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蕭一曲

    秦滅六國誠如過秦論說的,前代君主鋪好了路,商鞅變法,秦國經歷了徹頭徹尾的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大變革,這是其他諸國沒法比的,魏國,楚國,齊國,趙國的變法只是膚淺的表面變革,短期內雖有強軍政效果,另外遠郊進攻策略運用得當,三就是大批次人才引入,軍師政治奇才源源不斷進入秦國,第四,秦孝公至秦始皇秦國無庸主,對比其他列國明顯不如。

  • 2 # 大秦鐵鷹劍士

    憑的是實力和天下民心歸治的大勢。

    先說實力問題:實力是指國家綜合實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方面面。當時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是第一的,好比十年前的美國在全球的地位一樣,甚至更高。有了實力自然就有了統一天下的基礎,沒有實力光是想那是統一不了的。

    秦國實力強,其它六國實力卻很弱,這形成天下獨強的局面。

    南韓從申不害死後,就一直不行,又被大國時不時割肉,在滅國前也就只有都城及其周邊數城了,所以第一個被滅國,不費一點勁,秦軍一到,開門就降。

    趙國在戰國後期是最有實力與秦國一爭高下的國家,不過長平之戰後,趙國軍力損失太大,後期的滅國大戰時,全民皆兵,舉國抗戰。耐何趙國自毀長城,李牧被趙王給弄死了,這加速了趙國的滅亡。趙國亡國後,公子趙嘉在代地稱王,與燕國聯軍抗秦。不過大勢已去,趙嘉雖然也是一代雄主,但兵微將寡,苦苦支撐幾年後還是被滅了。

    魏國從馬陵之戰後就開始衰落,百十年來又被秦國一點一點的蠶食,已經從一流強國退居到三線以外了;秦國大軍一到,也是積極備戰,不料秦軍用黃河水淹魏國都城大梁,魏王不忍百姓成魚鱉,就投降了。

    楚國雖然國大人多,但是制度不佳,國家凝聚力不行。百十年來,國土被秦國佔領較多,人口及財富損失也大。不過最終還是舉國皆兵,號稱60萬大軍與秦國決戰。項燕雖是名將,但王剪也是戰神。關鍵是兩國綜合實力相差太大,最終楚國還是國破家亡。

    燕國與齊國則是在彼此的侵略與反侵略中雙雙衰落。秦滅其它四國時,此二國做壁上觀,滅自已時,且戰且退,最後發現久不征戰,不能打仗了,乾脆降了算了。

    以上是秦滅六國的過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軍事只是手段,統一是目的。戰國七雄都是華夏族,都是炎黃子孫。從東周立國開始,春秋與戰國兩個時代五百年多年的殺伐,老百姓都疲憊了,分久必合這是天下大勢,也是民心所向。所以秦滅六國的戰爭才這麼順利,死的人也遠沒有後來的楚漢相爭多。也正是民心思治,漢代秦後,國家才有了四百多年的穩定時期。華夏族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統一觀念,那是五百多年的血與火總結出的經驗,國家一統,百姓才好過日子。

  • 3 # 藍軻趣說雜談

    越多讀那段歷史,就越感覺到,秦滅六國冥冥中確有天意,天意在乎人才,在乎國運!至於很多人認為是靠國力、軍隊戰鬥力…個人覺得那只是結果,根本不能拿來解釋秦國憑什麼滅掉六國。再說,就國力和軍力而言,其它六國也都曾經有過,並非秦國獨有。

    看看秦國滅六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數吧:

    一、如果吳起不被魏國朝堂排擠走,秦國還有機會挺到商鞅變法嗎?

    二、如果龐涓優先處理秦國的主張被魏國朝堂採納,秦國還能被打不垮嗎?

    三、如果商鞅被魏王不輕言放棄而是重用或殺掉,秦國還有機會翻盤嗎?

    四、如果秦惠文王在張儀司馬錯之政見不同中聽取張儀的,沒有巴蜀之地的秦國還能獨大嗎?

    五、如果一介武夫秦武王贏蕩不作死或是死後把王位傳給幼子,秦國還有機會做大嗎?

    六、如果秦昭王時期的外戚專政沒有底線,秦國能不中道衰落嗎?

    七、如果范雎死於魏國宵小之手或是秦國使者為人稍為清高些,沒有遠交近攻之國策的秦國還能不被連年戰爭拖死嗎?

    八、如果樂毅化齊中間不出現么蛾子,秦國還能有絕對優勢兵力國力嗎?

    九、如果在戰難中出生長大的齊王建是個性格堅強的人,秦滅六國還能順風順水嗎?

    十、如果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不在中年就腦子短路,秦國能逃過命中一劫嗎?

    十一、如果長平之戰趙國不犯糊塗或是聰明絕頂的趙括有自知之明抑或是山東其它五國有開眼之明君給予趙國以援助,秦國還有機會滅掉六國嗎?

    十二、如果呂不韋孤注一擲的龐大計劃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秦國的昌盛國運還能堅持到最後嗎?

    十三、如果趙國朝堂不出現郭開那種損國不利己的小人,秦國能順利透過不世出名將李牧的防線嗎?

    可見,秦滅六國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以上任何一個可能出現,七國最後誰能一統還真不好說!

  • 4 # 啊各類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古至今連綿攻伐最長也就是戰國了,算上春秋期間列國稱霸時間就更長了,雖然周王朝還算天下共主,也僅僅名義而已,不影響亂世的性質,從宿命的歷史角度來看發展到這一步應該出現一強大勢力終止征伐完成一統。客觀上,強弱興替,強後被吞併,弱後轉強,比比皆是,有時候就看誰興起的是時候,在強大的那些年多做一些事,秦國強大恰逢其時,這是時勢。

    秦國自孝公前,四世庸主,自孝公後幾代明君,此謂否極泰來,把握時機,歷經徹底變法國富民強,秩序重建,涅槃重生,內部舊氏族、保守派勢力基本殆盡,君權集中,更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對外攻伐,對內整治令行禁止。此為內因。

    秦國居西,後方穩定,大有獨立於六國之外的特殊地利,少了一些腹背受敵。秦國新興其他六國合縱,秦連橫破之,自此六國失去遏制秦國最佳時機,一超多強局勢逐步穩定,而六國又逐漸沒落,一超多強逐漸變為一超一強五平,最後只有秦國一國獨大,這是外因。

    其他還有諸多原因,但總之,時代的呼喚與秦國自身的天時地利人和交相呼應,秦國成為主角登上了舞臺。

  • 5 # 隨性萬事屋

    我覺得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才、外交和地理位置六個方面來小小的分析一下秦國憑什麼滅掉東方六國。

    1.從政治方面來說,在領導人這個方面秦國相比於其他六國來說是沒有出現過昏君,像是秦昭襄王打的長平之戰和滅東周,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則是禮賢下士、厚積薄發,給嬴政伐六國打了一個好基礎。而其他六國則是昏君不斷,像是楚懷王之流的人物逐漸地把六國的優勢喪失的一乾二淨。另外秦還有商鞅變法,透過廢除世卿世祿制來打破了氏族集團在國家執行上的弊端,而新興的官僚體系保證了秦國國家機構執行的高效性。

    2.從經濟上來說,秦比其他六國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實行了土地私有制,並允許自由買賣。這既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秦從中積累了財富,又使人們激發了能動性,促進了秦版圖的擴張。

    3.從軍事上來講,一方面商鞅變法設立二十級軍爵,直接促進了軍隊幹仗的熱情。另一方面秦的國策是“耕戰”,其全國戰爭動員能力遠大於東方六國。舉個栗子,秦國就好比是現在的以色列,全民皆兵、全國皆兵。

    4.從人才方面來說,秦直接碾壓東方六國。文有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武有司馬錯、王翦、白起等。而東方六國的國之人才屈指可數,而且還大多數不得重用。

    5.從外交方面來說,秦奉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而六國則勾心鬥角,相互消耗,從而使得秦笑到了最後。

    6.從地理位置來說,秦的東面為潼關和函谷關,南邊是高原,並且佔據著漢中平原,進可攻,退可苟,國內長期穩定。並且秦西邊是野蠻的少數民族,秦在於其的鬥爭中也行成了一種彪悍的民族性格,類似於今天的戰鬥民族。

    總而言之,秦能滅六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結果,我在這裡只是透過一些方面來簡要的說明了一下。如果還想研究的話,去翻秦史吧O(∩_∩)O~

  • 6 # 橙子的桔子

    首先是秦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漢朝的賈誼在《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擁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秦國有崤山,函谷關的牢固,進可攻,退可守。 第二是適合國情的政策。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政策,即結交遠處的國家,比如齊國,攻打和自己接壤的國家。慢慢蠶食六國來擴自己的國土。

    第三,勵精圖治推行變法,實現富國強兵。這是秦國滅掉六國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推行變法。

    商鞅變法率先改變的就是秦國的軍事。推行二十等爵制。無論你出身如何,只要上戰場殺敵,就可以憑藉殺敵數來換取爵位。這一舉措對下層,對勞苦大眾有著致命的誘惑。

    很快秦國像一頭長出銳利獠牙的絕世兇獸,舉國上下人人好戰,他國聽聞戰爭人人滿面愁容,只有秦國好像過節一樣熱鬧,妻子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前去戰場為自己的家族殺出一個錦繡前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事得到提高還不夠,農業生產也要提高。所以商鞅獎勵農民耕織,生產糧食多的有獎勵,偷懶生產少的人家要處罰。允許土地私有,提高農民的積極性。統一度量衡,推行嚴刑峻法,依法治國。

    第四秦始皇的個人才略,戰國末期,戰爭不斷,人民渴望和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魔音糯米去了韓國半個月毫無音訊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