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有病的人,一說什麼病,就告訴你怎麼治療和保健,挺實用的,也避免你少走彎路了。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88549562779

    經常得病的人由於長期與醫生、藥物打交道,對所得病的醫藥知識有所瞭解,病友之間也互相交流治病經驗,所以會知道一些常識性的知識,看上去這個人似乎很懂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久病成良醫”。

    但本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可。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還是病人,沒有經過專門的醫藥知識培訓,對自己所患疾病的知識和藥物的作用機制、副作用,只是一知半解。而同樣一個症狀,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幾種疾病上。即使是慢性病,病情也是會不斷變化的。由久病而成的“良醫”,不瞭解疾病發展的演變規律,不清楚病情危急的“訊號”,不知道藥物與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和相生相剋,不能掌握各種不同藥物的準確劑量和每個療程的用藥量。這樣,就容易違反治病的原則,從而出現“用藥反被藥物誤”的現象。

    所以,病人不要憑經驗自以為是地擅自用藥,更不要替別人診斷,否則出了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 2 # iceskip

    沒有道理,久病之後最多也就是多認識幾種藥,更清楚生病是什麼感受,比一般人清楚治病的對策,但是如果這都能成良醫的話,為啥還會久病呢?再說是藥三分毒,真正的良醫應該是懂得如何避免得病的,而不是教人怎麼吃藥的。

  • 3 # 粗麵細糧

    有一定的道理。對自己所患之病是一定會有點經驗的。而且是親身感受。比醫心更真切,但不管怎麼說,只是對自己而言,對他人的治療不益參與。第一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病情輕重不同。其二,你不是醫生,沒權力、沒責任對別人的疾病負麥。

  • 4 # 松鼠老孫

    “久病成良醫”,翻譯一下:

    嗯,雖然我纏綿病榻很久了,老也不見好,

    但是!

    但是!

    但是!

    我能治好你!你信不信?

    嗯,你要是信了,那就……祝你也有機會“成良醫”吧,別連這個機會都沒有啊!

  • 5 # 閒人1975

    一個久病成良醫的故事

    惲鐵樵13歲就讀於私塾,16歲考中秀才。1903年考入南洋公學,就是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攻讀外語和文學,同時熟悉了西方科學和西醫。1906年畢業後,先後赴湖南長沙某校及上海浦東中學執鞭任教。1911年應商務印書館張菊生先生聘請任商務印書館編譯。1912年主編《小說月報》,發現魯迅先生的第一個伯樂就是惲鐵樵先生。

    此時上海西醫已經很發達,但他14歲的長子阿通卻因病去世,應當就是流感。次年,他的次子和三子因為同樣的病又先後去世,其間為給兒子治病反覆求治於西醫中醫,但無濟於事。三個兒子去世,這讓惲鐵樵痛不欲生,他感到求人不如求己,這也就是久病成醫吧,於是開始研究《傷寒論》。但是,這時第四個兒子也發病了,與前邊三個哥哥一樣,發熱、無汗、喘,請了很多的醫家,結果越吃藥越嚴重。惲鐵樵先生焦急不安,徹夜繞室躊躇,一直到天亮。他想這個病無汗而喘,不就是《傷寒論》上講的那個麻黃湯證嗎?他說:“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含藥而亡!”即開麻黃湯一劑,讓夫人拿藥與服,然後惲鐵樵拂袖而去,心想死活也就這樣了。當年上海視麻黃如虎狼,至今上海也少有用麻黃的。下班回家,惲鐵樵在門前徘徊,不敢進家,心想進得家門又要面對四子冰冷的屍體,想想潸然淚下,但細看門前家裡都很安靜,也沒有哭聲,鼓起勇氣進得家門,四子已然痊癒。惲鐵樵大喜過望,從此,篤信中醫經方。

    為了挽救更多生命,惲鐵樵決定棄文學醫。1920年他辭去了《小說月報》主編職務,第二年又離開了商務印書館,之前曾拜汪蓮石先生為師,後又向名醫丁甘仁學習中醫臨床經驗。他從醫之時,國內對於如何看待中國傳統醫學出現了一些爭議。惲鐵樵以他親身臨床經驗,又比較了西醫學,認為中醫有實效,西醫也有長處,但由於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醫學基礎理論的差異,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體系。

    1925年,惲鐵樵與國學大師章太炎及其弟子張破浪等在上海創辦"中國通函教授學社",也即後人所熟知的"鐵樵函授中醫學校"。後來《鐵樵醫學月刊》出版了,惲鐵樵完成了棄文從醫的華麗轉身。從此人間少了一個文學家,多了一個治病救人的良醫。

    當餘雲岫《靈素商兌》以西醫理論攻擊中醫時,惲鐵樵作《群經見智錄》予以駁斥。

  • 6 # 平凡的腦血栓患者

    久病成良醫是一種說法,一個人得某種病時間久了久就對這種病有了些瞭解什麼情況下,該吃什麼藥,平常應該注意什麼,飲食上應該注意什麼。我們現在是法制沒有醫生證是不能行醫的。所以說他只是一個說法,不是說你就是醫生了,就可以行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胡一天現在的人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