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城漁樵

    謝邀;試答:如何從哲學的角度理解,當我們懂的越多的時候,我們越明白我們一無所知。我認為哲學既然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慨括和總結。那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標準是從哪裡來的?。有人說自然包括宇宙,有人說自然小宇宙大不包括宇宙。但多數人都認為自然就是萬物變化的規律。那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有標準嗎?卻很難說。

    本人認為自然的名詞來源於人類對自己生存空間的自我認識,而這個認識在整個宇宙空間還微不足到。從宏觀到微觀究竟有多少,一無所知。所以我認為自然是人類訖今為止己知的空間規律。自然一詞的自字是指人類本身,然字是瞭解和知道。整個宇宙空間是變化的,所以自然是一直在發現認識中,它的路有多長,一無所知。

  • 2 #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一、人類的知識與智慧,猶如浩瀚的宇宙廣袤而深遠。知識的一個特點是具有普遍聯絡性。猶如一棵蘋果樹。常人只知道蘋果樹能結蘋果。但是當我們去追問蘋果樹為什麼結蘋果的時候?猶如順著蘋果的樹幹,一直追尋到蘋果的莖,才發現枝枝蔓蔓千絲萬縷,太複雜。這就是第一個原因——以人類的有限,去追尋知識的無限,永遠是一無所知。

    二、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真正有知識和智慧的人是有深度的人,而不是有廣度的人。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可能窮盡一生,也未必能把一門知識學得最透徹,最明白。知識猶如一座寶庫,當我們在寶庫中不斷學習,懂得越多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也越來越接近整個世界的真相。其實我們也只不過是被囚禁的思想在監牢裡而已。當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時,我們永遠也無法感受和體會,甚至無法理解從地球以外觀察地球是什麼樣的心情感受與智慧。當我們站在 知識的大門之外時,我們也同樣無法達到知識的內心深處。人處在思想之內與思想之外的不同平臺本身的意識是不同的。從哲學上來講:“無之以為利,有之以為用”——沒有之前是客觀公正的,有了以後就成了主觀的用處。有用處的東西都是片面的、主觀的,非自然之本意。自然的本意是無用,也是無知。這也是為什麼科學思想幾乎能一統人間的原因——我們從小學的就是科學知識。

    更何況諸多的門類,人不可能一一精通。當我們不斷開啟自己的眼界,相當於不斷開啟宇宙的知識的大門。當我們的心是有限的時候,才越發覺得宇宙的無限。

    三、所有的人類知識都是我們對客觀宇宙與人類社會的總結,這些知識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只具有相對平臺正確性和相對階段正確性。也即意味著我們學到的所有知識,有可能大多都是錯的。如果你說我懂得很多很多知識。有可能也是,你什麼也不懂。因為你懂的,可能都是錯的。所以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渺小與謙卑。一個真正有知識與智慧的人,首先要有寬容和謙卑的胸懷,才有可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以老子才說:柔弱處下,靜為躁之君。淵為百穀之王。

  • 3 # 流liu西瓜

    視野的開闊,才能明白個人的渺小。

    懂的前提,是理解;並發現新的天地。

    在無窮的變化裡,每時每刻都是嶄新的……

    個人與浩瀚的宇宙怎麼比較?探索無極限,這是人類的答覆!

  • 4 # 欣欣向榮35967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他發展了易經,著述了 春秋 ,他推廣教育事業,有弟子三千 ,其中有72賢。孔子的知識非常的淵博,但他一生都是很謙虛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明白,一個人所能掌握的知識總是有限的,別人就是再平凡,他所知道的東西,也有你所不瞭解的。

    所以說,凡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反而都表現得謙虛謹慎。凡是那些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見得有多大的學問。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莊子的 秋水 裡說,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這些話的意思是,每個人的知識都有侷限性,人之所以會驕傲自大,只是因為他的修行還不到。

  • 5 # Kant孟

    老子說:“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蘇格拉底說“What I know is what I don"t know"(我所知道的是什麼是我不知道)。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康德說:“知識如果沒有達到理性的最高統一就是一堆垃圾”。

  • 6 # 猴子啃樹皮

    謝邀!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用哲學的角度去理解是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就比如在圓以內是你知道的,但圓外面是你不知道的。以前你覺得自己懂得和明白的少是因為你經常觸碰到圓的邊界,現在你學到不少東西,把你生活中的大部分十萬個為什麼都包裹在圓以內,所以你沒什麼機會觸碰邊界,自然不覺得自己一無所知。但是,如果你去深究,去觸碰你目前的所知道的邊界,你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比以前更多了,很多以前根本無法意識到的問題你現在意識到了,並且問題量比以前更多更深。這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原來TMD老子真的是一無所知。 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是你去探索的心理狀態。就像一個哲學大神和你說:你為什麼那麼幼稚讓自己停留在表象的世界裡卻不去審查自己追求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價值?這時你才會恍然大悟……

  • 7 # 樂活光陰

    這關渉到認知的層次與境界,對宇宙實相真際的把握!

    哲人蘇格拉底說過類似的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無知。”而柏拉圖說:“一切知識只不過是回憶。”“Sunny之下並無新事。”赫拉克利特的金句子:“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宇宙成、住、壞、空,人類知道什麼?

    莎士比亞曾在詩句裡感嘆,稱自己寧願在一個胡桃殼裡做一個王!好好體味吧。

    如果劃一個圓圈,圈內代表“已知”,圓圈邊際之外代表“未知”,而隨著認知圓圈擴大,邊際外的未知也無限大……莊子會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在康德的認識論裡,永遠給信仰留有一個“自在世界”,留給不可知的“神”。可笑的是我們的所謂“科學打人”,認為他不徹底,覺得自己比康德聰明多了,激進多了!是那麼回事嗎?我的達人!

    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對那不可言說者,應該保持沉默!”也有此意。

    東方思維是極超越的,“一粒沙中見世界”,多即是少 ,少即是多。

    老莊的“見獨”“無我之境”,都主張“絕聖棄智”,這並不是提倡無知愚昧,莊周可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哲人”!這是修為更是境界!《莊子》裡河伯看見大海“望洋興嘆”悵然若失的體悟,對“井底之蛙”的嘲諷,無不體現“無”的境界!而東方是一種大智慧,非西方諸賢可比,你能覺解到嗎?或者你認為呢?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 8 # 幻屋

    這個問題有點兒問題,應該說為什麼我們越思考越覺得困惑,越多疑惑無法解答。根據我閱讀的幾本哲學書,總結幾位哲學家的心路歷程,我的總結是理性思考的盡頭或是真正的懺悔或是完全的絕望,除非你不去思考。 托爾斯泰在人生鼎峰期,碰到同樣的困惑,甚至失望到要自殺。他遊歷於各個學科,試圖透過他所認識的偉大淵博的學者,可以用知識回答他的疑惑。但是最終他卻說“在理性知識的道路上我一無所獲,只能不斷否定生命” “無論我怎樣苦苦地思索哲學經過冥想做出的這些回答,我看到的統統都不能稱其為答案。哲學所提供的並不是答案,而是同樣的問題,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提出來而已。” “實驗科學關心的問題是物質現象的因果順序,人們只需要問到一個關於終極原因的問題,實驗科學就會立即變成一堆廢紙。

    思想領域面臨的問題是它認為生命的本質是超出因果界定的,人們只要在考察時引入因果現象,如社會或歷史資料,就會讓這一整套科學變成胡言亂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本賽季騎士被馬刺橫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