在接受重大挑戰。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小說呢?可以不客氣的說,現在的武俠消費的是情懷,讀武俠小說的群體還是以70、80、90居多,讀者減少,作者哪有動力去創作呢。這種惡性的迴圈實際就是一種事物消失的前兆,等這代人沒了,武俠也就成為歷史了。

    有句話叫做“窮則思變”,現在的武俠小說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想延續,不變是不行了,不過即使變了,也只是博得暫時的苟活。因為武俠小說和詩詞一樣,已經漸漸不為人所接受。古文的沒落是受近代的新文化運動影響,那時寫文章流行白話,因為白話通俗易懂,古文與白話本就是背道而馳,所以逐漸淡出。武俠的沒落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讀者的流失,娛樂可以選擇打遊戲、看影片、聽音樂,即使有的人喜歡讀書,但還有玄幻、言情和其他型別的小說擺在面前,讀的人少了,誰還會去努力創作呢?

    如果現在把其他型別的小說全部禁寫,只允許保留武俠小說一種文體,武俠肯定還會大火,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的話,想要為武俠找條生路,真的是難於登天。

    現在做什麼都在與商業掛鉤,文學創作也不例外,商業的目的在於創造利潤。如果把小說當作一種商品,那麼他的消費群體就是讀者,讀者買賬,必須要提高商品質量。但現在各種小說充斥網路,東西多了卻缺乏精品,本就是落伍之物再加上質量不高,多被讀者拒之門外。創作武俠小說較之其它小說本就不易,歷史要懂一點,文言要懂一點,本就比創造都市小說的起點要高,再加上讀者並不固定,所以舉步維艱。

  • 3 # 手機使用者55433478948

    提高寫作者的文學修養,是現今各類小說的最緊要的頭等大事。作為文藝作品,作者應有歷史責任感,留下的作品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不能單純為了經濟而寫作,還應兼顧社會效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家是隔代教育嗎?出現矛盾怎麼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