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DYZWJA

    喀秋莎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前迅速撤離。

  • 2 # 葦說歷史

    在二戰最慘烈的蘇德戰爭中,人總是習慣於將蘇軍的最終勝利,歸功於蘇軍對祖國的忠誠和他們的人海戰術。應該說這沒有錯,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決定蘇德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是武器,一種連蘇聯人自己都沒有幾個人知道的秘密武器。

    1941年7月14日,在希特勒親手製定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實施後,550萬德軍分三路入侵蘇聯,德軍中兵力最強大的為中央集團軍群,其先頭部隊剛剛攻佔了蘇聯戰略重鎮——奧爾沙。

    此時的奧爾沙火車站一片繁忙,德軍正在利用繳獲的蘇聯寬軌列車,迅速將補給物資和準備進攻的兵力集結在這個靠近前線的火車站。下午2點30分,一陣突如其來的密集炮火,把車站及附近的德軍和物資列車全部炸上了天,在不到10秒鐘的時間之內,火車站已是被炸得面目全非,車站上已經沒有了一絲生命的跡象。

    這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毀滅式打擊,令德軍前線指揮官們迷惑不解。究竟是什麼樣的火炮,能夠在毫無前兆的情況下,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了如此多的炮彈及造成如此毀滅性的打擊?

    於是關於蘇軍使用新式火炮的報告被迅速上報,而德軍最高統帥部同樣是一無所知,雖然戰前德軍的情報部門,曾收集到一些關於蘇軍殺傷力大的火炮資訊。直到在莫斯科打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門蘇軍火箭炮發射器後,德華人才瞭解到蘇軍的這種秘密武器,它就是蘇德戰場上的最大殺器: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在二戰的蘇德戰爭中,對蘇軍火箭炮的流行稱呼。

    喀秋莎火箭炮由沃羅涅日州兵工廠研製,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這也是沃羅涅日兵工廠武器出廠時的統一標記。由於當時火箭炮這種新型秘密武器受到嚴格的保密,就連蘇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所以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蘇聯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隨後“喀秋莎”的大名迅速在蘇軍裡傳播開來,德軍則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喀秋莎火箭炮最早的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

    該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齊發,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最佳武器。無論是德軍堅固的混凝土工事,還是擁有重型坦克的德軍裝甲部隊,在喀秋莎火箭炮的齊射打擊之下,都會土崩瓦解。

    早在1939年3月,沃羅涅日兵工廠就已將8導軌的БМ-13-16試製成功,它的發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別掛1枚火箭彈。

    1940年初,БМ-13已經試生產了6門,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6月21日,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最高統帥部迅速作出決定,全力生產БМ-13火箭炮及М-13火箭彈。就在7天之後的6月28日,蘇軍組建了第一個БМ-13喀秋莎火箭炮連。

    1941年10月初,德軍發起了進攻莫斯科的“颱風”戰役。

    10月7日夜,正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喀秋莎火箭炮連,不幸與德軍滲透的先頭部隊遭遇。炮兵連官兵沉著應戰,炮手們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員則拼死擋住德軍的衝鋒,為給火箭炮的發射爭取時間。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彈後,為了不讓喀秋莎火箭炮的秘密落到德軍手裡,炮手們親手炸燬了這7門火箭炮。由於發射火箭彈和銷燬火箭炮耽誤了突圍的時間,至使炮兵連被德軍包圍,包括連長費列洛夫大尉在內的絕大部分蘇軍官兵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的結束了戰鬥歷程。

    1943年2月,蘇軍獲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全殲德軍精銳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

    在這場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大會戰中,蘇軍的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在這場戰役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和裝甲部隊,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М-31-4火箭炮。這是一種架在地上發射的火箭炮,發射М-30 300毫米火箭彈,比203毫米榴彈炮的威力還大的多,它可以摧毀德軍任何的堅固火力點。БМ-30火箭炮隨後在庫爾斯克、布達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都發揮了震懾作用和毀滅性的威力。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2400門БМ-8系列、6800門БМ-13系列和1800門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

    到二戰結束時,蘇軍已經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其中大部分都是БМ-13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戰勝德國的最大功臣,就連他們自己都說,他們之所以能夠打敗德華人,靠的是兩樣武器,一樣是酒,而另一樣就是喀秋莎火箭炮。也有人說是因為蘇軍人多,靠人海戰術擊敗了德國,但看看戰爭初期蘇軍那恐怖的傷亡數字,如果沒有喀秋莎火箭炮這樣的毀滅性武器,無論蘇聯有多少軍隊,德國國防軍也會照單全收。

  • 3 # duh23333

    是一種彈丸發射後飛行過程中,彈丸會得到持續不斷的被載入動力(由連線再彈丸藥筒中的然料不斷然燒產生推力)最後飛向目標的武器系統。這種炮火主要是進行覆蓋式打擊,彈丸飛行距離遠爆炸威力打大。多車發射能對集團目標給予毀滅性打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文圖書編輯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