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似曾相識0221
-
2 # 五湖四海
地震不屬什麼波,波是由震動產生的,所以地震時伴有地震波出現。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地震發生時,縱波先於橫波傳到地表,表現為地表先上下震動,然後再橫向運動。
地震造成的破壞圖
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從而引起地震發生。
地圖結構示意圖
但我可不這樣認為。我認為產生地震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板塊擠壓錯動產生的,但震源其實來自於地幔和地核。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疊加效應,賦予了地球內部巨大能量,當地球內部能量積累到某區域地殼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會使地殼產生震動,從而發生地震。比如,所謂的人工地震,即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震源就是爆破或核試驗所產生的能量,而表現為地面震動,即發生了人工地震。
-
3 # 地震博士
地震波包含體波和麵波,體波又包含縱波(P波)、橫波(S波),面波又包含瑞利面波(Rayleight)和勒夫面波(Love)。即地震包含縱波(P波)、橫波(S波)及瑞利面波(Rayleight波)和勒夫面波(Love波)。
首先,體波就是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而縱波和橫波又有很大的區別。如上圖縱波(P波)其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而橫波(S波)其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則相互垂直。
其次,地震面波就是主要在地球淺部和地球表面傳播的波。而瑞利面波(Rayleight波)和勒夫面波(Love波)又有較大區別。其中,勒夫面波(Love波)其振動方式與波的傳播方向相互垂直。而瑞利面波(Rayleight波)其振動方式是一個圓形方式。
最後,我們來看縱波(P波)、橫波(S波)及面波(surface waves)在傳播能量和傳播速度上的區別。由上圖可以看出在縱波(P波)、橫波(S波)及面波(surface waves)中,面波(surface waves)能量最高,在地震發生後造成的破壞性最大;而橫波(S波)能量僅次於面波(surface waves);而縱波(P波)能量最弱。而從傳播速度上看,則是縱波(P波)最快,橫波(S波)次之,面波(surface waves)最慢。因而在地震預警中就是依靠縱波(P波)、橫波(S波)及面波(surface waves)的傳播能量和傳播速度特性,將縱波(P波)作為訊號波,在縱波(P波)到來的時候就發出警報,從而避免橫波(S波)及面波(surface waves)到來後造成的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4 # 震長
關注這種冷門問題的網友應該不多,而且問題本身的質量也不高,出於科普的目的我也來回答一下。
地震本身不是什麼波,它只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地殼中的岩石受到的應力聚集調整導致,地震發生時釋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波叫地震波。
關於地震波的分類,估計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地震波是一種彈性波,能在連續固體介質中傳播,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和橫波,它們都是體波,縱波速度要快於橫波。當縱波和橫波傳播到地表時互相干涉而形成面波,面波沿地表傳播,它攜帶巨大能量,是地震造成災害的主要元兇。
儘管地震波具有破壞性,但它也攜帶了大量地震震源和傳播路徑的特徵資訊,這是地震學家研究和認識地震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瞭解地震內部結構的唯一途徑。
回覆列表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麵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 地震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帶來的資訊。地震波是一種機械運動的傳佈,產生於地球介質的彈性。它的性質和聲波很接近,因此又稱地聲波。但普通的聲波在流體中傳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質中傳播,所以要複雜得多,在計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處。波動光學在短波的情況下可以過渡到幾何光學,從而簡化了計算;同樣地,在一定條件下地震波的概念可以用地震射線來代替而形成了幾何地震學。不過光波只是橫波,地震波卻縱、橫兩部分都有,所以在具體的計算中,地震波要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