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狄飛驚

    這個提問有點毛病,文天祥的弟弟確實在元朝任職,但不是文天祥“讓”他們謀職,而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跟文天祥又有什麼關係?

    民族英雄文天祥拒不降元,殺身成仁,名垂青史,但有些人專門喜歡挖掘民族英雄的“黑點”,比如英雄本人犯過的一些“錯誤”,英雄家人“不光輝”的事蹟,動機十分可疑。

    文天祥三兄弟並肩抗元

    據史料記載,文天祥共有三弟三妹,三個弟弟分別是文璧、文霆孫、文璋,其中文霆孫早卒,長大成人的是文璧、文璋(此非文璋彼文章),弟兄三個一起讀書學習,一起考取進士,後來又一起做官,感情十分深厚。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和弟弟文璧奉詔在江西起兵勤王,親兄弟並肩作戰,抗擊元軍,但這年文家祖母去世,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文天祥便讓弟弟文璧回家盡孝,自己選擇繼續帶兵奮戰。

    後來,朝廷任命文璧出知廣東惠州,為忠孝兩全和家人安全考慮,文璧把一家人(包括母親、妹妹、文天祥的妻兒)全部接到惠州,後來宋軍戰事不利,文天祥也轉戰到廣東,弟兄三人再度並肩作戰,一直奮力抵抗元軍,絕無鬆懈之意。

    文天祥從未勸降弟弟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五嶺坡被俘,不久後被押往元大都北京。

    文天祥被俘後,文璧、文璋兄弟仍在惠州城內堅持頑守,到次年(1279年)二月,宋元爆發崖山海戰,宋軍全滅,宣告南宋徹底滅亡,此時惠州城仍在堅守,一直堅持到當年秋天,文璧、文璋兩人才以惠州城降元。

    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元軍曾讓文天祥勸降其弟,文天祥被俘後自己都拒不投降,怎麼可能勸降弟弟?文天祥的弟弟文璧、文璋降元跟文天祥一點關係都沒有。

    在後來的很多讀書人看來,文天祥拒不投降,最後選擇了英勇就義,他的弟弟理所應當也該跟著為國捐軀,投降這種事情太丟人了,怎們對得起他們的民族英雄哥哥?

    這些鳥人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要知道當時宋朝已經徹底滅亡,文璧、文璋一直堅持奮戰到君死國滅,實在無力迴天,方才投降已經是盡到了人臣的所有職責,再戰鬥下去,除了徒增傷亡,賠上整個家族甚至整個惠州城內百姓的性命,根本於事無補,那些說閒話的讀書人,你們又有什麼理由來苛求這些忠誠勇敢的戰士呢?

    文天祥弟弟確在元朝任職

    文璧、文璋降元后,並不想當元朝的官,當年冬天他們就率全體家屬離開回到江西老家,打算就此閒居,以了此生。然而,元廷多次下詔徵召文璧前往大都朝覲,無奈之下,文璧只好來到大都,後來被任命為臨江路總管兼府尹。

    當時就有人寫詩諷刺文璧不能像哥哥文天祥一樣拒不降元,堅持死節:

    “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這裡的溪山指文氏兄弟,文天祥號文山,文璧號文溪,就連乾隆皇帝也來湊熱鬧,寫詩云:“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說文璧在九泉之下沒有顏面見兄長。

    近現代以來,更是有很多憤青好似發現新大陸一般,批評哥哥是民族英雄,弟弟卻當了叛徒漢奸,一副義憤填膺,委屈不平的姿態。

    然而,當事人文天祥的態度究竟如何?文璧後來的表現又如何呢?

    文天祥並未批評弟弟降元做官

    文璧來大都時,文天祥還在獄中,他得知這一訊息,寫下一首《聞季萬至》的詩:

    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

    跟那些批評苛責弟弟,甚至替文天祥憤憤不平的人相比,文天祥這首詩中並無指責弟弟之意,而且兩人同在大都長達一年,中間雖未曾謀面,卻有書信往來。在一封寫給文璧的兒子、自己的繼子《批付男升子》信中,文天祥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後來,文天祥還曾寫信給三弟文璋說: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

    文天祥深知自己深受國恩,身兼將相,若不為大宋盡忠死節,不但無顏面對大宋君忠臣,也有違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的人生信條。

    但文璧、文璋不同,他們只是普通的地方官員,在大宋已滅的情況下降元不為恥辱,為保全家族降元不為卑劣,所以文天祥寫信給自己的孩子,避免讓他們對自己父輩們的不同選擇產生誤會和迷茫,讓他們理解父輩的不同選擇。

    文氏三兄弟都不失為英雄

    綜上所述,文天祥從沒有勸告、默許、首肯弟弟降元做官之事,但他確實理解弟弟的舉動,也從未有過批判言辭。既然忠孝能以兩全,那兄弟兩人一忠一孝,各行其志,毫不影響文天祥民族英雄的地位,我們後人又有什麼資格對文氏兄弟擅加批判呢?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文天祥自己選擇以忠死,卻不能盡孝;二弟文璧選擇了孝,所以出仕元朝;三弟選擇了隱居,拒絕出仕,“惟忠惟孝,各行其志”。

    在我看來,文氏三兄弟都堪稱民族英雄,在當時的歷史形勢下,後來那些嘵嘵指責之輩,又有誰能比文氏兄弟做得更好呢?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時事一代人,這是個正常現象!所以說大陸地區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如果忠於清朝和民國就是腦子進水了!建國以後生在大陸的人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又不存在種族矛盾,也沒受過前朝的恩德,還忠於前朝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 3 # 檸檬樹下10

    文天祥本人崇尚氣節,在南宋滅亡後憂於亡國之痛,面對忽必烈的勸誘,拒絕投降,表現出了激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然而他本著對親族負責的態度,也不願兒孫受牽連白白搭上性命,於是選擇讓他們活下去,接受元朝政府的好意。這種安排可能是讓他們進入元朝內部,尋找機會伺機報國,為新的政權貢獻出個人的才幹,不做無謂的犧牲,算是識時務的舉動。文天祥本人亦或包袱沉重,不甘背棄舊主,親族不然,他是他,弟弟和兒孫畢竟和他不同。

  • 4 # 青色煙雨319

    我非常理解這種行為。從理論上來說,一個人需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權力,這樣才是真正的尊重對方、愛對方。而且,文天祥選擇了殺身成仁,但他不應該因此把全部的子孫、整個家族都賠進去,推而廣之那中國豈不是將無後人呢?一方面來講謀求一官半職是當時世界最好的生存之道,另一方面來講是在政府裡面,可以繼續真正為百姓做事,這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擔當,中國就需要這樣的力量一直存在著,延續著。因為無論哪個民族佔領了這個地方,都只會是物理佔領而不能進行精神上的奴化,最後他們都將變成華人,都將被漢化。這已經成為這塊土地歷史的規律。有句老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還有一句話:去留肝膽兩崑崙!

  • 5 # 千千千里馬

    其實,這與文天祥的地位有關。

    假如文天祥不是臨危受命成為皇帝的宰相,那麼,文天祥的選擇很可能就不是殺身成仁肝腦塗地的殉身於宋朝的。

    作為國家的重要成員,屈膝投降,已經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代表國家的尊嚴。

    文天祥很明白這個道理。生或者死,已經不屬於他自己的肉體甚至靈魂。而屬於大宋朝。

    雖然宋朝的滅亡的命運已經清清楚楚,但是,只要皇帝沒有投降,就代表宋朝還存在。所以,文天祥只能以視死如歸的精神完成自己不辱使命的尊嚴,這也是對宋朝,甚至中原人民尊嚴的最後堅持。

    但是,他的弟弟以及自己的子侄兒孫,沒有那樣高的地位和使命,他們也沒有象徵意義的代表性,所以,在元朝做官也屬於正常的就職。

    改朝換代的時代,特別是戰爭的最後時刻,你只能選擇服從歷史的安排。

  • 6 # 蒼茫九州

    古代世家為了傳承都講究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遠的就說三國諸葛家,家族三支分別在三個國家,無論誰最後贏,家族都會延續下去。近的就說榮氏家族,就剩榮毅仁這一支留在大陸,其他的都散落世界各地。一切都是為了家族延續。所以文天祥弟弟在元朝任職也不稀奇,但是肯定不是文天祥讓的,而是家族的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60歲可以辦D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