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
2 # 我真的不是歌神
這個涉及到一些心理學上的知識,最近我正好讀了幾本書略有了解。
之所以會習慣性的對新事物否定,那是因為這些新事物不會給人帶來好處。
乍一看這句話好像是錯誤的,其實這是站在不同角度上的不同判斷。
舉一個例子。
人工智慧在剛出來之時,人們對它充滿了擔憂,害怕人工智慧會對自己以現有的生活造成傷害。
因為人工智慧的出現,是為了提人解決一些事情。當人工智慧把這些事情解決了,原本依靠解決這些事情而生活的人,就會失去他們的賴以謀生的技能。
這些人就需要花費精力和大量的時間,來尋找新的謀生的技能。
而這些精力和時間是付出,如果沒有人工智慧,就不用這些付出自己的生活也不會變差。
可是一旦當這些人享有的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益處他們就會接受人工智慧,這是因為他們所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多。
無論做任何事情,不管是善事還是惡事都存在這樣一個情況。
我做了這件事情,我能得到什麼?
我做了這件事情,我又能失去什麼?
這個結論會對人原有的概念造成一些衝擊,所以看到這個結論的人,第一反應就是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可是一旦當我仔細的分析了這個結論,他們看到了其中的道理就會認為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再舉一個例子。
佛教當中有很多佛或者菩薩在做善事助人的故事。
他們之所以做這些善事,是因為做出了善事,以後一定會得到一些東西。
佛法中講究眾生皆苦。推己及人,如果看到了這些眾生的苦而不去救助眾生,在他的下意識當中就會有自己在受苦的換位思想。
這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這些佛或者菩薩救助的眾生,就是為了自己的心,不再受苦。
同樣的,這個結論可以應用到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一個道理上面。
像是道家的無為,儒家的克己復禮,現代心理學中的心流體驗等等,都可以應用這個結論。
這個跟人的認知是有極大的關係的,人都害怕不確定。因為一旦不確定之後,他就會陷入恐懼之中。選擇往回走。
最簡單的例子,房子上面鋪了玻璃,然後把電燈關掉,告訴實驗者這是一條平路,首先一個人先過去,相信接下去第二個,三個實驗者等的肯定都會過去,因為這是一條平路。
開燈。這時實驗者發現玻璃下面全是蟒蛇,第一個實驗者安全走過去了。那麼第二個第三個實驗者會不會像剛才一樣很順利的過去,答案是否定的。雖然有玻璃隔著蛇在下面,不會威脅到人很安全。但是終究有了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有些人就不敢過去。
新生事物的道理也在於此,一個新的事物出來,不會取代你原來的認知,取代你原來的習慣,那麼這樣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沒有人知道。正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有些人習慣性的就會對新生事物持懷疑態度。
生活經驗,知識越豐富的人對新生事物持懷疑態度程度越高,比如像老年人為什麼說他們保守道理也在此。一些老科學家們對新生理論持保守態度,道理也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