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九九零31106837
-
2 # 學之道講堂
在孩子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動手打人,不僅傷害別人,也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培養。尤其是在孩子2-3歲時,孩子尤其喜歡動手,不僅對身邊的小夥伴動手,有時甚至對家裡的長輩“拳腳相加”。
很多家長為此感到疑惑,難道孩子小小年紀就有暴力傾向?
其實這是正常的心理發展規律,打人不代表就是壞孩子。一般在孩子2-3歲時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無法用表述自己的感受或需求,所以在天生氣質上反應速度快、性格急躁衝動的孩子,就會選擇簡單的“打人”方式去溝通。所以說,一般情況下孩子打人並非故意攻擊或是有暴力傾向,只要父母耐心的糾正並加以引導,孩子會逐漸以較成熟的情緒行為模式來替代打人的行為。
那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去改善愛打人這一行為呢?
首先,父母瞭解孩子動手的原因
在孩子動手打人後,千萬不要怒氣衝衝地斥責孩子。父母應當幫助孩子平復情緒,並嘗試和孩子進行溝通,瞭解孩子攻擊行為發生的原因以及他的想法,明確表達對他行為背後的原因表示理解。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正確做法,讓孩子明白哪裡犯了錯誤,今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其次,讓孩子知道動手帶來的後果
要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暴力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在孩子與他人交往時,堅決制止孩子出現踢打、推搡的行為,明確的告訴孩子打人所造成的傷害以及用暴力解決問題帶來的後果。很多孩子在動手時是無法體會別人的痛楚,下手不知輕重,不知道自己會給別人造成怎樣的傷害。家長可以讓孩子感受一下,被打的時的那種疼痛,當然要把握好力度。
最後,如果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可以適當地給予懲罰,比如暫時沒收孩子的玩具或是不允許看喜歡的動畫片等;而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弱或是消失,父母也需要適時的給予獎勵,哪怕是口頭表揚,也會給孩子一定的鼓勵,這樣才能加強孩子的保持良好行為的效果。
另外,父母以身作則當個好榜樣
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影響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因素。孩子會在無形之中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去處理事情。當父母心情不好,採用的是偏激行為,來面對和處理壓力,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也會朝著偏激的方向發展。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家庭氛圍較差的孩子,脾氣往往都比較暴躁。父母喜歡罵人,孩子也會跟著模仿。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之後,這樣的孩子也容易比其他孩子更加叛逆。
孩子打人是孩子發展到一定年齡的一個標誌,是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階段,父母不要太過於焦慮。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如果父母不進行引導,甚至會助長孩子的打人行為。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父母一定要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回覆列表
真的是天性,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惡魔,當然這種孩子還是可以教的(有一個和我女兒一起上早教班的小男孩愛打人但他每次打人他奶奶就使勁打他的手教他沒多久就不再打人了),但是有的家長不願意呀,以後總有社會替他教的。我的孩子和你孩子一樣天生真的善良從來不打別人,教過幾次別人打你你要打回來,但根本不會去打別人或還手也從來不記仇。那些熊孩子來打我孩子我在旁邊拉開他們家長還會很不高興覺得拉重了(這種事情遇到很多次),就是這種自己小孩打別人的時候從來看不見,自己小孩受一絲委屈馬上出現的熊家長讓這類小孩永遠改不了。記得有次有個老絕戶還說什麼怕孩子衝突受傷就不要出來玩,真的我善良的不打人的孩子還得躲在家裡,你家沒教養打人的孩子還該到處去玩?真是搞反了,社會就是太縱容這種惡人,不過現在社會風氣也來越好了,媒體透明度高,人們被扭曲的價值觀也在慢慢正常。他自己孩子什麼德行他自己心裡也清楚,你把腰桿挺直該吼就吼起去,他自己也會覺得理虧而不敢再怎麼樣。一句話多觀察有這種小孩早點抱孩子離開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