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n716z

    多謝邀請。在回答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交響樂隊的組成。圖二上半部是一個雙管制樂隊的編制,下半部是三管制樂隊的編制。雙管制的成員在六、七十人,三管制在百把號人。而像柏林,維也納愛樂這樣的名團均是四管編制,常年保持120人以上的規模。圖一是1984年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九,後排還帶有一百多人的合唱隊。試想這麼多的樂器和人,要讓他們步調一致的發聲,沒有一個指揮估計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再從作曲家的作品來說。早期的西方音樂其實是很簡單的,如同現在的流行歌曲。整首曲子也就五六分鐘,單一的主題加上幾個變奏而已。樂隊就幾把絃樂另加一兩種管樂,十幾個人的樂隊已是相當豪華的陣容了。這個看過美劇《都鐸王朝》的朋友能夠感受到。隨著樂器製作的進步,樂器的種類更多的被吸納入樂隊。演奏者的技藝也突飛猛進,使得樂器的表現力更強。於是樂曲的形式也日益豐富,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交響詩等等。作曲家也就從單一的曲章發展的多樂章,甚至套曲;從單一主題發展到多主題,多動機。為了表現主題,加強戲劇衝突,渲染音樂氣氛,各種樂器的齊奏,獨奏,輪奏,不同樂器組之間的應答,呼應等等被作曲家們玩得相當六。如此一來,對樂隊的演奏,難度是及其高的。雖說一首作品的總譜上對節奏,強弱,速度等等都有標註,然而啥時候起,啥時候止,絃樂齊奏時,你管樂啥時候加入,樂隊器樂組的首席哪個點進入獨奏。。。所有的這些沒有一個合格的指揮更本是不可想象的。

    平日裡我們看到的那些大指揮站在指揮席上個個或瀟灑,或陶醉,或氣定神閒,或一曲下來就比劃沒幾下,於是就誤以為指揮可有可無。要知道為了一臺音樂會,他們要排練多少次啊,這就和我們說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道理。

  • 2 # 鐵人三拳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在音樂發展歷史過程中,指揮也是隨著音樂的載體發展變化而誕生。十五世紀之前的音樂主要是宗教音樂(合唱)到了十五世紀後期,以巴赫為重要的一些音樂家們在音樂理論上的先後的發現和創新,使音樂載體發生了偉大的革命,

    本來在宮廷中的室內音樂七八個人,擴大到人員編制的變化,交響音樂由此在這一段時期中誕生。從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近三百多年中誕生了無數偉大的音樂家,其中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巴赫,亨德爾,貝多芬,莫扎特,海頓,瓦格納,舒曼,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

    指揮成為一個職業也是在實踐中成立的一個樂隊標誌。早期的樂隊都是有作曲家自己擔任指揮,後來才有職業指揮的誕生。曾經在歐洲發生過不要指揮的歷史插曲,就是標題朋友這樣的想法。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熟悉了自己的樂譜,不需要指揮,結果沒有多少時間就發現不行,因為編制隊伍的擴大,首席已經沒有能力指揮如此龐大的交響樂隊了。

    指揮也由此粉墨登場,時間大概在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理由是歌劇在這段時間非常流行和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草舞是哪裡起源的?