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鈴鈴
-
2 # 愛心熊老師
這個問題是一個父母教育理念的問題。許多父母對教育目的的的認識就是成績好三個字,對什麼心理問題的態度要麼就是聞所未聞,要麼就是覺得那些東西都不重要。之所以這樣還是因為父母覺得是成績和文憑決定孩子的一生,而沒有意識到是健康的身心決定孩子的一生。
-
3 # 九鬥學生心理
我想大部分的中國是的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會把學習成績看得很重要,當了很多年的班主任,每次有學生家長來進行溝通時,首先問的都是孩子的月考成績、期中考試的成績如何?在家長的眼裡,所謂的青春期的煩惱,孩子溝通的困惑,成長的煩惱,那些都是矯情和做作,都是孩子迴避(不想)認真學習拿出來的藉口。
最近這幾年在網路的輿論上,大家對孩子快樂的成長,關注度會更高一些,但是在十多年前,我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大部分的家長從來不會提到要讓孩子更快樂的成長。
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能不能考上更好的大學無所謂,這樣的家長真的很少見。遇到的極少數的希望孩子更快樂的家長,他們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年級也都屬於拔尖水平,因為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焦慮和苦惱,所以更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快樂。
在目前的環境中,大部分孩子只有提高學習成績之後,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和未來的發展。而我們的人才選拔制度依然看的是一個人的考試的分數,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哪個父母會不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呢?
其實在很多父母的內心,希望孩子在取得好成績的同時,能夠更積極健康,但是更多時候,很多父母對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如何面對孩子成長的困惑給不出比較準確的意見和建議。所以最終大部分父母只要自己孩子看起來快快樂樂就行,而他們的內心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也就無所謂了。
另外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他們的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要用在工作上,有的家長甚至要把孩子留守在老家,才能支撐一個家庭的生活的支出,有時候這也算是一種有心無力吧!
如今我們在網路上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抗壓能力比較差,和父母之間因為口角而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這也是對家長的一個警醒的過程。不管生活有多難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孩子的身上,不會有錯。
-
4 # 土豆媽媽育兒
以前有句俗語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到現在依然影響著很多家庭,認為孩子只有努力讀書,考出好成績,才有好未來。也是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理念,讓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但他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成長中的心理變化。輕微的只不過是與父母的心離得越來越遠,嚴重的甚至做出傷害自己與家人的行為。給孩子好成績,不如給孩子好習慣。
孩子的成長,孩子將來的成就,並不是單純的靠成績就能認定的。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成績並不是唯一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科學地管理好孩子的成長。仔細觀察孩子的特點,喜歡讀書的就盡力支援孩子讀書,不喜歡讀書,怎麼說都不理的孩子,就要儘早發現他其它方面的優點,以後著重往那方面培養。就像有的孩子,特喜歡畫畫,但成績卻一般,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讓孩子往繪畫這方面發展。有的孩子喜歡數學,對數字特別敏感,那你就可以讓孩子往這方面發展。有的孩子喜歡舞蹈,對舞蹈有獨到的見解與能力,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學習舞蹈。有的孩子喜歡科學,喜歡動手製作小玩意,父母可以給孩子報那種科學夏令營……
每個用心的父母,總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只要你瞭解孩子的內心,關注孩子的身心成長。孩子也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了。教會孩子寬容、感恩,教會孩子勇敢與堅強,教會孩子社交的能力,教會孩子獨立生活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應該是每個父母都希望的。更是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
-
5 # 鵜鶘心理
題主的問題似乎就發生在周圍,平時都會聽人提起,但沒人能給出一個全面的說法,源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在此筆者來做一個梳理供題主分享。
首先,從微觀上來看,是父母關注的點不同,父母也是頭一回擔任家長的角色,關注的重心拿捏不準,但由於平時父母在社會上的耳讀目染要關注孩子的成績,這一資訊就嵌入了父母的思想中去,就習慣性的關注孩子成績,沒有深層次的思考為什麼要關注孩子的成績,很自然的就把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忽視了。
其次,是父母有著寄託的心理。父母將自己兒時沒有達成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由孩子來完成,達到滿足與慰藉的目的。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會把孩子視作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讓孩子完成自己未竟之心願,就必須從孩子的成績抓起,其本質是一種寄託心理導致的。
再次,父母關注孩子成績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偷懶造成的。父母由於生活工作緊張,為了快速的瞭解孩子的學習概況,又不想多花時間,最省事的捷徑就是關注孩子的成績。將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推託給了學校和老師。
最後我們從宏觀上來看,家長關注孩子的成績是與中國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應試教育體制下,孩子的成績是衡量學生好壞和能力的唯一標準。教育資源的緊張導致好學校劃定分數線的方式來錄取學生,也是父母關注成績的因素。到了社會上用人單位選拔人才也是以分數線為標準,甚至有的單位招聘往往是隻看學歷高低不看專業是否對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只有在低等級的需求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等級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放到現在的國情來看系高等級需求,也就被父母們想當然的擺在父母對孩子成績關注之後。
-
6 # 小可愛六六的媽媽呀
怎麼說呢?可能真的覺得不重要,可能只是沒注意。畢竟真的只注重成績的父母不是大多數。比如我的父母,他們是傳統的那類父母,他們成長的環境影響,基本很少有關注心裡和孩子交心的舉動,而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主要也是想要孩子能自己有能力過好,有很少的一方便也是讓父母自己感到驕傲。所以,問題所說的有這類表現的父母可能背後的原因千千萬萬,還是應該父母孩子多溝通,多瞭解對方怎麼想,有一個雙方都可以理解和促進的方式
-
7 # 心理相先生
首先我舉個例子,空氣很重要但是生活中普通人不會關心這個問題,只有環境惡化到影響我們呼吸了才會去關心。同樣的道理,心理很重要,可是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去關注。
至於問題中父母關注孩子的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受教育的評價方式與傳統文化而言,“心理學”是一門近代的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未來學科,由於大家的不瞭解,誤解,一般情況下沒有人刻意提及,甚至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對心理學、心理健康、心理諮詢存在種種誤解,更別說普通的家長了!
所以心理健康很重要,但普及與大眾認知還需要一個過程。此外心理健康與孩子到底有多重要,這裡有個非常重要的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要發展的任務,任務的順利完成就形成較好的人格品質,反之形成其他人格,這個理論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對照一下,看看自己身上的性格特徵,是哪個階段出了問題,也可以教育孩子!【看不清楚可以百度一下,或者檢視我曾經的問答】
-
8 # BOD服務西西健康探究
只注重孩子的成績,而不是其身心健康的成長,是為人父母失敗的體現。
孩子成長,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
成人以後的生活中,思維模式和人生態度都與父母的教育密切相關。
孩子基本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就有“獨自個體”的感知了,並且他們“知道”自己要依賴父母,否則就可能活不了。
所以,與孩子成長的博弈,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如果家長供給孩子的氛圍是愛,是理解,鼓勵,包容與呵護,那孩子就會有一種安全感。在這種安全感的基礎之上,會生長自信,渴求,好奇與思索。
如果家長供給孩子的氛圍是“達標”,孩子很有可能定性的認為:“我只有擁有好成績,才會得到好結果”。當然,我並不否認,這個思路一定是錯的,但,要考慮過猶不及。倘若小朋友一直以來都是在這個思維定勢下驅使生活,那麼成人以後會生成怎樣的三觀?
他們非常有可能為了讓某些人高興,滿意,而委屈或壓抑自己做一些不想做的事。而這種認知和行為方式是很難改變的。
通常,當想要“奮不顧身”去達成,追求一個目標的時候,勢必在其他方面有所虧欠。比如,高負荷學習工作,一定等於少時間睡眠。
倘若孩子真於此模式開局,整個一生都可能面臨“事與願違”,這是多麼令人悲傷的事情。
好的氛圍教育,不僅能幫助孩子減少生活中的“事與願違”,更能為他們提供一個良性迴圈。
這個理論是這樣的:
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好,所有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好。
而不是我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顧,非得要將這一件事情做好。
只注重孩子成績的家長,大多數生活在“事與願違”的情境中,而孩子的成績或許是一味療愈情緒的良藥。
這樣的家長,不能說是自私與不負責任,只是他們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去獲取心靈上的慰籍,最終,只得將這手,伸向了自己的孩子。
而給的因,就要承受結的果。
最怕的不是因果,而是在所有的時時刻刻中,從未有過反省!
我是西西,心理諮詢師,關注心理健康教育,願同您一起學習探究。
-
9 # 孩子王育兒顧問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 可以從目前普遍的認知邏輯來看,一般家長都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好分數高,就
能上個好學校,上好學校畢業後能找個好工作,找個好工作將來就能掙到更多的錢。
雖然這個邏輯,不是100%對。但目前很多大企業招聘,都會優先考慮985、211等名校畢業的學生,所以也不能怪中國的家長有這樣的認知邏輯。
第二,可以從目前教育資源分配現狀來看,當教育資源充足,人數少的時候(例如美國),可以保證每個學生分到的教育資源寬裕,家長就無需關注分數等幾個數量指標上,就可以尋求孩子的心理健康、個性發展、自我實現等方面的培養。而當我們目前教育資源太少,學生多,每個學生能分配的教育資源有限,家長必然就會去追求成績分數等社會公認的教育指標,以尋求能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分配到更好一點的教育資源。所以,家長注重孩子的分數是必然的。
打個比方說,目前對很多家長來說,孩子的分數就好比吃飯問題,類似於解決溫飽的問題範疇,是第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的心理健康、個性發展屬於第二問題,是溫飽之後才能考量的東西。
現在的很多家長,不是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他們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下,還沒有足夠的心力和能力去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個層面的問題。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是在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應試教育體制使然。分數是現在社會一個普遍認可的東西,剛開始接觸,只能看你在學校的分數來評定。只有不錯的成績才能引起他們的重視,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再看你有沒有更高的能力。因此成績就是這麼重要,社會看中分數,所以父母只能最直接的想要小孩把分數儘可能提高。
其次,一些父母具有攀比心理。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別的孩子考得多,要面子。認為自己的孩子絕對不能比其他的孩子差,所以會格外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長。
最後,社會整體發展趨勢。整體而言,社會發展都是透過分數選拔人才,這樣父母也只能以分數來衡量孩子的成長。但是這是一種片面的方法,中國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改革教育。
這確實是中國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有時候不是父母非要重視成績,是社會逼著父母重視孩子的成績。其實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中國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也是在緩慢進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