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工作後怎麼去讀書?
4
回覆列表
  • 1 # 徐瘋瘋

    讀書很重要。很多時候,上班族比學生黨更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學生和職員角色大不相同,學生時代的最低要求可能僅僅是不掛科,但是職場卻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地方。學校是一個要求“輸入”,職場卻是一個考驗“輸出”的地方。

    能“輸出”是一項高段位的技能,我們要有相應的表達溝通技巧,還要能支援“持續輸出“的知識儲備。成年後,我們在學校的時間只有三四年;但在職場的時間卻是三四十年。職場人的學習需求,比任何人都迫切。

    在所有提供自我增值的學習方式中,讀書是成本最低的一種。道理很明顯。但是會有效讀書,把書中的知識化為己用,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卻是一種技術活。齋藤孝《超級閱讀術》提供的正是有效讀書的方法論。

    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教授,基於職位的便利,他經常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流思考,訓練學生們的讀書技巧,久而久之形成了這麼一套能迅速帶我們從“校園模式”切換到“職場模式”的讀書技巧。

    《超級閱讀術》解決了有關讀書的四大難題。

    1、如何養成讀書習慣?

    2、如何訓練速讀技巧,大量輸入資訊?

    3、如何掌握書中精華,化為己用?

    4、如何從浩瀚書海中挑選適合我們的書籍?

    1、如何養成讀書習慣?

    在讀書習慣這回事上,我有一個觀念:會讀書的人都是相似的,不會讀書的人卻各有各的難題。愛讀書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習慣和技巧,但是還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在歐陽修的《歸田錄》中就曾記載一位愛讀書的同事“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歐陽修自己也是:“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這是好讀書的人的閱讀習慣。

    齋藤孝分享的讀書習慣核心養成招數與此異曲同工。想要養成讀書習慣,首先是明確自己讀書的場景,是自己定一個規矩,規定某個場景之下自己必須讀書。比如,公交車上必須讀書,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去咖啡館讀書等等。這種方法其實十分科學。在習慣養成的法則之一就是,在某些固定場景或固定時間做特定的事情。古往今來,好讀書者必然都有自己習慣的閱讀時間。通勤時間那麼長,不如就看看書吧。

    2、如何訓練速讀技巧,大量輸入資訊?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享受閱讀的時光並不多。我們要快速地從書籍中瞭解新知識,還要把新知識瞭解通透,這就需要取巧。簡單來說,速讀讓人知道知識,精讀讓人瞭解知識。齋藤孝給出兩個速度原則很值得參考,一、設定讀書的目的;二、設定讀完書的時間。

    讀書的目的,一般是以輸出為主。最簡單的就是,向別人講述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自覺的在腦海中整理書中的邏輯和理論,可以促進吸收。設定讀完書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更有緊迫感,容易集中精力。這兩個原則的指導下,可以延伸出很多閱讀技巧。齋藤孝閱讀技巧就包括了“逆算讀書法”“二成讀書法””探照燈讀書法“等等。這三種讀書法的核心就是,閱讀目錄。

    讀書不讀目錄,正如去一個陌生地方不看地圖一樣,也許都能走到目的地,但是花費的時間肯定長。目錄是一本書正文的索引,我們可以透過目錄找到一本書總結章節。有些書沒有特定的總結章節,但是序言也能起到總結作用。先閱讀總結章節,瞭解書的大概內容後,再讀書就容易很多。這種讀書方式就是“逆算讀書法”。二成讀書法原理也是如此。二成讀書法是透過逆算讀書找到核心章節後,對核心進行精讀。一般一本書的精華部分,只佔到書籍的二成左右。

    同樣依靠目錄的,還有探照燈閱讀法。我們的閱讀目錄的時候,往往能捕捉到一些關鍵詞,比如《超級閱讀術》的目錄上就赫然寫著“速度技巧”“探照燈方式”等名詞,透過目錄,我們就能瞭解這本書的一些內容是有關速度的,而且“探照燈方式”好像是一個很新鮮的名詞。所謂探照燈讀書,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在“目錄”中發現的這些關鍵詞。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一個殺時間找不同的遊戲。與此相反,當你提前設定了關鍵詞,閱讀的時這些詞好像會自動跳入你的眼簾,從而提高閱讀速度。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視網膜效應”,也叫“孕婦效應”,當我們關注一項事物的時候,我們會比平時更注意到這項事物的存在。也就是當你或者你親近的人懷孕了,你忽然就察覺,大街上孕婦也多了起來。其實,孕婦可能沒有多,只是你平常並沒有注意到她們。

    對待小說等文學性書籍,速讀技巧可能就有點黯然失色了。文學藝術類書籍的細節豐富,伏脈千里。用速讀的方法讀文學藝術書,像是低畫素手機拍照,成像可能會失真。但是實用性書籍領域,速讀可以說是一種必備技能。

    3、如何掌握書中精華,化為己用?

    與速讀相對就是精讀,精讀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關鍵。在齋藤孝看來,朗讀和背誦文章的都是精讀的一種方式。事實上,這也是學生時代最折磨我們的事情。但不可否認,學生時代背誦的很多段落,時隔多年也會記憶猶新。比如,你站在這兒別動,我去買兩個橘子。

    齋藤孝自己的閱讀方式也很值得參考。《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對齋藤孝的“三色筆閱讀法”就讚不絕口。做筆記,是精讀的方式一種。“三色筆閱讀法”就是用三種顏色的圓珠筆對書中內容做標記。紅色用來標註客觀重要的部分,藍色標註客觀上比較重要的部分,綠色標註自己覺得有意思的部分。三種顏色,層次分明標出了重點,見證我們的閱讀軌跡。

    4、如何從浩瀚書海中挑選適合我們的書籍?

    讀書時,我們往往還面臨著不知道讀什麼的選書問題。身為大學教授的齋藤孝諄諄教誨,在學生時代是讀一些古典、科學這種與現實社會沒有直接關係的領域書籍的絕佳時機。等到走到社會,要注重在現實社會中立足的讀書。

    市面上的書很多,良莠不齊不說,好書也琳琅滿目。我們怎麼從浩瀚書海中走出來,找到屬於自己書籍呢?齋藤孝在他的另外一本書《深閱讀》中,分享過他的選書門檻,好書有兩個評價標準:一是易讀、而是有內涵。在這個標準之上,他首推的就是對經典書籍的閱讀。經典書籍一版再版,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另外,一種選書方法則是滾雪球讀書法。道理很簡單,當我們喜歡上某一個作者或某個風格的書籍時候,可以順勢把這個作者等一系列的書都看完。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是找到讀書愉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滾雪球式的閱讀也是齋藤孝本人最喜歡的方式。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提到有兩種辦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現代社會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電視,各種各樣的資訊雲湧而來,娛樂的海洋裡書籍的存在感在削弱。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最先應該找回的就是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像是魚網,能幫我們選出我們需要的那條大魚。

    電影導演北野武便是一個閱讀量極大的人。北野武談到電影時說:年輕人想要拍電影,但缺少知識修養,無法把思想表現出來。懂的事情太少就是不行,沒有深度。

    能持續輸出是一種能力,不讓能力枯竭的補充劑就是讀書,這是終身課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場餐飲應該怎樣做,怎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