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44年,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像一艘巨大的四處漏水的破船隨時會沉入海底!而此時,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摧枯拉朽般直逼北京,時間一點一點的耗盡,將敲響大明的喪鐘!就在大順軍攻入皇城之前,崇禎帶著無盡的哀嘆上吊自盡了……之後,很多人同情他,同情他的遭遇,然而,朱由檢他的真值得同情嗎?
13
回覆列表
  • 1 # 史雲

    末代朱天子總的來看是個昏君,並不值得同情!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崇禎同學算是一個例外。他臨死前自稱“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一說法居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大順天子李自成同志在《登極詔》中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明史》也說:“莊烈非亡國之君。”《明史》系滿清官修史書,自然反映了滿清官方的評價。可見,就連兩個最大的敵人也都對崇禎同學帶有一些同情(這與歷代攻擊前朝亡國之君昏庸或殘暴進而證明本朝取而代之的正當性的慣常做法,大異其趣),別人同情他就更不奇怪了。

    崇禎同學得到人們的同情,與他果斷地幹掉魏忠賢有很大關係。但似乎他也就幹過這麼一件像樣的事。而且,考慮到他以後信用宦官的歷史事實,這件事情也是要打折扣的——這恐怕不過是為了用自己派系的宦官集團取代非自己派系的宦官集團罷了,並不見得是為了革除弊端。在此後的漫長的十七年裡,我們只見丞相、尚書、督撫換了一茬又一茬,對老百姓的徵派是加了一次又一次,而國事是越發的不可收拾了。對於這種局面,要說他做皇帝的不用負責任,恐怕說不過去吧?誠然,我願意相信,崇禎同學的心可能是好的,也是頗有意于振作的,這也是他能得到人們同情的第二個原因。政治家更需要的是責任。好心地使國家淪亡、人率相食與壞心地使國家淪亡、人率相食,對於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而言,並無實質區別。對於政治家來說,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國家治理得怎樣,別的,基本上都是扯淡。 對於“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種厚顏無恥的說法,其實借用孟心史一句話就能噎死他:手下都是亡國之臣者,即為亡國之君。何況,崇禎朝真的是“臣皆亡國之臣”嗎?這裡單說三個人,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誰敢說他們是亡國之臣?但是,袁崇煥被最簡單的離間計(皇太極從《三國演義》裡周瑜騙蔣幹那齣戲中學來)所殺,被殘忍的凌遲,割3000多刀(朱由檢同志這是有多狠),自毀長城,史評“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洪承疇被逼放棄萬全之策出戰松山,結果慘敗投降,又失去了一個優秀統帥(亨九投敵固為人不齒,但無論如何松山戰敗後明朝肯定是失去他了);孫傳庭以大功繫獄三年,獄中起用後,於崇禎十五年、十六年兩次被逼倉促出兵潼關(《明史·孫傳庭傳》曰:“趣戰益急。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四百年後,讀後尤為之淚下也),均慘敗,史評“傳庭死而明亡矣。”溫體仁、周延儒之流,確實是亡國之臣,而崇禎同學竟曰“朕以天下聽先生。”忠奸賢佞不分,一至於此。太史公曰:“人君無賢不肖,莫不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賢者不賢也。”崇禎同學應該多讀讀這段話。 崇禎同學得到人們同情的第三個原因是,似乎他還比較關心民眾。據說李自成同志攻陷京師後,該同學看著滿城狼煙,感慨道:“苦吾民爾。”遺詔又曰:“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看上去確實比較愛民的樣子。但是我們可千萬不要被他騙了。郭沫若同志對他揭發得很到位:“崇禎帝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譽’專家。”他平日裡愛下《罪己詔》,也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但就不願意把皇庫裡的錢拿出來助賑、助餉。郭同志在《甲申三百年祭》這樣說:“他是最愛下《罪己詔》的,也時時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但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 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這樣大的積餘,如能為天下富家先,施發出來助賑、助餉,儘可以少下兩次《罪己詔》,少減兩次御膳,少撤兩次天樂,也不至於鬧出悲劇來了。然而畢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庫出錢困難,不容情的天災卻又好象有意開玩笑的一樣,執拗地和要譽者調皮。” 這裡不多說皇庫的事,但崇禎同學一方面裝作愛民如子,一方面又不斷加派遼餉、剿餉、練餉,弄得民不聊生,人率相食,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孟心史諷刺他說:要是心中早存愛民之念,天下也不至於糜爛至此;折磨了天下百姓十七年,到要死了卻說什麼“無傷百姓一人”,不亦可笑乎?所以,他的遺詔並不見得是愛民的表現,倒更有可能“要譽”的心理在作祟。別人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偽”。嗚呼!但苦吾國吾民爾。

  • 2 # 歷史知事

    不值得同情,因為,崇禎缺乏活下去的勇氣!

    君王死社稷說著好聽,其實正是崇禎把明朝徹底推向滅亡深淵。

    在崇禎手上,明朝有多次避免滅亡的機會。

    第一次機會,面對清軍(後金軍)和農民軍兩面合擊,應該攘外必先安內。先與清軍講和,集中力量消滅農民軍,然後休養生息恢復力量後再征伐滿洲。

    而崇禎,太清高,對誰都不願意講和,最終肯定滅亡。

    第二次機會,國窮民富,需要派出親信太監或者貼心大臣去江南征稅。東林黨盤踞江南,隱瞞稅負,把隆萬改革的成果據為己有!

    而崇禎沒有派太監去南方徵稅,卻派太監去監軍,害死了盧象升孫承宗等名將名相。

    第三次機會,華北殘破的情況下,需要南遷南京。因為八旗軍隨時可以入關搶劫整個華北平原,也隨時可以威脅北京城。而明朝財政確實負擔不起守衛華北的軍費。自己南遷,留兒子守北京或者相反都可以儲存明朝江山。

    而崇禎,腦子驢踢了!堅決不南遷!絕望時居然自殺?

    你不自殺,你覺得李自成真的敢殺你?

    你不自殺,你覺得誰敢殺你?誰殺崇禎誰就是全華人的眾矢之的!

    因為崇禎一死了之,明朝再也沒有機會翻盤了!

    當時抵禦北方的還有兩個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

    李自成意外被農民殺掉,可惜。

    張獻忠陣前被狙擊手幹掉,可惜!

    只有崇禎是自殺的!不知道自己的命有多重要嗎?

  • 3 # 故紙匯

    從人的角度來說,很同情。

    崇禎承擔了他無法承擔的任務。他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本身其實是柔弱的。但是血統讓他當了皇帝,而且是年紀輕輕又是風雨飄搖的時候當了皇帝。

    他可以說是勵精圖治、殫精竭慮了,而且他本身沒有什麼慾望,不好色不貪杯不用貪官奸臣,每天兢兢業業工作,累死累活,一點做人的樂趣都沒有。最後的死亡也非常悽慘。

    所以說,從作為一個人的角度來說,非常值得同情。

    但是。。。。。

    從作為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說,又是不值得同情的。

    出身沒得選擇,他繼承了朱家的皇位,那就只能硬著頭皮上,所以兢兢業業做的是維護朱家的江山。

    從內心來說,他對非朱家的人是不當人看的。

    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他毫無體恤和仁德之心。

    所以大臣動輒被罷官、被殺、被流放。直至他死,還在埋怨大臣。明朝不是沒有人才,然而崇禎一直在防範著使用人才,一點小過失,就會被他疾風暴雨的處置掉。很多人才是被他綁著手腳使用的,歸根到底還是不放心人家。

    對百姓就更是殘忍。明末的老百姓多苦啊,皇室地土兼併,天災人禍,所以才有李自成起義。可是崇禎不從根本上查詢原因,反而一再“剿”、“剿”、“剿”,在他眼裡,這些犯上作亂的百姓都應該斬盡殺絕的。

    最後,崇禎越努力天下越亂。不但是老百姓拋棄了他,實際上士大夫也已經拋棄了他。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他的死,有一多半是自己找的。如果他懷有多一點悲天憫人的仁愛之心,與天下人共享權力,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就是一門心思的維護一家一姓的利益,可能他的結局會好點。

  • 4 # 不羈的平頭

    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朝最後一位皇帝,16歲繼位時,正值地球處於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各地災害頻繁,加之農民起義不斷,後金佔據遼東頻繁劫掠,可謂內憂外患,最終亡國,作為一個接盤俠皇帝可以說是很悲劇很可憐的。

    自古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果把大明朝比做一個學校的班級體,那麼天啟帝就是前任班長,前任班長因為身體不好,把位置讓給現任崇禎,叫他好好帶領班級,跟副班長魏忠賢要搞好關係,說他能幫你大忙,交代完就休學了,可新班長崇禎一上位就發現魏忠賢副班長勢力很大,大家都聽他的,而且還總欺負其他同學班幹部,於是班長就聯合衛生委員團支部書記想辦法把魏副班長給搞退學了,順帶把學習委員跟幾個課代表給撤了,本來崇禎以為自己大權在握可以帶領班級奔向美好的明天了,這時候發現隔壁垃圾班幾個小流氓李自成跟張獻忠在強行拉自己班學習不好的學生去他們班上課,而且走的人越來越多,隔壁精英班皇太極也拉走不少好學生,眼看著自己班學生越來越少,平均成績越來越低,心裡好著急,這時候學習委員跟衛生委員卻各自拉了一幫學生在打架,然後告訴崇禎班長我們在活躍課堂氣氛,天殺的崇禎竟然信了,樂此不疲的和稀泥,大家天天都在“活躍班級氣氛”沒人在認真學習,畢竟學習嘛,靠成績說話,直到班裡人走個差不多了,學校發來通知,班級年底統考進不了前十名班級解散,這下崇禎慌了神,自己成績也不咋地,好學生都跑後金班了,混混班也拉走不少人,眼看著大明班就要解散了,手下幾個課代表還在跟著班委互相搞“氣氛”,這時候班長也不知道該信誰了,光膀子自己開始瞎幹,沒錢用自己出去要飯,手裡沒人,就不管人品多爛的學生看著順眼就讓你當副班長跟班長上,最後班級烏煙瘴氣,直至混混李自成一腳踹開教室門把崇禎揍了一頓,接管了他的所有同學,這時候崇禎恍然大悟,自感無力迴天,黯然退學。

    從結果上看,崇禎確實可憐,單從過程上講,國破家亡有一大半原因在於他自己的無能與瞎搗鼓,也算是自掘墳墓,我覺得不值得同情

  • 5 # 稗史候說

    “心匪不仁計則窮,減夫派餉事重重,可憐三百年天下,斷送憂勤惕厲中。”這是清人蕭正模詠崇禎皇帝的詩。在詩中,他認為崇禎“心匪不仁”天下斷送是因為“憂勤惕厲”。

    也就是講崇禎的勤勉導致了亡國,這是從未有的。崇禎皇帝勤勉執政為何還要亡國,崇禎值得同情嗎?其事未必然。為何呢?我們來看看崇禎是如何對待大臣的。

    第一,取士不以德才為據,所用多為庸鄙之輩,善於重用小人打壓君子。

    崇禎繼位後便開始改革考試製度,採取了保舉、拔貢、特授等取士的辦法,這些辦法加重了營私舞弊,所選之人不考試就靠推薦,這樣的人才不是結黨營私就是賄賂公行所得,哪會有什麼大才來報效朝廷?其次,這些人大多心狠手黑,為了利益可以為非作歹,打壓君子仁人。

    第二,對待大臣隨意更換,走馬燈似的換人讓大臣寒心。

    六閣輔臣和六部尚書都是朝中大臣,這種大臣不能輕易更換,否則會影響國家穩定。在崇禎在位期間,先後任用輔臣50人,首輔大臣10人,禮部尚書換了13人,兵部尚書換了14人,刑部尚書換了17人,工部尚書換了11人。好多人屁股還沒坐熱,工作還沒熟悉就被換下去了,這樣怎麼能保證國家穩定?這樣也讓大臣們感到了寒心,連飯碗都端不穩,還談什麼救國??

    第三,對大臣濫殺濫罰,如同豬狗,甚至連豬狗不如。

    僅僅崇禎十四年一年,就關押了文武大臣141人,首輔大臣薛國觀和周延儒被處死,14名兵部尚書有12人被殺,地方督撫大員中,總督有7人被殺,巡撫被殺11人。如此濫殺,導致大臣離心,崇禎周圍都是阿諛奉承的小人之輩。大臣命如草芥,還不如豬狗,誰還願意救國?

    第四,總是諉過於人,動輒將大臣當作替罪羊殺死。

    崇禎總是將事情暗中交給部下辦理,但是一旦出現問題。崇禎便立刻將 過錯推給部下,兵部尚書陳新甲就是一個例子。崇禎原本打算與清廷議和。但是又放不下面子,於是將事情委託給陳新甲去辦。後來事情洩露,群情激奮。崇禎便不問事由將陳新甲問斬,還將屍體丟在西市。而陳新甲卻始終沒有洩露機密,反而是崇禎身邊的人洩露了。崇禎的這一舉動,讓其他大臣看在眼裡,誰還敢為皇帝辦實事?

    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合格的皇帝。大臣們都認為,這是崇禎的大明,不是全天下的大明這也是為什麼城破之時,他身邊只有一個太監。在他死之後,大臣們皆冷漠對待,甚至有人鼓掌歡慶的原因所在了。

  • 6 # 歷史有妖氣

    我覺得崇禎皇帝不值得同情。

    舉一個薛國觀的例子,讀後就知道崇禎為何不值得同情了。

    薛國觀,陝西韓城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萊州推官,也就是山東省萊州府的一個小小底層官員,從下游一直幹到首輔,饒是不容易。崇禎十四年(1641年)因勸說皇親國戚捐助軍款被殺,這個理由就很奇怪了,原是由於內閣理財無方,四面八方打仗又天天幾千兩幾千兩地燒銀子,導致朝廷財政入不敷出,薛國觀為了讓朝廷擺脫困境,一時衝動,出了一個史上最餿的主意,向大明朝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借款,讓他們以借款給朝廷的名義捐銀子。要知道當時的朱元璋的嫡派血脈、龍子龍孫就有30萬之多,每人捐100兩,可就是300萬兩啊。薛國觀就給崇禎皇帝打包票說,外廷的文武官僚都會出銀子,都會放血的,這一點可以包在他的身上,至於那些姓朱的皇親,以及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們,就非得崇禎皇帝親自出馬才會給面子。結果崇禎皇帝無可奈何地同意照辦。

    於是薛國觀就以皇帝聖旨的名義,首先拿武清侯開刀了,武清侯何許人也?武清侯李國瑞是崇禎皇帝的爸爸的奶奶的侄子的兒子,論輩分,崇禎皇帝還得管他叫一聲表叔。因為這個武清侯在皇親國戚裡最有錢,薛國觀就委婉地要求他捐獻白銀40萬兩。然而,當時大明朝的皇親國戚雖然都是腰纏萬貫,但是都是鐵公雞,李國瑞也不例外,又不敢公然違抗皇帝的聖旨,只得故意裝窮。他竟然指揮奴僕把自己家裡的房子拆掉了,把家中的破爛雜物擺到京城的大街上低價出賣,甚至包括萬曆皇帝賞賜的馬桶,吸引京城百姓紛紛去圍觀,簡直大開眼界。這樣子搞,讓大明朝皇室的臉面全丟光了。崇禎皇帝很生氣,一氣之下下令剝奪武清侯的爵位,這個武清侯也真是窩囊,知道自己闖了大禍,越想越怕,竟然嚇死了。

    於是這樣一搞,弄得皇親國戚人人自危,破財消災又心有不甘,於是群起造謠惑眾,說是李國瑞一死,崇禎皇帝的爸爸的奶奶孝定太后很不開心,向太祖皇帝告狀,說崇禎皇帝對親戚們過於刻薄,要遭受天譴。這當然只是個妖言惑眾的謠言,但是非常巧合的是,崇禎皇帝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恰好不久之後就夭折了。一貫疑神疑鬼的崇禎皇帝頓時相信了那個不值得推敲的謠言,為了給孝定太后一個交代,立即下令追封李國瑞的7歲的兒子為武清侯,並且把武清侯府上繳的金銀珠寶悉數退還給他們。

    從此之後,薛國觀就得罪了崇禎皇帝,後來被找了個小藉口免職回鄉了。最後竟然處死了薛國觀。

    薛國觀有罪麼?

    我覺得他是為大明朝做了一件好事。

    然而,崇禎竟然這樣對待他?豈不人人心寒?明朝焉能不亡!

  • 7 # 吾愛文史

    崇禎皇帝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在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後,於煤山上吊自盡。一代帝王,落得個如此下場,似乎確實值得同情。

    崇禎皇帝即位時,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當中!內憂:吏治腐敗,橫徵暴斂,特務(錦衣衛)橫行,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患:山海關外的建州女真族建立的後金政權日益強大,對大明虎視眈眈。

    崇禎皇帝想做一個有為的君主,想挽救陷於危機中的大明王朝。怎奈大明氣數已盡,再加他雖胸有大志,但缺乏一代明君的膽略和氣量,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他目光短淺,中了金人的離間之計,自毀長城,殺了大明抗金的中流砥柱——袁崇煥,並殘忍的處以凌遲(千刀萬剮)之刑!後期愈加多疑,剛愎自用,濫殺大臣,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關鍵時刻優柔寡斷,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亡國之時,不思己過,把亡國的責任推到朝臣身上(“諸臣誤朕也”)。所以,崇禎亡國,既有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素,也是他咎由自取,自作自受。實在是可悲可恨但不值得同情!

  • 8 # 學習就要強國

    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首先崇禎帝說過,自己是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句話說對也對說不對,為什麼這樣說,首先崇禎帝應該說是生不逢時,假如崇禎早生幾十年就那時做一個好皇帝,以崇禎帝的勤勉節儉努力和政治手段應該是一箇中庸之帝.起碼不是亡國之君。從崇禎帝剛即位時剷除魏忠賢閹黨的政治手段可以看出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崇禎帝接手的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就算是唐太宗接手也未必能扭轉乾坤從局勢上看。崇禎帝接手的明王朝以千瘡百孔危在旦夕.

    倒黴蛋崇禎帝,的倒黴機遇

    而大明王朝這個病根應該有朱元璋來承擔.朱元璋對後代子孫優待,俸祿很高,嫡長子不降爵。宗室俸祿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俸祿越來越多到崇禎帝時,光宗族的俸祿已經遠遠。超過國家稅收,崇禎為解決國家的經濟問題,開始裁員結果,結果崇禎帝裁掉了他的掘墓人理李自成,待業青年李自成。沒了工作就開始鬧革命,如果經濟條件好,老百姓也不會跟著你李自成起義.畢竟起義是高風險的事業搞不好就丟腦袋。

    內憂外患迴天無力

    還是錢的問題倒黴蛋崇禎帝又遇到了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時代連年災荒老百姓吃不上飯,同時,滿清也不斷騷擾明朝為抵禦滿清的入侵不得不增加軍費,形成了惡性迴圈,不斷增加老百姓的稅負。老百姓要麼餓死要麼起義跟李闖王。而此時李闖王喊出了口號。迎闖王不納糧就具有了極強的號召力.就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困境中,那有無法剷除離床外患無法抵禦開掛得滿族人。

    愛恨皆無錯,爭議滿一生

    崇禎帝之所以叫人同情肯定勤政節儉的原因,但同時明朝的明史滿洲人寫的。而滿洲人為統治漢民。便宣全他們消滅的是李闖王的大順軍而不是明朝,崇禎是一個好皇帝以此來籠絡人心。所以沒有刻意詆譭崇禎帝,但是人們恨崇禎是因為其心胸不夠廣闊,甚至為人有些尖酸刻薄,很多時候對大臣的意見,不能虛心接受.而人們可憐他。是因為崇禎帝是一個有才智有抱負勤政節儉的皇帝。還有他那並不完美的人生結局。

  • 9 # 客棧裡的包打聽

    不管多少功過是非,我始終認為: 崇禎皇帝是個了不起的人。我不同情他,因為他不需要同情,可能更多的是需要理解。

    崇禎皇帝的一生,就像我們面臨考試一樣。但是我們考試考砸了,可以再重來。而他面對的那場考試,失敗了,就是死亡,就是族滅,就是祖先三百年基業一旦盡喪,就是後世的千夫所指,罵名百世。

    他確實有心拯救大明,也做過很多努力,幾十年如一日的勤政就是個好的例子。在如此的重要下,他急躁,他多疑,但如果是一般人,我想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有活下去的希望。

    對於那個時期的明朝,借用黃仁宇的一句話: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它的發展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是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

    你或許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總結出一百條明朝滅亡的原因。當然,裡面也有崇禎自己的原因,因為他是一個領導者,自然有些不可推卸的責任。

    主要有兩個典型的事件:一是陳新甲事件。二是南遷事件。

  • 10 # 讀史解惑

    崇禎皇帝不值得同情,為什麼?說實話他比明朝很多皇帝都盡心盡力盡責,也實實在在的努力去做,更何況他接的是一個爛攤子,是一個大廈將傾的爛攤子,而且面對內憂外患始終是抵抗到底,不屈服,最後自殺於煤山。按常理來說在這種情況應該予以最起碼的同情,可是雪峰居士認為崇禎不值得。

    崇禎剛愎自用,沒看到崇禎自即位以來整個大明朝就他一個人在忙嗎?其餘的人都是在打工。這種情況的出現,證明崇禎不是一個好領導,也沒有駕馭群臣的能力。如果做為一國之君僅僅只是靠勤奮工作去獲得同情,那這同情未免也太廉價?雖然同情是很廉價,但用到政治人物上就需要一定的標準,不能按照普通人的標準,比如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就好。作為政治人物,尤其是一國之君,需要的不是勤奮的工作,需要的是作為掌舵者問鼎天下的魄力,作為掌舵者駕馭天下的信心,作為掌舵者俾睨天下的雄心,而崇禎皇帝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他都缺乏。

    還有一點對崇禎來說非常致命,那就是君臣互不信任。崇禎一朝文武皆有能人,可崇禎皇帝疑心太重,讓手下人不能好好幹活。不用說上面的,就這一點對一個非常時期的政治人物來說更不值得同情。

    最後一點,也是大家所褒揚明朝之君的一點,就是有骨氣,這一點雪峰居士是比較讚揚的,也是非常肯定所有明朝君主的。你對外戰爭完全可以這麼做,這是民族氣節、這是民族尊嚴,所謂“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就是如此。然而,面對國內農民起義也採取寧死不彎的態度就顯得古板,其實對於國內農民起義,該剿就剿,但是該撫得撫,要不然怎麼會說恩威並用呢?可是崇禎皇帝之執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妥協。其實當時只要明朝政府對國內農民起義採取剿撫並用的辦法,並且懂得適當妥協,那麼只要一兩年就會緩過勁來。可是,明朝面對兩面夾擊,始終硬抗,是個硬漢子,但不能因物件不同而不能區別對待是為沒有策略,故不值得同情。

    至於崇禎要怎麼做才能挽回明朝滅亡的境地。他的性格決定了無論他怎麼做都會失敗,話說回來就算他改掉這些壞毛病,頂多也是將明朝多支撐幾年,因為明朝這座大廈的基礎已經腐爛了,任何人在怎麼修補也已經無濟於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過年了,年味越來越淡了,我們缺少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